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武装和平:1871—1914(华文全球史)
(英)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更新时间:2022-03-16 09:34:33
最新章节:其他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武装和平”被欧洲史学界公认为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钥匙”。普法战争打垮了法国,德意志实现了统一,为什么无法灭亡法国?欧洲大国协调在柏林会议上扮演了哪种角色?德意志第二帝国从俾斯麦时代向威廉二世时代转变为什么是战略上的失误?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觊觎与俄罗斯帝国的泛斯拉夫主义为什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奥斯曼帝国为什么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败于巴尔干同盟?巴尔干同盟分赃不均如何引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摩洛哥危机是如何发生及解决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究竟是塞尔维亚王国的官方行为还是民间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关键十二天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欧洲协调、大使会议为什么失灵,从而未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将给予详细解答。
译者:吴赵萍
上架时间:2021-09-01 00:00:0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武装和平:1871—1914(华文全球史)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其他
- 译名对照表
- 第26章 决定欧洲命运的关键十二天
- 第25章 1914年上半年
- 第24章 1913年的伦敦大使会议
- 第23章 巴格达铁路问题
- 第22章 欧洲协调的破裂
- 第21章 第二次海牙国际会议
- 第20章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 第19章 英法协约集团的演变
(英)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印度史存稿
《印度史存稿》是彭树智教授早年对南亚近代史研究的成果,全书分为《学步文稿(上)》《学步文稿(下)》《学步书稿》《学步手稿》等篇章。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系统阐释了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义,1905—1908年印度独立运动的经济和社会动因、历史进程和影响等,以及提拉克等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与实践,对于认识印度近代历史的变迁具有参考价值。历史29.6万字 - 会员
印度尼西亚(文化中行:“一带一路”国别文化手册)
本书分为国情纵览、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双边关系四篇,分别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政治体制、司法环境、政策导向、资源状况、外国企业、金融市场、经贸关系、华人华侨等方面,附录还给出了该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国营商环境排行榜中的排名,以及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联系方式。历史4万字 - 会员
英语民族史:伟大的民主
记录英语民族历史的辉煌之作,历史爱好者人手一部的经典读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全景式的史学名著。《英语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国历史为中心,从英语民族的起源、发展一直记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既概述了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也完整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与英国的关系的书籍。本书作者温斯顿历史19.5万字 - 会员
土耳其:历史与现实
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解体。20世纪20年代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共和国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战后,土耳其实行多党议会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当代土耳其满怀大国抱负,试图再创辉煌。历史32.1万字 - 会员
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
《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是塞尔日·格鲁金斯基对15、16世纪拉丁美洲的殖民化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殖民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冲击巨大的混血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与统一化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本书以详实的史料论证了殖民地本土与欧洲文化融合现象,从教堂艺术形象到流传至民间的书籍、歌曲甚至手工艺品等各方面对殖民地人民产生的影响。这种文化融合造成了以下结果:原住民与殖民者之间的混血、印第安人皈历史22.7万字 - 会员
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三版)
本书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历史22.4万字 - 会员
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好望角丛书)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历史33.6万字 - 会员
区域视野下的中亚研究:范式与转向
本书把中亚放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上,从理论、方法、具体问题上讨论了中亚史研究。第一篇为“‘一带一路’与区域研究”,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从世界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古代史上中亚地区的历史地位,强调中亚地区是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中心;第二篇“重思‘中亚’”,主要论述前近代18—19世纪的中亚历史;第三编“转型中的‘中亚’”,以学术史为主,讨论我国中亚史研究1949年以来相关的学科建设、范式与话语的转换。历史31.1万字 - 会员
江户时代日本人身份建构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援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相关理论,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视角结合的方式对江户日本人身份建构的思想根源、形成过程、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除“身份建构”“文化民族主义”“他者”等研究身份建构的常用概念外,本书提出了“我们认为”“风土”“文化的故乡”“风土的故乡”等分析身份建构的新概念,并用之于实际分析。本书认为,身历史6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