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
信息化的宗旨是:应用信息技术及设备,开发信息资源,并将此类技术和资源广泛渗透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类层次,进而实现效率的“倍增”,推进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样,衡量地区农村信息化成就的大小,不仅要看其建设规模的大小、档次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其信息化所产生的绩效如何。然而,目前有关的农村信息化评估的理论与模型大都注重于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测评,很少专门就农村信息化绩效的评估研究,这种现状恰恰与信息化的宗旨相悖。故而农村信息化评估理论与方法必须由注重信息化建设成就向注重信息化实际成效转变。
一、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研究
(一)信息化绩效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绩效”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Performance,意为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或者已经完成的某种活动(取得的成绩)。因此,“绩效”一词,不但可以看作是一种活动过程的表现,也包括这一活动过程产生的结果。从“绩效”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和公共管理领域。
在企业管理领域,“绩效”是指组织和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这里的“绩效”也反映了两层含义:一是子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二是子系统的业务成果。
在公共管理领域,“绩效”一般是指政府绩效,西方国家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等。它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随着公共行政学的迅速发展和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勃兴,在理论和实践中,传统的“效率途径”正在开始为“绩效途径”所取代。因为与效率概念相比,绩效包括经济、效率、效益、公平四项主要内容,它体现了一种系统的全新的和多层次的内涵,能够更加系统地表征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成就和效果。而且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民要求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行为要对公众负责、要有效益,以致“效率”一词已经包容不了公民对政府的众多要求。这样,“绩效”这个在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取代“效率”进人了公共行政领域。
将“信息化”与“绩效”的内涵有机融和,可以把信息化绩效作以下概括:在信息化进程中,通过有效配置信息装备、信息资源、信息主体,普及信息技术、优化信息环境,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率、效益、公平目标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信息化绩效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
1.范畴的多重性。从横向看,信息化绩效即包括经济信息化绩效,又包括社会信息化绩效。从纵向看,信息化绩效即包括信息化过程的绩效,又包括信息化结果的绩效。从信息化项目看,信息化绩效即包括事后绩效,也包括事中、事前绩效。总之,与信息化一样,信息化绩效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涉及到信息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可以从不同视角反映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程度、信息化的贡献程度。
2.结果的复杂性。信息化绩效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投入产出比就可以客观地发挥其应有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产生重大的消极作用。因为信息资源具有其他经济资源所无法替代的共享性、无穷尽性、实效性、倍增性,同时也具有明显高于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效益风险性。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智能性、渗透性、辐射性,同时也具有其他产业、技术无法比拟的“老化”快速性。信息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虚拟性、全天候性,同时也具有超出想象的“信息污染”和“泡沫”现象。可见,信息化投入所产生的作用是双向的,其产生的绩效亦是复杂的——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甚至还可以是零绩效。
3.过程的特殊性。信息化绩效不仅表现为一种结果,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运行过程,包含信息化进程中战略实施、管理控制、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其中蕴涵着运营的效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获取信息化绩效的过程中,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所特有的“梅特卡夫定律”、“莫尔定律”、“超莫尔定律”等特殊规律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与传统经济规律相悖的“新经济”现象。如此等等,均使信息化绩效的过程具有与其他绩效过程所不同的特点。
4.显现的双重性。信息化主旨在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其具体进程集中体现于IT的应用,而IT本身具有投资的渐进性、技术的渗透性、收益的无形性、项目建设的高风险性等特征,因而就信息化的结果而言,其显现方式也就有“直接的信息化绩效”和“间接的信息化绩效”,或曰“信息化的显性绩效”和“信息化的隐性绩效”。信息化绩效的这种双重性,使得人们对信息化成果、效益,信息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具体贡献难以进行有效统计,也为信息化绩效评估增加了难度。
(二)信息化绩效评估与信息化建设评估的异同
信息化绩效评估和信息化建设评估均是对信息化发展现状的量化测评。二者在宏观目的、支撑理论、测评模型的创建原则及评估方法诸方面均有着相同的一面,而在具体目的、测评重点、分析内容、最终的导向及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度等方面则存在诸多相异之处。
信息化绩效评估与信息化建设评估的相同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宏观目的相同。从宏观视角看,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是通过系统、全面的实证数椐来客观地反映所测对象的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加速信息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以计量的方法深入、具体地分析信息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推进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2.支撑理论相同。二者的理论支撑均是由产业经济学、信息管理学、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学科构架为经,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及与之相关的马克卢普知识产业测度理论、波拉特信息产业测度理论、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理论、知识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新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网络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等国内外诸类测评理论为纬交织而成。均以上述理论、方法为基础,汲取相关学术理论营养成长起来的信息化水平专项测评理论。
3.测评模型的创建原则相同。二者在测评模型的创建方面均遵循着客观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的基本原则,以图从测评体系的确立、具体指标的选取、指标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等方面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测评模型。
