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老家女人(5)
那时候,老家的窗户三尺高、二尺半宽,窗格密密麻麻,有八九个一寸宽的缝,多数人家冬天不糊窗户。白天,屋里没有外边暖和,门一天天敞着。晚上,把门关上,八下冒风。屋里冷,不敢让孩子露出头,常听说捂死孩子的事。
姐姐本来就受气,捂死孩子,日子更难过了。
再后来,老王姐夫给土匪带路,让人家打死了。婆婆天天哭,没活几年,也死了。赶上娘家侄子死了媳妇,撇下两个孩子,找后娘怕受气,侄子把老王姐姐接回来伺候孩子。
还有个傻闺女叫小英,她是真傻。
俺老家那儿,谁家死了人,女人都长声长调哭。小英听着好听,哪天都放开嗓子哭一会儿,拉着长声叫唤:“俺的爹呀!俺的娘呀!”
十九岁那年,看见别的女人在外面奶孩子,她说:“俺也有。”解开衣服叫人家看。
爹领小英出去看过病,人家说她的病治不了。
她结婚了,有了新鲜事,看见谁跟谁讲两口子睡觉的事。她爹知道了,狠狠打了她一顿。打完傻闺女,她爹心疼,哭。自从打了她,她再也不说两口子睡觉的事了。
丈夫比小英大十多岁,也缺心眼,可比小英强多了。丈夫来接她,她也知道跟丈夫亲近,坐在丈夫跟前笑:“嘿嘿,大哥。嘿嘿,大哥。”
有一天,丈夫上地干活儿,小英像玩似的打婆婆。她年轻,大个。婆婆年纪大,小脚。多亏有人听见婆婆喊救命,才把婆婆背到邻居家,叫闺女接走了。
婆家娶她,就图意①让她生孩子,小英没生孩子,结婚两年就死了。
①图意:想要。
洗头
以前,老家的女人不洗头。
一岁的女孩,前边留一块头发,叫“囟门毛”。
三岁的女孩,剃头的时候,囟门毛不动。左边留块头发,右边留块头发,预备留辫子。再剃头的时候,一年多留出一圈。头发留得差不多,梳起两个小辫子。
到十四五岁,女孩就不剃头了,长成留头发的大闺女。
男孩也是,第一次剃头留囟门毛,还在后脑勺下“争嘴窝”处留一块头发,那叫“八岁毛”。到八岁,最好赶上狗打架或老婆打架的时候,剃掉这块八岁毛。都说,这样的孩子好养活。
孩子一出生,头顶上就有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东西,娘不敢动囟门,就存下了。以后出点儿汗落点儿灰,就成了黑嘎巴①。黑嘎巴有多的,有少的,还有厚厚的一层,都翘起来了。俺那儿管这叫“舅舅屎”,谁的舅舅屎多,就是谁的舅舅懒。孩子三周岁,囟门封上了,娘也敢给孩子梳头了,舅舅屎一点儿一点儿都梳掉了。
①嘎巴:黏的东西干后附着在器物上。
女孩十八九岁,就得结婚了。老话说:“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怨仇。”
过了二十岁不结婚,人家就说:“这是留大闺女种呢。”
当闺女的时候,谁的头发好辫子长,谁好看。结婚的时候,女孩得把头发盘起来,用网子装上,捏扁了插上叉子针。四个叉子针头都有小银花,网子中间还插一支银花。有的辫子又粗又长,也得梳开,盘到后脑勺上。山东天热,黑天睡觉才难受哩。睡觉的时候,就把那支银花拿下来,网子和叉子针都在头上。刚结婚的十多天,俺不敢脸朝上睡,硌得头疼。时间长了,就好了。
天再热,出汗再多,没谁洗头。那些老太太一辈子都没洗过头,都是用刮头篦子刮头。干净人,刮得勤点儿,去去头上的灰;窝囊人,用刮头篦子刮虱子。
男人和孩子还好些,男人和小孩剃头的时候洗头。洗头的时候,啥也不放,真就是用水洗洗。
