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凭本事——胸藏万机靠能耐(1)

在历代官场上,做官的几乎都想出人头地,官运亨通。但官位毕竟有限,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真本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别看别人红顶加冠,那是因为人家付出了无数血汗。别看人家帽戴乌纱,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头悬梁,锥刺股时又有几人知?

1.才兼文武,择主而事——李靖建奇功出将入相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他长期追随李世民,为大唐王朝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并因此出将入相,成为贞观时期权力中枢的核心人物之一。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事典】

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生于一个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李诠,为隋朝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少年时代即通读书史,以文才武略而闻名。他胸怀大志,时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能遇明主,逢对时势,一定要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其舅隋代名将韩擒虎,文韬武略,饱读兵书,有一次与少年李靖探讨用兵之道,对他赞赏不已,抚其背感叹地说:“可以与我谈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你啊!”

隋朝大业末年,身任隋朝小吏的李靖觉察到李渊的图谋,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对隋王朝还抱有幻想,所以他决定要告发李渊。他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行动差点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成为隋王朝的殉葬品。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公开起兵,李渊集团乘农民起义军主力瓦岗军在东都洛阳一带与隋将王世充相持不下、关中地区非常空虚之良机,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取长安。于是,李靖就成了李渊的阶下囚。李渊对李靖恨之入骨,决定将他处死。

临刑之际,李靖毫无惧色,大呼道:“你唐公举义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乱,成就一番大事业。值此大业未成之际,为什么要因为一点私怨而杀壮士呢?”李渊见他仪表凛然,言语雄壮,且所言极为中肯,竟心中迟疑起来。就在这时,正在一旁注视的李世民知其决非等闲之辈,顿生英雄相惜之情,早已坐不住了,连忙起身,然后长跪向李渊求免。李渊见此,便顺水推舟,赦免了李靖。李世民正在大肆网罗人才,便将李靖延入幕府,任用为侍卫军官。李靖见李世民少年英雄,便谢他再生之恩,愿以死相报,追随其左右。李靖,因祸得福,从此如蛟龙入海,奋展雄威。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将军宇文化及杀死。这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废掉所立的傀儡,自立为皇帝,建国号唐,改元武德。此时的唐朝还不过是偏处关中一隅的割据性政权,面对不少称王称皇的强敌,为了巩固关中,进而向周围地区推进,唐王朝开始了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

在李渊集团中,由于李世民实力雄厚,又有军事斗争经验,所以统一战争的重担基本落在他的肩上。李靖追随他先平薛举,再攻洛阳王世充。武德二年,李靖以战功得授开府之职,成为一名战将。此前,他在武德元年的军事生涯中,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就在这一年,唐王朝在巩固关中、经略北方的同时,开始经略两湖地区及岭南地区。当时,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巴中(今四川宣汉、平昌地区)、巴(今重庆一带)、蜀(今四川成都地区)等地已为唐所有。李渊遂任命宗室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今四川奉节)总管,令其大造舟楫,教练水战,以图攻取割据两湖地区的萧铣。

萧铣为南朝后梁宣帝的曾孙,在隋末大乱之际,他乘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大业十四年四月称帝建梁,并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数年间便控制了长江中游及岭南的广大地区,势力范围东至巴陵,西至三峡,北达汉水,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拥精兵40余万,成为南方一股强大的势力。武德三年,开府李靖受命率所部前往夔州,以加强攻伐萧铣的力量,协助李孝恭筹划用兵。这是一次凶险的征程,也是李靖书写其辉煌战史的开篇。

李靖接到朝廷命令后,率轻骑快速行动,至金州(今陕西安康)时,有少数民族武装数万人屯聚山谷之间,刺史庐江王李瑗数攻不下,李靖为其设计击之,终获胜果。李靖率军继续前行至峡州(今湖北宜昌西北),受到梁军阻拦,不得进。李渊闻报后,竟暗令峡州都督许绍以迟留不进为由将李靖处死。许绍非常爱惜李靖的才能,也明知迟延的责任不在李靖,便竭力为李靖辩护,这才使李靖又逃过一劫。这年底,李靖终于抵达夔州。

这时,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在梁军支持下已连拔开州(今四川开县)、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并率众攻夔州。李孝恭接战不利,唐军大败。李靖便率兵800人乘敌骄惰之际,偷袭冉肇则后方大营,并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冉肇则得知大营被袭,急速回救。李靖伏兵四出,大战一场,阵斩冉肇则,俘其众5000余人。随后,李靖乘胜进兵,相继克开、通二州。捷报传至长安,李渊非常高兴,对身边大臣们说:“使功不如使过,如今李靖果然立下大功。”他颁诏慰劳李靖说:“爱卿竭诚尽力,功劳显著,一片忠心,令人赞赏,不要忧虑得不到富贵。”他又亲自写了一道诏令对李靖说:“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已忘了。”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初,李靖通过对敌己双方力量对比和周密分析之后,向李孝恭提出了10条攻取萧铣的策略,李孝恭附奏李渊。李渊同意其策略,并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李孝恭的行军长史。李孝恭为李渊的堂侄,曾招降巴蜀30余州,声望很高,但唐高祖考虑到他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指挥上缺乏经验,所以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把李靖放到了指挥征伐萧铣的位子上。