其四,评估方法相同。二者均将实证作为最基本的评估方法,均以计量分析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均通过指数法、百分比法、比较法等量化方法探讨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信息化绩效评估与信息化建设评估的相异之处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1.具体目的不同。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项目指标数据,客观、具体地分析信息化人、财、物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效率进行量化评价。信息化建设评估的目的则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项目指标数据,客观、具体地分析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信息化装备普及程度、信息资源开发数量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水平,进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模的现状进行量化评价。
2.测评重点不同。信息化绩效评估的重点在于,信息化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益的大小、投入与出产的比率如何、信息化所特有的“倍增”效应发挥出了多少。信息化建设评估的重点则在于,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大小、信息产业规模的大小、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及信息设施、信息装备、信息资源能量的大小。
3.分析内容不同。信息化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贡献率。因而,诸如信息资产投入产出比率、信息从业者人均年创造的GDP值、信息装备的实际利用效益、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益、信息消费对全社会消费市场的拉动额、信息化人才的科技贡献率、信息化政策的执行效率以及信息化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等等信息化的微观、中观、宏观绩效状况,是信息化绩效评估基本内容。信息化建设评估的基本内容则是诸如人均带宽拥有量、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之类的微观、中观、宏观建设状况。
4.最终的导向不同。信息化绩效评估由其具体目的、测评重点、分析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产生的最终导向为:使信息化主体树立起以追求实际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的的信息化指导思想,进而在信息化进程中把如何提高信息化绩效作为首要的关注内容和评价原则,形成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样,信息化建设评估的具体目的、测评重点、分析内容决定了其产生的最终导向为:以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扩大信息化建设规模,普及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和评价原则,推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这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初期是十分必要的,但若作为整个信息进程的主导方向则有悖于信息化主旨。
5.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度不同。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学术界普遍认可、较为成熟的体系,评估的实践成果亦较鲜见,除了在电子政务网站的评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外,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均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绩效进行综合、宏观的测评,既缺少实践,更缺少理论与方法。信息化建设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各类“信息化水平测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均侧重信息化建设规模的评估,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信息化水平评估,在此,将其视为“宏观信息化建设评估”理论与方法)则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和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完善,现已形成了日益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多次为众多的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所应用,亦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所认可。
(三)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构架原则及思路
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的构架,除了要坚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测评模型所确立的客观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原则外,还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直接信息化绩效评估与间接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信息的多维性、有效增值性、广泛渗透性,信息价值因主体水平不同而显现的差异性,信息化作用在经济社会中的间接性,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效用的差异性等等信息与信息化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绩效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显现既有直接的反映,又有间接的反映。故此,在选择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和构建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时,应当做到直接与间接并重,并在整体框架构建中努力做到直接信息化绩效评估与间接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
2.宏观信息化绩效评估、中观信息化绩效评估、微观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高度渗透性,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得信息化成为当今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农村信息化绩效的测评理应科学、完整地反映农村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发挥功能的状况。因而,在选择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和构建评估体系时,同样要做到宏观、中观、微观并重,并在整体框架构建中努力做到宏观信息化绩效评估、中观信息化绩效评估与微观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
3.经济信息化绩效评估与社会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既有效推进着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有效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全面、科学、系统地从整体上对一个地区的农村信息化绩效予以评估,在选择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和构建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注重农村经济、农村社会领域并重,并在整体框架构建中努力做到农村经济信息化绩效评估与农村社会信息化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
从信息化绩效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的创建原则出发,我们确立的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创建思路为:(1)农村信息化绩效综合指数由农村经济信息化绩效指数、农村社会信息化绩效指数两大部类组成;(2)农村经济信息化绩效指数由经济信息化直接绩效指数、经济信息化间接绩效指数两大板块构成;(3)农村社会信息化绩效指数由社会信息化直接绩效指数、社会信息化间接绩效指数两大子系统构成;(4)对不同层级的平行指标,依其在农村信息化绩效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设立不同的权重。
由此构成一个系统、完整,各指标、子系统、板块、部类间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层级分明、逻辑严谨的“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其基本框架详见图5-1。
图5-1 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基本框架
(四)农村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模型具体指标构成
农村信息化绩效测评体系共由27项测评指标组成,其具体指标及构成,详见表5-1。
表5-1 农村信息化绩效测评体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