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头:互联网+“工业4.0”
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若能在竞争中获胜,话语权就能提高,也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分配。鉴于此,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向制造业转型,如中国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纷纷与制造业巨头展开合作,开始跨界经营,美国的谷歌、微软也是如此。在新的变革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么被推到变革的风口,要么被变革的浪潮淹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因为抓住了这次机遇,企业的格局很可能就此改变。
1.1 互联网+:引爆跨界的导火索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之后,马化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人大提出“互联网+”的战略思想。
小知识
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并且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见图1-1)。
图1-1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指的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本身就具有跨界的意思,要进行开放性的变革,融合一切。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以后,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速向“互联网+”时代靠拢。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有哪些特质呢(见图1-2)?
图1-2 “互联网+”时代的特质
1.云计算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大家都使用的服务,而服务本身只在互联网上运算,电脑只要去连接互联网上的服务就行。
对云计算的解释有很多,现在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是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而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2.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IBM提出了大数据具有“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3.平台化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化、信息化是企业的需求,为了把粉丝和信息聚集起来,它们便把企业相关的业务系统集成在大平台上,比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规划)、OA(Office Automation,即办公自动化)、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等。
4.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等终端设备;狭义上是指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第一入口,因为它更便捷、更快速。
1.1.1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中国“互联网+ ”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一个风口浪尖,很多人都想乘风而上。小米CEO(首席执行官)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5年前,雷军恰好站到了大屏智能手机兴起的风口上,所以,小米火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行各业的巨头们都争先恐后地抢占新的风口——“互联网+各个传统企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发展生态。
为什么“互联网+”会有如此强大的威力,这自然与它“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特点分不开。支撑着“互联网+”的根源就是大数据与工业4.0。
对于“互联网+”,腾讯CEO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如果上面的观点还是有些高大上,难理解,那我们就做个加法(见图1-3)。
图1-3 互联网+所涉及行业
尽管这样解释互联网+不够完美,但是易理解。那么互联网+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大数据+传统行业。两者互融的时候,也是就互联网+实现的时候。
1.1.2 让银行睡不着觉的马云
马云出现前,银行从没这样发憷过。银行三大核心业务“存、贷、汇”的功能,马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实现了。当然马云的雄心不止于此,但他很稳健,一步一步往前走,直至银行无路可走。
阿里巴巴2004年创立支付宝,2014年其年交易额已经接近2万亿元,注册用户达到8亿。支付宝日交易额峰值超过250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峰值达到1.5亿笔。
除淘宝和阿里巴巴外,还有超过50万个的商家和合作伙伴支持支付宝的在线支付和无线支付服务,范围涵盖了B2C购物、航旅机票、生活服务、理财、公益等众多方面。如此庞大的现金支付,帮助阿里巴巴完成了从“电商”到“汇”的业务。
2013年6月,马云推出的“余额宝”秒杀各大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利息。当时据专家计算,余额宝收益可与银行定期存款5年的收益不相上下,尽管2015年以后,余额宝收益看不起已不那么完美,但是仍超过银行定期存款一年期的收益。何况余额宝内的资金是随用随取的。
余额宝是借助支付宝庞大的用户群展开的,通过高收益、海量用户群带来了巨大的“吸金”能力,已不难理解。余额宝上线仅18天,用户群突破251万,累计转入资金规模超过60亿元。2015年第一季度,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余额宝规模增至7117.24亿元,一季度增长23%。
