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奥利弗对他的新伙伴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以很高的代价取得了经验。这一章虽短,但在本故事中非常重要
奥利弗好些天一直待在老犹太的屋子里,挑去手帕上的记号(带回来的手帕实在太多了),有的时候也参与前面描述过的游戏。那是两个男孩和老犹太每天早晨都要玩一玩的。最终,他因缺乏新鲜空气开始感到不适,几次恳切地要求老先生,让他与他的两个同伴一起出去干活。
由于看到老先生素来特别讲究道德,奥利弗就更加急于得到一份差事了。每当逮不着或查理·贝茨晚上空着双手回来时,老先生就会慷慨激昂地阐述懒惰与游手好闲的害处,并且让他们饿着肚子上床睡觉,以使他们懂得积极工作的必要性。有一次,他甚至把他们打得从楼梯上滚了下去,不过,这是因为他过分执行了自己的道德戒律。
一天早晨,奥利弗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许可。没有手帕带回来有两三天了,奥利弗已经无事可做,伙食也清淡了许多。也许这是老先生同意的原因。但不管是还是不是,反正他告诉奥利弗他可以出去了,并把他置于查理·贝茨和他的朋友逮不着的共同监护之下。
三个男孩出了门。逮不着像往常一样翻起外套的袖口,歪戴着帽子;贝茨双手插在裤兜里,三人闲逛着。奥利弗夹在他们两人中间,既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先让他学哪门手艺。
他们非常懒散地闲逛着,步态十分难看,以至于奥利弗不久就开始怀疑,他的伙伴是想欺骗那位老先生,根本什么活也不想干。逮不着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将小男孩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然后抛在地上;而查理·贝茨则显示出对财产权缺乏明确的概念,他从下水道旁的货摊上偷了好几个苹果和洋葱,塞进自己的口袋。他的口袋的容量大得惊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损害了整套服装的外观。这些事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光彩,奥利弗正准备委婉地表示他想回去的念头,他的思绪却忽然被逮不着行为的奇怪变化引向了另一条渠道。
他们那时刚从克拉肯韦尔广场(这个广场又被人莫名其妙叫成“绿地”)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出来,逮不着突然停了下来,将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极其谨慎小心地拉着两个同伴往后退。
“怎么回事?”奥利弗问。
“嘘!”逮不着回答说,“你没看见书架旁的那个老头?”
“马路对面的那位老先生?”奥利弗说,“是的,我看见了。”
“这老头可以。”逮不着说。
“顶呱呱的一碟菜。”查理·贝茨评论道。
奥利弗十分惊讶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但他还来不及发问,两个少年就已偷偷摸摸地穿过马路,鬼鬼祟祟地来到那个逮不着要他注意的老先生后面了。奥利弗跟在他们后面走了几步,不知道是该前进还是后退,瞪着眼睛默默地愣在那里。
那位老先生头上扑了发粉,戴着金边眼镜,模样十分可敬。他上身穿一件黑丝绒领子的墨绿色外套,下身是一条白色的裤子,腋下夹着一根精致的竹手杖。他从书架上取了一本书,站在那儿十分投入地读着,就像坐在他自己书房里的扶手椅上一样。很可能他也的确以为就是在自家的书房里,因为从他那出神的样子看,在他眼里显然没有书架、没有大街、没有孩子,简而言之,除了他正在看的那本书,什么都没有。他津津有味地认真看着书,有条不紊地从最上一行看到最下一行,然后翻页,再从最上一行看到最下一行。
奥利弗站在几步开外看着,眼睛睁得很大。当看见逮不着将一只手伸进老先生的口袋,从那里抽出一条手帕时,他是多么地恐惧与惊慌!他看着逮不着将手帕递给查理·贝茨,然后两人以最快的速度拐过街角跑了。
刹那间,手帕、手表、珠宝、老犹太的秘密全都涌进这个孩子的脑海。有一会儿,他站在那里,全身的血液沸腾,刺痛着他的血管,他感觉仿佛置身于烈火之中。然后,由于惶惑与害怕,他拔腿就跑,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只是尽可能快地飞跑。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在奥利弗开始跑的时候,老先生将手伸进口袋,发现手帕不见了。他急忙转过身来,看见一个男孩正在没命地奔跑,他很自然地断定那就是小偷。于是他一面高声大喊“抓小偷”一面跟在后面追赶,刚才看的那本书还拿在手上。