同年八月,唐大军齐集夔州,拟大举出师。当时秋雨连绵,江水泛滥,三峡急流汹涌,行船困难。萧铣认为李靖不可能出兵,遂休整兵马,未加防备。唐兵诸将亦请求待江水平缓后再进兵。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梁兵必败。此乃兵家之上策,即使萧铣知我进兵,仓促之间也来不及调动军队应战。所以,此战萧铣必然被我们擒获。”李孝恭认为李靖所言有理,便同意了他的意见。

九月,唐军分四路攻萧铣。一路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率军从陆路南攻荆郢;一路以黔州(今四川彭水)刺史田世康率军出辰州(今湖南沅陵),趋武陵(今湖南常德);一路以黄州(今湖北黄冈)总管周洁明率军攻夏口(今湖北汉口);一路以李孝恭、李靖率军从水路顺流而下,攻梁之都城江陵。李孝恭、李靖率领大军,一路浩浩荡荡驶出三峡,沿途攻拔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和荆门。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于清江(今湖北清江口),李孝恭欲击之,李靖劝道:“不可,文士弘乃萧铣之健将,部下皆勇猛之士,他们刚失掉荆门,集中精锐来阻挡我之进攻,乃孤注一掷,其兵锋难挡。宜暂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锐气受挫,然后奋击,必可破之。”但李孝恭不听,留下李靖守营,自率师与梁兵交战。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唐兵战败,舟师败退南岸。梁军乘机驱战舰追赶,沿路大肆抢掠,一个个都掠得大量战利品。李靖见其军乱,率舰出击,大破敌军,获其舟舰400余艘,斩首及溺死于水者近万人。

李孝恭便命李靖率轻骑兵5000人为先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萧铣得知文士弘败后,非常恐惧,便闭门固守,等待援军。唐军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俘获了梁军的所有舰船。李靖建议把所获敌船全部散于江中,诸将都说:“俘获的船舰正好为我所用,为何让其漂流下游,让下游敌军得到它们呢?”李靖回答说:“萧铣地广人众,我孤军深入,如不能速克江陵,待其援军四合,我们会里外受敌,进退两难。到那时,即使有船只,又有何用?现在,我们将缴获船只放弃,任其塞流而下,下游敌人援兵见了,必定以为江陵已为我所破,从而不敢轻易进兵。如此,他们就会往来侦视,打探虚实,延误时日,而我便乘时而攻下江陵。”李靖的建议被采纳后,长江下游的梁军援兵果然疑惧不进。

萧铣见援军不到,斗志衰落。李靖又击败了萧铣的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卒4000余人,将江陵围得如铁桶一般。萧铣已无回天之术,只好向唐营投降。

萧铣被押到长安后,被李渊下令处死。

伐灭萧铣,李靖功劳最大,已显露出大将风采,因此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绢2500段。朝廷又下诏命李靖检校桂州刺史,经略岭南,并且可按制度拜官授职。于是,李靖越过南岭,进抵桂州(今广西桂林),遣人分道招抚各地。其当地重要首领冯盎、李光度、甯真长等,都派子弟来谒见李靖,李靖则分别授以官职爵位。自此,岭南各地全部归附于唐,计有96州,人口60多万户。李渊特发诏书慰劳李靖,授其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使之镇抚岭南。李靖便率兵南巡,所过之处问民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德,远近悦服。

后来,李靖又率军平定江淮再展帅才,由于其压江淮义军有功,唐王朝封他为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不久,东南道行台废,设扬州大都督府,以李孝恭为都督,李靖为都督府长史。唐朝廷为表彰李靖的功绩,赐其绢帛千段、奴婢百口、马百匹。丹杨一带因10余年的兵祸,百姓凋弊,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六朝古都变成了瓦砾场。李靖镇抚此地后,举措得当,深得民心,社会逐步安定下来。

对于李靖平萧铣、定岭南、镇压江淮义军的功绩和表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李渊赞叹不已,十分庆幸当初没有治李靖之死罪,没有埋没这样一位帅才,认为前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他。

【评议】

李靖最初只是隋朝的一个小官吏,但遇上李渊之后却一展自己的抱负,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看起来李靖择对主子,靠的是李氏王朝,其实李靖靠的是自己。如果他没有本事,遇上哪样的明君还不是一名无名小卒。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靠近山的人还要有本领去吃山,靠近水的人还要有本领去吃水。本事大,吃得好,吃得多;本事小,吃得少,吃得坏。靠山,本事大可以开金矿,本事小只能打柴;靠水,本事大了能行轮船,本事小了只能捞鱼虾。如果什么本领都没有,还不是望洋兴叹。