尽管余额宝收益放缓,各大银行推出自己的各种“宝”,个别P2P网贷平台推出超过余额宝3倍收益的理财产品,但用户不为所动,继续往余额宝内转钱。许多用户把余额宝当成“良心宝”。利率超过银行,安全性超过任何一家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发生的跑路、倒闭、收购事件已经证明:收益太高的平台,危险性也更大。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大家把余额宝当成自己最忠实的现金管家、收益神器。余额宝由此完成由“汇”到“存”的旅程。
早已说过,马云的雄心不止于此。马云需要有银行的“核”,并不在意银行的“形”。早在余额宝之前,阿里巴巴就推出了“阿里小贷”。 2010年,阿里巴巴先后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6亿元及10亿元,主要面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这一运作使阿里巴巴完成了由“存”到“贷”的旅程。
为了方便整合资源,马云又成立蚂蚁金服。2014年10月16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名义正式成立,旗下的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筹)等(见图1-4)。
图1-4 蚂蚁金服
由此,“存”、“贷”、“汇”的银行核心,马云都具有了。尽管马云现在无法像银行一样发放信用卡,但事实上,国外已有网络银行的先例。例如美国的WebBank,其业务就包括了存贷款、发行信用卡等。拥有银行的“核”之后,阿里巴巴有许多可以变通的方法。
1.2 互联网+的支撑者:大数据
“大数据”是近三年大家常常会听到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顾名思义,大数据是指数据总量巨大,包含各个类型的数据库体系。
IBM曾在2009年做过一个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可用数据,每年信息增长量超过50%,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数据之所以能如此庞大,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机器的介入,例如,从流水线上某一台中控设备的每一个传感信息到智能终端上的每一次用户点击,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数据。
1.2.1 大数据和数据化
“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标志之一: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会存在云端。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车联网,包括可穿戴设备、各种智能硬件,它们的数据采集能力比PC 互联网更实时、更广阔。
小知识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
中信证券于2015年发表了一个名为《云计算/IDC 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大爆炸,数据中心大发展——“互联网+”》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表明,预计到2020年,每年的新增数据量将会达到15.45ZB,整体的网络上数据存储量将会达到39ZB,未来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84%。
这些数据信息源是从何而来呢?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把信息源定义为 :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所以一切产生、生产、贮存、加工、传播信息的提供方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按时间划分,信息源分为三类:先导信息源、即时信息源、滞后信息源。即未来的信息、现在的信息、过去的信息。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挖掘有用的信息呢?科技界的领导者们已经给大家做出了榜样。
近两年,蚂蚁金服越做越大,特别是旗下的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等,更是独领风骚。2015年蚂蚁金服每天的支付笔数超过8000万笔,其中移动支付的占比已经超过50%,每天的移动支付笔数超过4500万笔,移动端支付宝钱包的活跃用户数为1.9亿个。一个马云或许支撑不了蚂蚁金服,但是“大数据”能。在解释大数据之前,我们先说下容易产生歧义的“数字化”(见图1-5)。
图1-5 大数据和数字化关系
大数据要走的是数据化路线,也是由数字化发展而来的,但是大数据不是数字化可以相比的。尽管图表将“数字化”画得比较大,其实那是没办法的事,要按比例画“数字化”这三个字要用几百倍的放大镜来看了。
数据化的好处比比皆是。美剧《纸牌屋》一经推出,风靡全球。这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大数据,而非某个演员。《纸牌屋》是从3000万付费用户的数据中分析出收视习惯,并对用户喜好进行分析而创作的,其处理的数据库中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是由所有的用户数据分析得来。这样的美剧能不火吗?
到底谁在运用大数据,并使之数据化?互联网公司。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都在不断采集用户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些公司的效益都体现在数据上而不是固有资产上。
这些数据化的信息是可以变现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苹果、腾讯、阿里巴巴等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上市公司一直股市坚挺。
1.2.2 苹果如何追赶大数据的步伐
在产品设计方面,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说:“如果仅仅根据大众的需求去设计产品,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需要你去展示给他看。”乔布斯的这一观点体现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因此苹果更加注重高薪招募美学和设计专家团队,以便生产出用户喜爱的高质量产品。