夏天,男的可以到大坑里洗澡、洗头,女孩子得离大坑远点儿。男人有穿裤子下坑的,还有穿大裤衩子的。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脱了裤子就是光腚。
到东北以后,跟左嫂、宋嫂三家住一间半房的时候,俺第一次洗头。对面屋住的姚嫂是梁山来的,比俺早来两年,她跟东北人学,经常洗头,她让俺仨也洗洗。左嫂、宋嫂都是河南人,她们那里跟俺山东老家一样,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女人不洗头。
俺仨都烧一小锅热水,洗头用的都是面碱。俺和左嫂洗得很好,第一盆水是黑的,第二盆水就不黑了。洗完头的感觉真好,头轻了,脑瓜清亮了,头发好像也少了。头发干了以后,用手一捋,又滑溜又散落。知道洗头好了,俺一个月洗一次。
宋嫂头发脑油大,越洗越脏。她洗了一盆黑水,脸上像糊了一层油泥,俺和左嫂都笑。宋嫂赶紧用香皂洗,咋洗也洗不干净。后来又烧了一盆热水,放上碱,才把脸洗干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俺仨到外屋做饭,对面屋姚嫂也起来做饭。姚嫂摸摸俺和左嫂的头发,说:“洗干净了。”她摸摸宋嫂的头发,说:“你还得再洗。”
吃完早饭,宋嫂又烧了一小锅热水,放上碱。这次,她把头上、脸上、脖子上、耳朵上的油泥都洗下来了,露出细皮嫩肉的脸来。
过去,老家的女人头上都一个味,脑油味和汗味,一辈传一辈,谁也不笑话谁。
不知道老家女人啥时候开始洗头的,现在也都洗头、洗澡了。
月亮地里讲故事
俺家大门外有两个堂屋,东堂屋没院,前面是个小场。这个小场俺家不用,穷邻居没有场的,借给他们用。他们地少,收拾完秋,就没事了。
这个地方平整,有月亮的时候,东西南北离场近的,吃完饭都搬着棉车子,到这场里纺棉花。哪天都有十多个棉车子,纺棉花的全是女人,有五十多岁的、四十多岁的、三十多岁的、二十多岁的,最小的十四五岁。
棉车子响声不大,这帮人有说有笑。会唱吕剧①的唱吕剧,会唱豫剧的唱豫剧,会唱歌的唱歌,还有人猜谜语、讲故事、说笑话。有一年八月十五,纺棉花纺到天亮,都说还不困,光顾着说笑了。
一、大臭媳妇讲的故事
说的这家两个媳妇,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顿馒头,平常吃不到。有一天吃完晚饭,妯娌俩看锅底下火好,和了一块白面团,放到灶坑里。
晚上,妯娌俩和婆婆一起纺棉花,二儿媳妇说:“俺作个诗吧,棉车为题。说个棉车拨 ,叫声嫂嫂你是听,咱俩办的那个事,不知熟来不知生。”
①吕剧:中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大儿媳妇到锅门那儿看看,给那块白面翻翻个儿,又去纺棉花。她说:“俺也作个诗吧,也拿棉车为题。说个棉车拨 ,叫声婶子你是听,咱俩办的那个事,半个熟来半个生。”
公公回家了先进厨房,看看锅底下有没有火,他想吸烟。一扒锅底,东西扒出来,一看,烧得外面有层黄嘎渣儿①,老头坐那儿就吃。
婆婆看见老头进院了,进了厨房不见出来,她放下手里的活儿过去看,啥都明白了。她回去说:“俺也作个诗,也拿棉车为题。说个棉车拨 ,叫声媳妇你俩听,你俩办的那个事,厨房撑死你公公。”
二、四妮儿娘讲的故事
说这家孩子死了,两口子都很难受,舍不得扔,就捎信给大爷,请他把孩子扔了。
他大爷来到他家,问:“几个呀?”
