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行有德之事,才能留有德之名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见,身后名要靠生前事才能得到,要立有德之言,行有德之事,才能留有德之名。
南宋末代丞相文天祥曾经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生为国操劳,最终为国捐躯,虽寿不过五十,但他的一片丹心却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他少年时期便敏而好学,年仅二十一岁便高中状元,因为当时朝廷奸臣当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
无奈之下,太皇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文天祥于是起兵勤王,两年时间内,转战大江南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不幸战败被俘。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便是名流千古的《过零丁洋》。
文天祥被俘后,起先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元大都,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元朝统治者见高官厚禄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
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统治者也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决定处决文天祥,消息一出,数万百姓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随后便英勇就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既然不能得到德才兼备的圣人,那就宁可用有德无才的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
蔡京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的状元,可谓是才高八斗,但正是因为他有才欠德,为了自己的权势私欲,不顾百姓死活,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他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十七年的时间里,他掏空了原本还算富足的大宋,以至于最后宋被金国所灭。
宋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一个朝代,惊才艳艳之辈不知凡几,当中既有像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辛弃疾,苏轼这样德才兼备之人,也不乏蔡京,秦桧,贾似道这类有才无德的奸佞。
每一个人的心里大概都存着流芳百世的愿望,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才能名垂千古,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前立德,我们之所以这么长久地怀念、尊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积累功德,而这些公德就是他们青史留名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