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向生活学习

沙汀

最近被一位朋友拉夫,我有机会看了一批青年朋友的习作。在这批习作当中,可用的虽然极少,就取材和题旨来说,一般的倾向却是极可喜的。从中见不到使人焦灼的创作上的两种危机,就是色情描写和旁观主义的趋势。

这批稿子在题材方面多取自大后方的农村社会,题旨在揭露土劣的剥削,所有的新措施引来的使人哭笑不得的后果,以及雇农佃农的不幸遭遇。这些青年所以这样写作,并非受一种空空洞洞的观念所驱使,显然是从实生活出发的。这从他们的用语和乡土气氛便可以证明。

就事论事,我所谓可喜,也许说得不算轻浮吧。单就做人来说,思想态度总该是第一等大问题。一个蒙昧昏妄的人断不会接触到生活的真理。即或偶尔碰上了,也会有意无意的把它歪曲、粉饰,或者抹杀了它的严重的意义。他决不把民族的苦难当一回事。

可是,这些青年虽然思想态度上有着可喜的倾向,却不很成熟。正因为不很成熟,他们的作品有着不少的缺点,描写不亲切,人物概念化。这可以说由于观察不深。但是更为切实的说,由于并没有有意识的进入生活,向生活锲而不舍地掘取创作的源泉,仅仅在一种义愤的鼓舞之下,动手写出自己并不深知的东西。

这种创作的态度,可以叫做“即兴式的”。固然也会写出一篇两篇成功的东西,但是,如果企图把创作当成终身事业,全力以赴,就显然不够。因为创作的歉收丰收,大部分关系于生活知识的获得。幻想与聪明智慧的帮助是极有限的,我们不能过分仰仗这些。

自然,对于名著的研究,也是个不可少的条件。我所读过的一批稿子之所以失败,部分的原因也可以说由于修养不足。因为所有名家的灿烂的成果,不仅可以启发我们的智力,使我们得到一种适当的表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藉它来训练我们自己的应付生活的机能。一星期前,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闲谈,其中一位忽然提出一个问题要大家发言: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采取了同样的题材来写作,为什么有的表现得亲切,有的却格格不入?讨论到最后,大家归结到“感性”的强弱不同,而感性的差异,一半由于修养。我却尽力的强调修养,因为我就不相信天禀的不可变易。

其实上面提出的两点(有意识的进入生活,向生活学习,以及增进自己的思想和修养,来加强“感性”),不仅对于初学写作的有必要,对于既成作家也同样重要。然而既成作家往往忽视了这一层。这一方面由于作家的活动受着种种的限制,一方面也由于作者自身的惰性。因为成了一个作家,就不愁稿子没有出路了,似乎随随便便都可以应付过去。

上面所说的既成作家,是连我自己也包括在内的。同时也有好多人不在内;比如说吧,那常常使我羡慕的,有权利跨进任何生活部门的作家就不在内,因为他们不会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深入农村,或者到前线去。我所说的是一部分置身大后方的作家,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上特别感到苦闷。

过去三年,我是在农村里度过的,起初以为总能够更加接近我所想知道的农村社会,但是,由于种种出乎意外的挫折,我失败了。然而,这些客观条件造成的失败,是否可以为我创作不进步作辩护呢?在先我是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后来经过长久的反省,才认为毛病还在我自己。

在这三年里面,我的生活范围自然是很狭小的,但是,在这狭小的范围中,我又何尝认真的生活过?何尝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了我周围的人物和事件?其次,我所能接触的并不限于农村小市民,但是我所写出来的一些东西却全然以他们为对象;这就证明了我疏忽得可怕。

这是一个思想态度的问题,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展开一番热烈的讨论。而且,讨论要以创作者的自我检讨为主,少谈些空空洞洞的理论。

(一)这一篇谈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要旨是必须认真的生活,文学创作方面才会有进步。

(二)退一步就写作练习说,也必须认真的生活——多阅历,多观察,多思索,多实践,写作练习才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