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的豆腐
——为修订、增订、重排而写
林海音
十年前,我有一个“计划编书”的构想,那就是以“中国”为主题,编辑一套中国的文、史、物之书,第一本就是《中国豆腐》。从策划、邀稿到编辑,也煞费苦心;先安排内容,因为这不是一本豆腐食谱或豆腐历史、豆腐坊如何做豆腐的书,要请什么人写什么稿?这种点题式的邀稿方法,没想到得到所有受邀者的支持,他们按时寄来了我特邀请译写的文章,如乐蘅军的《古典文学中的豆腐》、朱介凡的《豆腐谚语》、子敏的《茶话豆腐》、伍稼青的《古籍中的豆腐》、彭歌的《海外吃豆腐》、筱田统的《豆腐考》、傅培梅的《两种别致的豆腐菜》等,共收了三十多篇好文章,再加上我的女儿祖丽访问豆腐的制作、价值写成的《豆腐的身价》,还有祖美,她是傅培梅的弟子,也搜集了百十道豆腐菜,写成简易的菜单。
我当时很怕写来的文章或有内容重复之处,比如说,关于中国豆腐的起源,公元前二世纪淮南王刘安发明之说流传最广,如果大家的文章开头点题都谈及此,岂不让我编起来麻烦。但是可爱可敬的作家们,居然各写其豆腐,没有一家是重复的。而且作家们都对于这样点题的写法表示赞许,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他们心目中的豆腐,可以说,这使他们的灵感之泉流出了光润圆滑的汁液,凝聚成一篇篇不同的“豆腐块”。他们写得高兴,我也编得兴起。当时大家所写的,大多是散文、专文、回忆、家乡豆腐等。虽然当时有人误以为这是一本纯豆腐食谱,其实豆腐菜单只占全书的五分之一,这本书的文学意义高过菜单的实用,它实在是一本有思想和感情的“中国豆腐”啊,所以出版后颇受读者的喜爱,也确实行销一时。
自从我们娘儿仨编辑出版了《中国豆腐》,起了一点影响作用,即发现各报的副刊,不时刊出有关豆腐的文章,我看了也择优剪存,预备再版时加入。接着我又策划编辑《中国竹》、《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中国儿歌》等,它们都在近十年来陆续出版了。虽然打着“中国”的旗号,内容可是都各有其学术的、具参考价值的、可读的性质,也是我倾全力策划、邀稿、找资料、编辑印制的。每本书出来都使我如释重负。那时常有人问我:“底下要编的是‘中国’什么?”我笑笑回答说:“在我的构想中,还有一本《中国姨太太》呢!”大家听了都惊异地笑了,“快编,我们要看。”但是十年以来,我事务繁杂,光是搜集资料,自己连策划都力不从心了。而且说实在的,早先心目中已定好一位最佳撰稿人好友高阳,他却故去了,要不然光是有清一代的“姨太太”,他就能潇洒自如地写上数万言哪!而我自己对于民初以来的各型姨太太,也能写出一些来吧!姨太太,本是“中国”特产,在中国文、史、物中,几千年来,有她一大块天地哪!
以“中国”为首已出版书籍中,除了《中国豆腐》是三十二开以外,其他都是二十五开本。所以我最近正在努力于本书的改版工作,改成二十五开本,以和其他“中国”书取其一致,不要显得它矮了半截儿。而且文字的修订、文章的增订,都在这次一并作业了。在分类方面,我也重新安排,使之成为五种豆腐,即:
散文豆腐
考据豆腐
家乡豆腐
海外吃豆腐
豆腐菜单
书中的三十多篇长短文,几乎都是名家之作,豆腐菜单也是经过傅培梅女士审查(它们是由祖美、祖丽姊儿俩搜集编写的)。二十年前的豆腐和现在的虽没什么大改变,仍是那么白嫩、那么大方、那么光润,只是它的身价却涨了十倍,也由板豆腐变成盒装的机器豆腐。豆腐是每个中国人的食品,不管是家居饭桌上或豪华餐厅的酒席上,都少不了它!写到这儿,我竟心酸地想起二十年前搬离要拆改的木屋进入高楼大厦居住时,最后的那天凌晨,仍是二十多年来在睡梦中阿婆的那一声:“买豆腐——豆干炸哦——”把我从梦中喊醒了,张眼望窗外,天亮了,正是:
豆腐一声天下白!
我可有二十年没听到这亲切的声音了,怎不令我心酸酸呢!
在我给新的《中国豆腐》增订时,有一篇文章是我要特别提出说明的。
一九七六年的七月,我收到一本三百多页图文并茂的英文大书,书名:《豆腐之书——人类的食品》(The Book of TOFU—Food for Mankind),赠者即作者郭伟诺(William Shurtleff)。他是德国人,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毕业,是德国学术交流协会的奖学金学生,来台做语文学家张席珍的学生,那时正在写硕士论文,就是《中国豆腐》,后来他的博士论文则是《中国历史的餐饮文学》。据张席珍先生说,我编的《中国豆腐》,也给了他一些影响和参考。后来我看“中副”有一篇他的作品,题名是:“中国文学中的豆腐”,写成一篇五千字文章,可见其用心之深。而这本英文大书,则是他到日本京都收集资料写成的,当时这位年轻学子才二十出头,他虽是德国人,英文很好,又学的是中文。何凡和林良都记得他,何凡说曾跟他在报馆打桌球,林良则知道的更多,说郭伟诺打球手执横板,父亲在德国开酒厂,他有时也和球友们喝喝啤酒。张席珍则说他返德后也偶然来台,这次有两年没来了,可见他和国语界诸同仁是好友。
这本英文书的封底是以这样的词句作为中国豆腐的认知和赏识:
豆腐——前程更远大的传统食物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制造豆腐的方法。今天在日本一国就有三万八千多家店铺制售豆腐。豆腐在亚洲人民家庭食单上,已占据一席重要地位。
·现在美国人也爱吃豆腐,因为这种古老而富蛋白质的东方食品,正是寻觅既营养又价廉食物的西方人士的目的物。
·豆腐获得大自然充足的养分,价廉物美,可说是对于世界吃紧的食物供应问题,给予革命性的纾解。
在我新编《中国豆腐》中,原已有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所写的豆腐文章,今又加上德国人的,故再缀数言表示我的欣喜。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