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旧中国战乱频繁、经济濒临破产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计划地开展了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60多年来,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创业,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初步繁荣富强。进入21世纪后,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企业改革,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较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快速增强,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劳动就业情况得到改善。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1.农业
中国疆域辽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公元开始至清代中期,中国的农业和整体国家实力一起落后于西方列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农业(含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400多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4.2万多亿元。经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但当前,仍然存在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状况,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限制作用。
中国人口多而可耕地少,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我国农业区
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部的不同,然后又体现在南、北之间的差异。根据彼此间的异同,我国农业区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是东南水田农林区。本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这里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业都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最高。其二是华北、东北旱田农业区。本区包括东北农业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农业区、黄淮海农业区和黄土高原农业区。这里作物多为旱田,是我国重要的小麦、杂粮、棉花、花生等产区及用材林、温带水果基地。其三是西北内陆农业区。本区包括青藏高原以北的新疆与甘、宁、内蒙古三个省区的西部地区,这里地广人稀、气候干燥,以沃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其四是青藏高原农业区。本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甘肃小部,以农牧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