孩子娘说:“一个。”
大爷用粪箕子把孩子背走了。
第二天,孩子他娘跟孩子大娘说:“他大爷多不会说话,俺家孩子死了,叫他把孩子扔了,他进门就问:‘几个呀?’死一个还不够俺难受的?”
孩子大娘说:“这老东西真不会说话。你家再死孩子,别让他扔了。”
①嘎渣儿:食物烤黄后外面的硬皮。
三、俺讲的故事
俺整天在屋里干活儿,不会唱歌,也不会唱戏,就把爹给俺讲的故事,讲给她们听。
王二爱说瞎话出了名。这天,他二大爷说:“小二,人家都说你爱说瞎话,你也给俺说个瞎话呗。”
小二说:“俺可没闲工夫跟你说瞎话,东洼里出鱼了,俺回家拿网抬鱼①去。”
他二大爷是个爱打鱼的人,听小二说东洼里出鱼了,赶快回家拿网去东洼了。到东洼里一看,水都没有,哪来的鱼呀?
小二去了二大爷家,进门就喊:“俺二大爷打鱼,叫聚花鱼②扎脚了。二大娘你得多烧棉花灰,给俺二大爷用。”
二大娘拿出一个棉套点着,小二又去找二大爷。
二大爷见着他,才想张嘴说他,小二说:“二大爷,你家着火了,快回家救火吧。”
二大爷往家的方向一看,院里冒烟呢,他把网一扔就往家跑。到家一看,老婆子把好端端的棉套给烧了。他不问青红皂白,抓住老婆子就打:“打死你个败家的!”
老婆哭着说:“小二叫俺烧的,说你的脚叫鱼给扎了。”
二大爷这才停手,老两口去找小二。还没等二大爷说话,小二就说:“二大爷,是不是你叫俺说的瞎话?”
①抬鱼:抬网一般宽两米、长三米,两端各穿上一根细竹棍。使用时,两人站在水中,各握紧网端,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几步后,将网子平抬起来。抬网抬鱼,一般是在小河里。
②聚花鱼:鳜鱼。
王门李氏
从前的女人没名,高庄老李家的闺女嫁到董官屯,婆家姓王,她就是王门李氏。
结婚以后,王李氏连生仨儿子。
这天,姑婆到家里来,说起话来,姑婆说:“你生了仨小子,多好呀。俺家你姐姐不生孩子,整天挨打受气。给她在东山里要了个孩子,小小子,她丈夫喜欢,挺好的,没拉巴活,死了。你姐姐该是挨打受气的命。”
王李氏是个善良人,听姑婆这样一说,她心疼表姐,跟姑婆说:“俺怀孕了,生的这个不管是男是女,送给俺姐姐。”
姑婆听了这话,就给侄媳妇跪下了,王李氏急忙把姑婆搀起来,说:“姑,不用这样。你回去叫俺姐在肚子外边添上东西,叫肚子慢慢大起来。这样有好处,除了自己的丈夫知道这孩子是要的,外人不知道。俺生孩子的时候,你叫姐姐回娘家住,就说孩子见面快,生在娘家了。孩子在你那儿出了满月,她再抱回去。”
丈夫白天给地主扛活,把孩子送表姐,王李氏没跟丈夫商量。丈夫回来知道了,很生气,说:“有爹有娘的,谁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人呀?”
没过几天,日本人抓劳工,修堌堆寺炮楼。丈夫替地主出工,干活儿的时候,叫日本人打了一顿,气上加气,几天就死了。死的时候,他三十六岁,王李氏三十八岁。
一个小脚女人,拉巴仨孩子,大的才八岁。家里的地本来不多,丈夫死了,亲戚都等着买地呢,以为到了春天吃不上饭,娘儿四个就得卖地吃饭。王家老二就手指着王李氏和孩子说:“俺非得像摘地瓜似的,把你们一个一个摘净!”