但是,高叫抓小偷的并不止老先生一个人。逮不着与贝茨不愿满街上乱跑引人注意,绕过街角后就躲到第一幢房子的门洞里去了。听到叫喊声,看见奥利弗在跑,他们立刻就猜出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他们迅速地闪出来,也高喊着“抓小偷”,像正派市民一样加入到了捉贼的行列。
尽管奥利弗从小就受过多位哲学家的教诲,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懂得一句绝妙的格言:即保护自己是大自然的第一法则。如果他了解了这一格言,或许他对此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然而,由于没有这种准备,他更慌乱了,他只能更快地奔跑。老先生和那两个男孩大叫大喊地跟在后面。
“抓小偷!抓小偷!”这喊声具有某种魔力。商人走出了柜台,马车夫跳下了马车,卖肉的放下了托盘,面包师扔下了篮子,送奶工丢下了奶桶,僮仆扔下了要送的东西,学生丢下了弹子,铺路工摔下了鹤嘴锄,小孩子放下了羽球板。他们纷纷跑到街上,惊慌失措,乱冲乱撞。他们飞奔着、呼喊着、尖叫着,在拐弯的时候将路人撞倒,弄得鸡飞狗跳。大街上、广场中、庭院里,到处都回响着这一声音。
“抓小偷!抓小偷!”这喊声得到上百条喉咙的响应,在每一个拐角处,都有新的人加入。他们狂奔着,踩得泥浆四溅,踏得人行道咚咚作响。一扇扇窗户都打开了,一群群人跑出来了,乌合之众们蜂拥向前,许多观众在滑稽木偶戏演到最精彩的时候,决然离开台前,加入追赶的人群,给“抓小偷!抓小偷”的叫喊注入新的活力。
“抓小偷!抓小偷!”围捕某种东西的热情早已深深植根于人类心中。一个筋疲力尽的可怜孩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脸上写着恐惧,眼中满是痛苦,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滚下来,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为的是摆脱追捕他的人群。而大家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每时每刻都在缩短着与他的距离,见他体力渐渐不支,他们就喊得更加响亮,叫得更加欢快。“抓小偷!”唉,看在上帝的份上,抓住他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终于抓住了!多么巧妙的一击,他倒在了人行道上。大家急切地将他围住,每一个新来者都互相推挤着,想要上前看他一眼。“站开一点!”“让他透透气!”“胡说!他配吗?”“那位先生在哪里?”“那不是,正从街上过来呢。”“给那位先生让条路!”“是这个男孩吧,先生!”“是的。”
奥利弗躺在地上,浑身沾满了泥浆和尘土,嘴角流着血,慌乱地环顾着围绕着他的无数面孔。这时,那位老先生由跑在最前面的追捕者们殷勤地前拉后推,弄到了人群前面。
“是的,”那位先生说,“恐怕就是这个男孩。”
“恐怕!”人群中响起一阵嘟哝声,“这可真够妙的!”
“可怜的孩子!”那位先生说,“他受伤了。”
“是我干的,先生。”一个粗笨的大个子走上前说,“我一拳打在他的嘴上,我自己的手也碰破了一块。我抓住了他,先生。”
那汉子龇牙一笑,手碰帽檐敬了个礼,希望得到一点奖赏。老先生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焦急地四周看了看,仿佛他自己也打算跑开似的。他也许真的想这样做,从而引起一场新的追逐,幸亏一位警察这个时候挤进人群(在这种场合,警察总是最后一个到的),一把抓住奥利弗的衣领。
“喂,站起来。”警察粗暴地说。
“真的不是我干的,先生。真的不是,真的。是另外两个男孩。”奥利弗双手急切地握在一起,环顾着四周说,“他们就在附近。”
“是吗?在哪里,看不到哇。”警察说。他这话的本意是讽刺,却碰巧让他说中了。因为逮不着和查理·贝茨碰到第一个适合逃跑的院子,就溜之大吉了。“喂,起来!”
“别难为他吧。”那位老先生同情地说。
“啊,不会,我不会难为他的。”警察回答说,同时将奥利弗的上衣几乎从他背上扯了下来,以此证明他的承诺。“起来,我知道你们这种人。别跟我来这一套。你站不站起来?你这个小坏蛋。”
几乎无法站立的奥利弗勉强地站了起来,立刻被揪住夹克的领子沿着大街迅速拖走了。老先生在警察旁边跟着大家一起走,人群中有能耐的,挤到前面一点走,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奥利弗,孩童们边走边发出胜利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