
会员
问心:我读孟子
更新时间:2020-08-18 15:42:16
最新章节:第41章 自由的渴求——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来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源泉滚滚、永不停歇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才是真正的实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就只是个当下体会验察。“问心”是向全幅的生活开放,向全部的天地开放。问心,不是收网一切的线索,而是开启生命的不息之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无愧,一切已矣,义利之辨在此,人禽之辨在此,天理人欲之辨在此。但这是不离生活的,是不离经典的,是不离天地的,问心就只是这样的开启生命之门。乾坤阴阳,咸在于此,天地六合,只此一心。这是一种拥抱,一种被天地六合,古往今来所拥有的感觉。运用概念语言解读孟子,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真正的充分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觉知,去活过来,于是这样的活过来便成了历史。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问心:我读孟子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41章 自由的渴求——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 第40章 瞽叟杀人 皋陶抓人 舜窃负而逃
- 第39章 君子之“所性” “所乐”与“所欲”
- 第38章 我们都应住在人性的宅第之中
- 第37章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第36章 教育三要素:阳光(家庭) 空气(社会) 水(学校)
- 第35章 名 礼 分际——自守与沟通
- 第34章 语言文字的神力与魔力
- 第33章 齐人之福?——向坟间乞食的知识分子
- 第32章 颜回——精神胜利?道德实践!
最新上架
- 会员
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论集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汇集众多礼学研究大家及学术新锐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哲学31.5万字 - 会员
国际孔孟学刊(第2辑)
《国际孔孟学刊》由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重点关注海内外儒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儒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状况。本书是《国际孔孟学刊》第1辑,设有“特稿”“先秦儒学研究”“程朱理学研究”“明清儒学研究”“东亚儒学研究”五个栏目,主要议题是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哲学18.9万字 - 会员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六辑)
本书分为“经学研究”“版本校勘”“专人专书”“儒学新论”“域外汉学”等六部分,收录了《丧屦形制考》《荀子对孔子正名论的逻辑化发展》《佚诗考》《关于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单疏抄本流传考》等文章。哲学31.3万字 - 会员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五辑)
本书以儒家经学为重要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儒家思想研究、儒学典籍版本、校勘研究,以及书评、前沿问题探讨等,围绕《儒藏》点校整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以及不足进行研讨,为今后古籍整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哲学33.2万字 - 会员
庄子百句: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庄子是与现代社会最有契合度的先秦哲人,他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元的价值观是抵御单一和刻板的良方。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从《庄子》中甄选精华百句,以浩荡哲学6.1万字 - 会员
参伍以变:古今错综中的经典与义理
中国哲学的真实建立,合文献才能有中国,合逻辑才能有哲学。因此所谓“中国哲学”,必须将文本内在脉络转化为逻辑推演。本书即致力于复活古典名学的方法论,并以之解读古典文本。《周易·系辞传》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三五错综是古典名学校验事实的方法。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正是在古今错综之中探寻经典文本的义理,由此实现“中国”与“哲学”的合一。书名用《周易》之典,借以表明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古今错综之中探哲学17.4万字 - 会员
湛甘泉思想研究:以“生”为中心
湛甘泉是与王阳明齐名的明中叶硕儒,但长期以来,对湛甘泉思想的研究远不及王阳明深入,与湛甘泉在明代的学术地位很不相称。本书以“生”为中心,全面探讨湛甘泉思想,以期呈现湛甘泉思想的独特面貌,给予湛甘泉应有的学术地位。哲学34.1万字 - 会员
科技与社会十四讲
本书以科技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为主题,尝试从十四个方面描绘科技新世界的大致图景,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于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态度。在科技新世界喧嚣的表象下,探寻人类调节、引导和控制它的方法、途径和努力,对当今社会颇有警示意义。哲学10.8万字 - 会员
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
本书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哲学1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