丈夫活着的时候,王李氏就要强,生头份孩子找了接生婆,剩下的孩子都是自己捡的。有一回生孩子,她捡起孩子包上,到地里割了一亩豆子,又把豆叶搂起来,才回家吃饭。她小个、小脚,可犁地、耙地、扬场啥都会干。到地里干活儿,小脚费劲,她就做个木头鞋底,在鞋帮里加竹坯。
没了丈夫,她让娘家老爹帮着种种收收,她在家纺花织布,黑天纺一夜,白天织一天,一年四季没脱衣裳上床睡过觉。在俺老家,女人纺花都坐在草苫子上,草苫子是自家编的,有长有短。王李氏的草苫子长一些,实在困得不行了,她就在草苫子上躺一会儿。怕睡时间长了,她总在身子底下放个棒槌,让棒槌硌醒了,她接着干活儿。
从种棉花到衣裳穿在身上,一共七十二道工序,王李氏都会,她织的布又平又密,好卖。
第一年,她一亩地没卖,用织布挣的钱,又买了二亩地。以后织布挣了钱,她还是要地要宅子。一个宅子三分地,她要了两处。董官屯头次土改,给她家定的成分是贫农。后来搞二次土改,她家地多了,定的成分是中农,织布挣来的宅子和地都充了公。
王李氏出门,哪回都干净利落,头上戴着簪子。孩子们也是,只要走出家门,不管多破的衣裳,都干干净净、板板正正的。她就怕孩子没爹了,让人瞧不起。
隔几个月,王李氏去一回章缝李庄,她到那里看四儿子。孩子不知道她是亲娘,叫她“老王姨”。四儿子到了李家,取名李成修。李家过得好,孩子跟着人家比跟着自己享福,她心里还好受点儿。
王李氏娶的第三个媳妇,是俺的亲妹妹。
妹妹结婚以后,王李氏还是那么能干,不上床睡觉。妹妹舍不得,劝了几回,她才上床睡觉。
妹妹结婚三个多月,没见婆婆吃过一次饭。她从生产队干活儿回来,婆婆把饭都做好了,她吃现成的,妹妹越想越不对劲儿。
有一天,妹妹干活儿走了,又偷着回来,她想看看婆婆咋吃饭。回来一看,婆婆面前摆着几个地瓜叶子干粮。叫了一声“娘”,她眼泪就下来了:“你这些天都是这样吃饭呀?”
婆婆说:“咽到肚里一样饱。”
妹妹把地瓜叶子干粮拿走,拿回来几个净面干粮,说:“娘,你吃这,菜干粮中午俺和你儿子吃。你再也不要这样做饭了,别叫俺心疼了。”
上地干活儿,看见丈夫,妹妹问:“从俺到了王家,咱娘就吃菜干粮,你知道不?”
妹夫说:“不是。从俺记事,娘就跟俺两样饭,好的叫俺哥仨吃,孬的她自己吃。”
妹妹问:“你们吃好的,老娘吃孬的,你们也能吃进去?”
妹夫说:“从小娘就打下这个底儿,俺没感觉了。”
妹妹说:“从今以后,不能这样了。”
过年了,亲戚给王李氏拿来的果子,她不舍得吃,叫儿子和媳妇吃。
妹妹说:“人家拿果子是孝敬你的,你自己吃,谁也别给。”
婆婆说:“叫俺自己吃,俺可吃不下去。”
她拿出果子逼着儿子、媳妇吃,他俩不吃,老人家生气了,说:“你们真不吃,咱就放那儿。谁也不吃,叫它长毛,扔了。”
没办法,三口人一块吃。
以后有了孩子,家里有点儿好吃的,王李氏就给孩子留着,让孩子上顿吃了下顿吃。
家里的活儿,她抢着干,光怕累着媳妇。干活儿累了,王李氏也骂:“俺是老办饭的①,伺候你一家子。”
骂是骂,一边骂着,一边看着孩子、纺着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