归根结底,我们的人生要想成大器,“吃”的是自己的本领。靠山靠水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的本领最真实,你看“靠”这个字的结构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依赖他人的念头都是“非”。

2.不贪不恋心静如水——曹彬为“宋良将第一”

自我的玄机在于一个“静”字,做官的玄机在于一个“廉”字。当一个人心静如水时,其心中犹如明镜一尘不染,考虑事情就会发现真理,淡泊处事时才会有悠然自得的情趣,廉洁时就能公平对待人与事。有一句名言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做官若能时时想到这句话,那就离做好官不远了。

【事典】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枢密使兼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北宋名将曹彬身患重病,真宗皇帝亲临曹府看望曹彬,并亲手为他和药,临走前赐金万两。六月,曹彬病逝,真宗又亲临吊丧,痛哭失声,“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溢武惠”,并封曹彬夫人为“韩国夫人”,曹彬的七个儿子及其亲族、门客、亲信、将佐等十余人都受到了封赏。八月,宋真宗又下诏让曹彬与宋初名相赵普配飨宋太祖的太庙,一同接受祭祀。作为一员武将,身后能受此殊荣,在北宋一朝还不多见。曹彬得此荣誉,不但因为他戎马一生,征西蜀、伐南唐、灭北汉,具有杰出的将帅之才,为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曹彬为将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谦虚和逊,“不以等威自异”,其良将风范为朝野人士所推举。

曹彬(931—999年),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父曹芸,五代时曾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身将门,从小读兵书,练习武艺,为人诚实,办事谨慎。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周太祖受禅登基后,召曹彬隶其义子柴荣帐下供职,擢为河中军兵马都监,掌管军务。曹彬虽是皇亲国戚,但从不以此为资本,而是谦虚谨慎,恪尽职守。河中军节度使王仁镐因曹彬是帝戚,对他尤加礼遇,非常客气。而曹彬对各位将领彬彬有礼,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派曹彬出使吴越国。吴越国人私下送给他一些礼物,他一概不受。曹彬完成了公差使命,便立即启程返回。吴越国士人用快船追赶曹彬,执意要将礼品送给他,他一再推辞。对方却执意要送,最后无奈收下,但让手下人做了登记,回到京城后,他把这些馈赠的礼品全部交给朝廷。周世宗见曹彬如此廉洁,非常感动,下诏让曹彬将这些礼物领回。曹彬这才拜谢赏赐,将礼物拿了回去,然后全部分给了亲朋故旧,而自己未留一钱一物。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曾在后周担任殿前都点检,统管朝廷禁卫军,权势很大。曹彬对赵匡胤同其他人一样彬彬有礼,从不巴结和倚附,没有公事决不上门造访,文武大臣们群集宴请,曹彬也很少参加。赵匡胤对于曹彬的这种“中立不倚”,不拉关系,不结权贵的作风非常赞赏,由是对曹彬也另眼看待。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从平阳把曹彬召回朝中,对他说:“我以前对你不错,你为什么要疏远我?”曹彬顿首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而且管内职,怎么能轻易妄加交结人呢?”越匡胤听了曹彬这番话,更加敬佩他的为人,认为可当重任。此后,赵匡胤对曹彬格外器重。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宋太祖下诏讨伐后蜀,令曹彬为都监,与王全斌、王仁赡、刘光毅诸将,率兵六万,分两路攻蜀。曹彬领兵一路破关斩将,蜀军望风而逃,收降了施、万、开、忠、遂等州,攻取了峡中全部的州县。行军作战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至蜀地百姓心悦诚服。宋太祖听到这个消息,特下诏书褒奖曹彬。

不久,两路宋军在成都会师,后蜀主孟昶投降,伐蜀战争取得胜利。王全斌、王仁赡等人觉得大功告成,在成都花天酒地,大享清福。曹彬屡请还师,王全斌等人不从,结果原蜀将全师雄等不堪欺压,拥兵十万起兵造反。曹彬复与刘光毅率兵平定蜀乱。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命王全斌、曹彬等人还京。王全斌诸将在蜀地多取子女玉帛,携带了大量金银财宝满载而归。唯独曹彬两袖清风,行囊里只有书和衣服。王全斌等将领在蜀劣迹早有人奏报了朝廷,宋太祖召见王仁赡责问,仁赡不敢隐瞒,如实讲出了诸将抢掠民女民财的不法行为,最后说:“清政廉洁、不负陛下所托只有曹彬一人。”宋太祖见曹彬不负所望,加封他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人见宋太祖说:“征西将士都获罪,唯独我受赏,恐怕这样无以服众。”太祖赵匡胤说:“你功劳最大,但却不居功自傲;你为人清廉,但却从不自夸。受赏当然是应该的。”曹彬这才接受了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