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源](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10/622110/b_622110.jpg)
婴儿的赤子之心
婴幼儿不只会安抚他人,还会作出另一种同情善举——帮助他人。过去数十年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和实验室里的学术研究都纷纷证明,婴幼儿可以自发帮助他人。1942年时,一位研究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他现在特别乖巧。在我今天早上走进房间的时候,他说:‘爸爸想要拖鞋。’然后跑去帮我拿来拖鞋。”1966年时,一位心理学家在提到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时写道:“他和我一起在花园里工作,很快就能熟练地使用耙子和铲子了……他还在房间里帮我操作真空吸尘器和拖把……他还会为她父亲找来想要的衣服……”另一位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心理学家曾经把她的实验室变成一个乱糟糟的家,桌子上的东西乱成一团,床也没铺,地上到处扔着书本和卡片,洗好的衣服也没有叠起来收好。她带进实验室的大多数儿童(年龄介于18~30个月之间)都满腔热情地自发帮助她打扫房间。他们会说:“我来帮你吧,我来拿这个小灯泡。”
我在上一章中还提到过一些最新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幼儿会帮助成年人去拿他们想够但却够不到的物品,或者在他们怀里抱满东西时帮他们打开柜子门。幼儿在没有任何成年人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就会自发提供帮助——甚至连目光接触都不用。这类帮助行为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帮助”就和“安抚”一样,对幼儿来说颇有一定困难。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还需要知道何种行为能够解决问题,最后他们还要在某种激励之下亲自走过去提供帮助。
怀疑论者可能指出,我们并不知道人类为何会作出帮助行为。毕竟很多成年人就算没有受到同情的驱使,也常常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如果你看到一个手里抱满书本的人试图打开一扇紧闭的门,你会自然而然俯过身去把门打开,不需要等他发出请求。你的小小善行可能并非出于善心,而只是一种习惯,就像在人家打喷嚏的时候自然而然说出“(上帝)保佑你”一样。
又或者幼儿只是纯粹喜欢帮助他人,而对被帮助的那个人其实并不关心。如果一个成年人想要拿到他够不着的东西,然后一名儿童把那东西给他递过去,那么这名儿童的动机有可能是解决问题并得到大人的夸赞。又或者他们之所以作出帮助行为,并不是为了让大人开心,而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认同。在孩子试图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十分乖巧可爱。或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许他们的帮助行为拥有某种进化适应性,他们会因此赢得照顾者的喜爱。幼童帮助行为的作用很可能类似于他们迷人的生理特征,比如大大的眼睛和圆圆的脸蛋。
但是研究者也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儿童的帮助行为确实出于对他人的真诚关心——至少是较年长儿童的帮助行为。我的同事阿莉娅·马丁(Alia Martin)和克里斯蒂娜·奥尔森(Kristina Olson)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室
她们安排一名成年人和一个三岁儿童一起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成年人会请求儿童递给自己一件物品以完成某项任务。假如成年人手边有一张关于水的图片,那么她就会向孩子请求:“你能递给我一个杯子让我接水吗?”如果成年人要求的物品符合逻辑,比如说一只没有磕坏的水杯,那么大多数儿童都会找出物品递过去。但有时候成年人要求的物品不合逻辑,比如一只磕坏了的水杯。马丁和奥尔森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常常会忽略成年人的请求,而递给她一件自认为合适的物品,比如去房间另外一边找来一只完好的水杯。所以说,儿童并不是在盲目服从成年人的要求,他们是真心想要帮她完成任务。
另外,如果儿童在帮助他人时真的在意他人,那么他们也应该会有选择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心理学家阿玛丽莎·瓦利什(Amrisha Vaish)和她的同事发现,三岁大的幼儿更有可能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人的人,较不可能帮助那些曾经恶劣对待他人的家伙。心理学家克丽丝滕·邓菲尔德(Kristen Dunfield)和瓦莱丽·库尔迈耶在研究21个月大的幼儿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实验室
幼儿坐在两名实验人员对面,每名实验人员手里都拿着一个玩具,作出要递给幼儿的姿势,但是幼儿没有拿到任何一个玩具。因为其中一名实验人员只不过是想戏弄他们,并不打算真的交出玩具,所以一直紧紧抓着玩具不放;另一名实验人员确实想把玩具递给孩子,但是却“不小心”把它掉落在地。当这些孩子拿到了自己的玩具,准备递给这两名实验人员时,他们更倾向于把玩具交给那个曾尝试把玩具递给他们的人,而不是那个曾经戏弄他们的人。
分享是一种更能体现同情和利他精神的行为。儿童在半岁以后,就开始主动分享。分享的程度会在接下来几年中快速提升。但是他们只和家人或朋友分享,很少会顾及陌生人。部分科学家和家长总担心孩子缺乏分享意识,怀疑这是不是代表了他们在道德上不够成熟。但是这番论断可能并不公平。一个两岁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交给一个他刚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里遇到的小孩,这和一个大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陌生人有什么两样呢?正因如此,寻找儿童早期分享行为的实验总会惨淡收场,我们也不必太感意外。心理学家西莉亚·布劳内尔(Celia Brownell)和她的同事采用了一种新型实验方法,这种方法本来是为探索黑猩猩的利他行为而设计的。
实验室
研究者让儿童坐在两根操纵杆之间,让他任意拉动其中一根。第一根操纵杆会给孩子带来一点奖励,也会给坐在他对面的一名实验人员带来一点奖励;另一根操纵杆会给孩子带来一点奖励,但不会给坐在他对面的人带来任何奖励。
如果坐在对面的实验人员一直缄口不言,那么8个月大的婴儿和25个月大的幼儿都会随机选择操纵杆,不会特意为实验人员谋求奖励。但如果实验人员说“我喜欢小饼干,我想要一块小饼干”,那么25个月大的幼儿就会伸出援手,但是8个月大的婴儿仍然会随机选择。
研究者在论文中重点讨论了这一现象的光明面:两岁大的儿童“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自愿与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外人分享有价值的资源”。她们的结论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我最感兴趣问题的是,没有任何一组儿童会在无人提议的情况下主动与人分享,即使分享行为不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任何损失。我猜这是因为坐在桌子对面的是一个陌生的大人;如果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他们的表现可能会友善得多。
我需要特别强调这最后一点,我还将在本书接下来的几章里再次提到:在4岁以前,儿童很少会自发对陌生的成年人表现出友善之意。虽然我们也讨论了一些“例外”研究,证明儿童也可能对家人和朋友之外的成年人行善,比如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也需注意,参与这些研究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陌生。因为一般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儿童(当然还有他的母亲或者父亲)经常会和研究人员进行互动,作为实验正式开始之前的“热身”活动;他们会一起进行友好的互惠互动,比如相互传球。
这类热身环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心理学家鲁道夫·巴拉甘(Rodolfo Barragan)和卡萝尔·德韦克(Carol Dweck)发现,如果研究者在实验开始前不进行此类互惠互动,而只是友善地表示欢迎,感谢儿童参与到实验中来,那么在之后的实验里,作出帮助行为的儿童数量就会减少大约一半。我敢打赌,如果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人员连一点友好的表示也没有,那么在实验环节中几乎没有儿童会主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