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鲁迅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教育部供职

一九一二年初,鲁迅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四月,南京临时革命政府北迁,鲁迅先请假回绍兴省亲,而后从上海取海路北上,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继续任职。就这样,从一九一二年五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在民国初年的教育部整整待了十四年。

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的支持下,穷兵黩武,相互间进行着连绵不断的战争。他们办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钳制人民的思想,为其复辟倒退活动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则是粉饰太平,点缀一种虚假的升平景象。北洋军阀政治上的反动性和腐朽性,决定了他们御用教育的腐朽性。在鲁迅任职期间,北京政府就更换过三十八次教育总长,二十四次教育次长。人事的频繁更迭,是各派军阀之间倾轧排挤、矛盾重重的具体表现。大多数部员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经常不上班、杳如黄鹤者往往受重用,而真正办事的人反而受到打击、排挤。鲁迅极端厌恶那些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摆出一副螃蟹姿态而又不学无术的名公巨卿,极端鄙视那些上班之后专门喝清茶、唱京戏、诵佛经,甚至无聊到用拂尘不断掸土借以消磨时光的尸位素餐的同僚们。在这种腐败不堪的环境中,鲁迅仍然尽力做一些于人民有益的工作,像一株亭亭净植、高标挺秀的莲蓬,屹立在污浊不堪的泥塘之中。

鲁迅在教育部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兼教育部佥事。“佥事”是一种职位,相当于四等或五等文官。“科长”是一种具体职务,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管辖范围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实际上就是当时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

鲁迅在教育部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筹建历史博物馆。该馆创始于一九一二年,筹备处原设于国子监的彝伦堂内;一九一八年迁移新址,以天安门内的午门城楼为陈列室。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的“考古家”联翩而至,恣意劫掠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腐朽透顶的军阀官僚对于古物的态度,也是不偷盗则糟蹋。比如原清政府存放于内阁大库中的一批古籍和文物(即所谓“大内档案”),就被装进八千只麻袋塞进国子监的敬一亭中,长期无人过问,任其烂掉、霉掉、蛀掉、偷掉,到后来又被当作废纸,卖给纸店做再生纸的原料。鲁迅对当局侵吞和糟蹋文物的行径深感愤慨。在筹备历史博物馆期间,鲁迅多次将自己辛勤搜集的文物捐赠给该馆,对该馆的藏品更是倍加珍视。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历史博物馆将十三种藏品送至教育部,准备交德人米伯和带至莱比锡参加翌年举行的国际雕刻博览会。深谙官场黑幕的鲁迅懂得,军阀时代,官盗不分。为了保证这批文物的安全,鲁迅特意回家取来两条毛毡,宿于部中,不眠至晓。一九二五年,杨柳吐绿抽芽的时候,鲁迅还亲自带领女师大国文系的学生登上午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各种陈列。这里的展品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先勤劳而又聪颖。他们创造了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纸张,织出了举世惊叹的丝绸绢帛。那地震仪中含珠的龙头,能听到大地的脉搏;那指南车上的旋转的人形,能辨认征战的路线……这里的展品又清晰地昭示:我们的祖先五千年来走过的是一段坎坷艰辛的历程。那远古的瓦缶,曾经盛满他们苦涩的眼泪;那出土的箭矢,仍遗留着民族杀戮和阶级压迫的血痕。参观之后,原来仅仅感到快意的学生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何时才能使我们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出旭日般的光辉?怎样才能不使我们祖先的才智荣耀沉积在历史的河底?

图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进步的阶梯,智慧的明灯。一个国家图书事业的状况,往往能成为判断整个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鲁迅在教育部供职期间,为改组、发展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京师图书馆创建于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七月,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正式开馆。开馆之初,藏书不多,善本书和阅览书的总数仅有五千四百二十五部。鲁迅为了充实馆藏,于一九一二年秋以教育部的名义调各省官办书局所刻书籍入藏该馆。次年,又以教育部的名义将一部铜活字印的中国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调拨给京师图书馆。一九一六年四月,鲁迅还通过政事堂取得内务部的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应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庋藏。同年,他还以教育部的名义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和征求各种著名的碑碣石刻拓本。在《鲁迅日记》中,还有他多次将中外书刊捐赠京师图书馆的记载。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永乐大典》(残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这两部举世闻名的重要典籍,也是经过鲁迅的据理力争才移藏京师图书馆,免遭散失的厄运。此外,鲁迅还四处奔走,为京师图书馆及其分馆择定馆址。为了拟定京师图书馆的年度预算和改组方案,他甚至累得“头脑岑岑然”。鲁迅苦心孤诣地保护我国重要典籍与历史文献资料,奠定了今天北京图书馆丰富馆藏的基础。

