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专题

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说的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品的汉藏民族之间以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商贸交通通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到唐代已形成固定的商道,而到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并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线路,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等城镇通往拉萨,并继续向西通往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家;另一条从云南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继而向西、向南又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

茶马古道在汉藏等多民族的沟通联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西南地区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而藏区并不产茶,另一方面藏民的食物构成中多肉而少蔬菜,需要通过饮茶来平衡营养,而内地由于运输和战争的原因又缺少马匹,所以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实现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状况。

在茶马贸易的同时,茶马古道上也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如喇嘛教传入内地,而秦腔、京剧等内地文化也传入了藏区。这种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对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稳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茶马古道的奇特之处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和山地之上的,其交通难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清代焦应旂在《藏程纪略》中记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正因如此,在茶马古道上往返也就具有了探险的性质,行走其上甚至会有生死未卜之感,所以茶马古道也被赋予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茶马古道示意图

当今,茶马古道作为商道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条民族历史文化走廊,仍散发着熠熠迷人的文明之光。

陆羽与《茶经》

陆羽的身世与经历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的身世是较为悲戚的,他在三岁时就被遗弃,幸而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遇到并收养。智积禅师在为这个孩子取名的时候占得《易经》中的“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因此,他此后就姓陆,名羽,字鸿渐。

陆羽是在寺院中长大的,自幼诵习佛经,学文识字,并且因为寺院盛行饮茶,他还学得了煮茶的手艺,对茶的嗜爱也从这时就开始了。不过,陆羽并不愿皈依佛门,并且对习佛之事产生了反感,智积禅师因此罚他去做很多又脏又累的事,这反而更加激发了陆羽的反抗情绪,为了迫使他悔改,智积禅师将他禁闭在寺院中,严加管束。但最终,陆羽还是在十二岁那年逃出了龙盖寺,到一个戏班中做了一名饰演丑角的伶人。

两年之后,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时偶然见到了陆羽的演出,对这个机智幽默的小演员非常欣赏,叙谈之后,李太守当即赠以诗书,并且修书推荐陆羽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去学习。陆羽的人生道路由此而发生了转折。

茶仙子语录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

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

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二十岁那年,陆羽辞别邹夫子下山。同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二人相识之后颇为投契,经常一同谈论诗文,游赏山水,并且也对各种茶叶以及煮茶的用水进行品鉴。

天宝十三年(754年),二十二岁的陆羽为考察茶事而开始了长期的行游生涯。在此期间,陆羽遍访名茶产地,对茶叶品种、种茶、采茶、制茶、煮茶、用水以及茶饮的发展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正是以此为基础,陆羽撰写了中国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茶经》。

《茶经》的内容

《茶经》全书共有十篇,各篇标题和讲述内容如下:

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貌、名称、茶树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以及茶的功用。

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器具,包括、灶、斧、甑等共19种。

三之造,讲茶的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制茶工序、茶的品级。

四之器,讲煮茶和饮茶的器皿,包括风炉、则、碾、瓢、碗等共25种。

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种水质的品第。

六之饮,讲茶饮的历史和饮茶的习俗。

七之事,讲古往今来与茶有关的事迹、茶的产地和茶的药用功效。

八之出,讲当时全国茶的产地及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讲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哪些制茶步骤和茶器、茶具可以省略。

十之图,讲可以用白绢将《茶经》的内容写在上面,然后陈设在座位旁边,这样对《茶经》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茶仙子语录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茶经》的重要贡献

其一,《茶经》统一了“茶”的名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居民的方言土语歧异很大,对茶的称呼也有多种,《茶经》中就说道:“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而实际上对茶的叫法还有更多,这就造成了各地茶文化交流的不便。尽管此前人们用得最多的是“荼”字,但是“荼”字并不单指茶,它同时还有其他的含义,因此,陆羽在《茶经》中选用了没有歧义的“茶”字定名。此后,随着《茶经》的广泛传播,唐代中期之后,“茶”字通行全国,茶的名称由此得到了统一。

其二,《茶经》以其全面而细致的讲述,丰富了人们对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一之源》中讲道:“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就向人们传达了正确的饮茶观念:茶虽有良效,但是如果采制不得其法,就会对人体产生害处,从而告诫人们,茶要精制,饮茶要对茶品加以选择。

其三,《茶经》全方位地总结了茶业、茶饮和茶文化的各种知识,创立了茶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七之事》一篇中,列述了自炎帝神农氏以来,与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关系的历代人物,随后又详细罗列了文献典籍中有关茶的各项记载,这显然让人们对唐代以前的茶饮发展史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也为人们进行更为深入的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