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对“逍遥”二字的理解,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因此整部《庄子》几乎都体现着“逍遥”的意味。对于现代人来说,疲惫、忧虑、急躁、抑郁等负面情绪的积压正是内心无法达到“逍遥”的体现。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呢?其实,就是两个字——放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对于功名利禄,庄子的看法是“无己”“无功”“无名”,如此便能消除世俗的羁绊,达到超越自我的逍遥境界。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说起来不过是天上的浮云而已,是生不带来、死亦不能带走的东西。欲望无止境,庄子的见解是要学会合理控制,既不是“灭人欲”,也不是“纵欲”,其中的“度”需要具备长期的道德修养方可掌握。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观点,说明了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主宰物而非被外物主宰,怎样去抵制外物的诱惑,需要一个人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认清了外物的实质,理解了外物的本性,也就不会堕入物欲。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需要时常用庄子的心态来约束行为,逐渐地改变心态。
人的一生会有太多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得足够多,财富要比别人多,名气要比别人大,地位要比别人高……心中总以为这样的对比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于是乐此不疲,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惊觉:或许,这些财富根本不属于自己,很可能明天就会破产;得到的名气也根本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为了保持现在的名气,自己甚至失去了对人来说最重要的——自由;好不容易爬到的位置,又会因为一点过错就摔下来,摔得极痛,摔得粉碎……于是,我们茫然失措,我们抑郁不安,此时方才明白那些所谓的“快乐”“幸福”并不是真的,甚至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放下吧!放下攀比,放下执着,放下强求,放下奢望……
人只有两只手,能握在手中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何不抓些更重要的呢?纷繁复杂的生活有时会逼迫我们做出我们不愿做的事:为了应酬,我们可能会失去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为了赚钱,我们可能会失去与爱人共度的浪漫时光;为了一个职位,我们可能去排挤、拼抢,甚至不顾道义、情义,致使往日的朋友渐渐离去;为了生计,我们可能会忘记年少的梦想,失去那份为梦想而拼搏的冲劲儿……这些都重要吗?或许你会说重要。那么,可以暂时放下吗?或许你会选择沉默。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把这些扛在肩上的感觉,即使辛苦劳累,你也未曾发觉自己的疲惫。然而,没有觉得疲惫,并不意味着不疲惫,只是它还没有达到那个“阈值”。就像柳宗元《蝜蝂传》的蝜蝂一样,刚背一点东西根本毫无感觉,可是,随着东西的增多,它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懂得放下,学会放下,勇于放下,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行走,也才能走得更远更久。在你“背负”的时候,不妨问下自己,这些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这些角色是自己心甘情愿担当的吗?自己真的快乐吗?哪怕这些自问只是短短的几秒,对于你的人生也是有所裨益的。人们习惯了奔波,却很少停下来思考,没有了思考,如何有空闲、有智慧放下?
人应该适当地让自己闲下来,放下欲望,独享一方安宁,让心灵与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或许,你会对未来、理想、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庄子眼中的“大宗师”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的人,是道德和能力都达到顶点的真人和师者,是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人,所以,庄子常说要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能够跳脱外物泥潭的“真人”,是超然的,是“安时而处顺”的,也是参透大道的人,他们放下了世俗的束缚,放下了名利的伪装,放下了徒有其表的虚荣,他们拥有的是与天地同在的精神境界,他们逍遥,他们无忧无虑。
庄子在提出逍遥、顺其自然的观点之外,还提出事物的两面性和变化性的辩证论。鼓励人们要积极进取,在“无为”的基础上“有为”,不论出身如何、相貌如何,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事无绝对,物有两面,每个人都一样,有优势就会有劣势,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才会有所成就。同时,失败和成功不是绝对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苦恼,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得意。正确地看待得与失,才能在人生这条大路上走得顺利,也会走出属于你的精彩。
本书从日常生活、工作职场、人生境界等方面介绍了庄子思想在现今社会的应用,看似深奥的《庄子》却在一个个有趣、浅显的小故事中变得通俗易懂。这里没有过多形而上的概念道理,更多的是直白的生活感悟。当你觉得压抑、烦闷、辛苦时,不妨拿起这本书看上一看,或许某个生动的故事就会令你豁然开朗,迈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