鲁迅在教育部供职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读音统一会提议采用注音字母。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审定国音,标定音素,采定字母。会员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中的一条:一、精通音韵;二、深通文字学;三、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国文字;四、熟悉多处方言。这些条件,鲁迅几乎全部具备,因此被教育部延聘为该会会员。一九一三年二月,读音统一会在教育部礼堂召开。莅会者除教育部延聘的会员,还有包括蒙古族代表、藏族代表、华侨代表在内的各地代表共四十四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会议审定了六千五百余字的国音,但在核定音素、采定字母时,却产生了激烈的争议。由于在学术辩论背后又隐藏着政治纷争,所以会场变成了角斗场。会员们互相破口大骂,乃至抡起板凳动武。会议正、副主席吴稚晖与王照也参加了这场混战。鲁迅回忆说,王照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当各种意见争持不下时,鲁迅等五人根据章太炎在民国元年前四年拟定的一套标音符号加以斟酌损益,拟定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这些字母采用的是笔画最简而音读与声母韵母最相近的古字,适于借用来做注音符号,因此表决时以多数票通过。鲁迅等人提议并于一九一八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这套注音字母,在解放后新的拼音文字公布之前,对帮助人们记音识字产生过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提倡美育、开展通俗教育等方面,鲁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业余时间,他还抄录、校辑了《谢承后汉书》《嵇康集》《云谷杂记》《唐宋传奇集》等十余种古籍,搜集了五千多种汉魏六朝和唐代的碑铭、墓志、石刻画像的拓本,购置了不少辅助其考证工作的古物(如古砖、瓦当、土偶、铜镜、钱币、弩机等),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佛学经典……鲁迅进行这些工作,不仅是为了研究中国的思想史、文学史、美术史、字体变迁史,而且是想通过解剖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来研究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发掘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进一步探寻中国社会的出路。在这种默默的工作背后,跃动着鲁迅的一颗炽热的心。

鲁迅在教育部供职期间,尊孔复古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天空。尤其在袁世凯时代,不但恢复了尊孔祭典,而且还出现了古怪的祭服,袁世凯妄图用儒家学说做“敲门砖”替他敲开“龙庭宝座”的大门。对于教育部尊孔复古的举措,鲁迅多次进行了抵制和揭露。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教育部在孔庙演出了一出“祭孔”闹剧。参加祭典的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还有人在旁边破口大骂,致使典礼顷刻间便草率结束。鲁迅在当天日记中寥寥数笔就活画出这次“祭孔”活动荒诞可笑的情景。一九一四年,鲁迅又跟其他五位同事一起签名写信给当时的教育总长,反对“读经祭孔”,并将信另抄一份摊在办公桌上,部里的职员都竞相来阅。这封信有如一枚炸弹,冲破了教育部令人窒息的空气。一九一六年秋,教育部对袁世凯任总统时制定的《教育纲要》进行讨论。鉴于这一纲要以“尊孔尚孟”为宗旨,鲁迅在征询意见的“说帖”上签注意见,旗帜鲜明地主张对这一纲要“根本取消”“明文废止”。对于各地呈请表彰节烈和实行尊孔措施的公文,鲁迅只要看到,也无不主张驳回。例如有一次,山西大学堂“崇圣会社”递交了一份尊孔崇圣的呈文,要求在山西大开文庙,提倡崇圣,昌明孔教。鲁迅指出,“崇圣会社”这个名称就可笑,更不要谈内容了,但是对于这种现象不能仅止于嘲笑,而应该认真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后来,由于鲁迅等人的抵制,社会教育司以“民国祀典尚未制定”为理由,巧妙地驳回了这份经过袁世凯批转的呈文。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费支绌是国家机构中普遍的现象。而在政府各部中,教育部又被称为“第一穷部”,不仅领薪金要领签、排班、等候、受气,而且经常积欠,需昼夜奔走,向国务院呼号,向财政部坐讨,才能索取到一小部分,真所谓“盼薪不至泪斑斑,薪在虚无缥缈间”。据鲁迅一九二六年统计,教育部欠他薪金已达两年半以上,共计九千二百四十多元。因此鲁迅幽默地把自己称为“精神上的财主”“物资上的穷人”。当时,教育部部员曾组织索薪团,冒着被反动军警打得头破血流的危险,包围财政部,要求补发欠资。鲁迅也参加过这种索薪斗争。

在教育部供职,是鲁迅前期主要的社会职业。鲁迅利用他的职务,一方面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从政府机构内部洞察到北洋军阀的黑幕,这对他的创作活动和思想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鲁迅勇猛地投入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中,他在教育部就基本上没有再做什么实际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