虽然苹果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起步似乎有点儿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在移动市场,苹果更是强势崛起。目前,苹果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数亿用户,并热衷于鼓励开发基于监测和分享用户数据的应用。在这方面,苹果与IBM合作联手开发与健康有关的移动应用,还提供了一系列针对其他行业的应用,比如,空中旅行、银行以及保险业等。另外,这次结盟的目的是为这些领域内用户的移动设备增强分析能力。
苹果在2015年春季发布会上推出了智能手表Apple Watch,它的推出加速了苹果大数据变革的步伐。Apple Watch被设计为可24小时佩戴的饰品,鉴于其额外添加的传感器,可收集各类数据(包括更多个人数据)进行分析。
不仅如此,2015年3月,苹果还收购了热门数据库提供商FoundationDB,将提升旗下App Store、iTunes Connect、iTunes服务在云端的服务器技术。FoundationDB不仅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大数据应用的专业数据库,还可以迅速处理遵循ACID规则的交易,每小时可处理 541 亿次写入,规模灵活、效果持久但成本却十分低廉。不仅如此,FoundationDB 优秀的数据工程师也同时被苹果收归麾下,对改善云存储服务体验也至关重要(见图1-6)。
图1-6 ACID 规则
小知识
一个支持事务的数据库,必需要符合ACID 规则,否则在事务过程当中无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交易过程极可能达不到交易方的要求。
苹果在收购数据库公司FoundationDB之后,又收购了伦敦大数据分析公司Acunu。Acunu是实时数据分析平台,具备高速吞吐能力,支持多种数据模式的可拓展和容错数据库。而且Acunu公司的 Acunu Analytics 分析工具可提供低延迟的实时增量分析。像这样一家公司当然是苹果所渴求的,它将以此作为不断扩大的内容网络后端分析系统,未来还将整合到 iCloud 中,其价值无可限量,苹果众产品都能从中获益,比如 iTunes、App Store、iBooks 等这些需要快速从数据库获取链接的服务。
苹果不仅把自己定位为“用户生活中的大数据‘推动者’”,还推动公司内部系统使用大数据。众所周知,苹果一直以来以对产品设计保密而闻名,大数据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表产品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等各项数据都会被收集,然后再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它们应该如何改进一些功能、如何调整操作,以便提供最舒适、最符合逻辑的用户体验。
1.2.3 亚马逊用大数据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
亚马逊一直钟情于大数据,其数据分析能力极其强大。它能随时给卖家提供各种类型的销售提示,比如用户投诉原因、增加库存的时间节点、告知商家销量等。这些工作全部是由亚马逊内部系统通过邮件的方式自动发送给所有卖家。
亚马逊通过EMR(Elastic Map Reduce)筛选它们的大数据,这个工具一直很受大家的欢迎。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亚马逊帮助用户挖掘未被充分利用的大数据,然后利用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务智能,BI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来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提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展示出来。
小知识
亚马逊EMR是一个Web服务,它简化了大数据处理流程,提供了一个管理Hadoop框架,可以方便、快速和成本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数据,还可以运行其他流行的分布式框架,如Apache Spark和Presto。在亚马逊电子病历,并与其他AWS数据存储,如Amazon S3和Amazon DynamoDB数据交互。亚马逊电子病历安全可靠地处理大数据的使用案例,包括日志分析、网页索引、数据仓库、机器学习、财务分析、科学计算、生物信息学。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一直坚持“Customers Rule(以用户为中心)”。在亚马逊的财报上,杰夫•贝索斯每年都会反反复复强调这个问题。以用户为中心的前提是先了解用户,了解用户就需要掌握大数据的运营。亚马逊是如何利用数据化运营的呢?下面通过4个方面分析(见图1-7)。
图1-7 数据化运营的措施
1.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亚马逊员工在做某项提案时,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否则很难通过。有一次开会,亚马逊一位员工刚开始说:“我认为……”,话刚出口就感觉有点不对,他立即改口说:“不,不,数据认为…….”
“以数据为中心”已经成为亚马逊公司的企业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一直被员工们接受,并植根在他们心中。
2.获取并分析用户海量数据
在获取用户数据方面,与传统电商公司相比,亚马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他们这些公司本身就掌握了关于用户使用习性的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公司可以把分析的结果当作做决定的重要依据。
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亚马逊的官方网站是个极好的试验平台,通过该平台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几百次的试验,比如,依据实验结果把购物车从屏幕的左边移动到右边,购物车被遗弃的情况就会有几分之一个百分点的好转。虽然这个数据看起来比较小,但对于数亿网站访问者来说做出这样的改变意义是较大的,而且进行试验的成本也很低。另外,通过试验得来的数据,可以帮助网站优化UI(User Interface,即用户界面)设计,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4.招募数据方面人才
数据分析需要一些精准的算法、严谨的逻辑。这时一些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显得很重要。对此,亚马逊雇佣了很多数学、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去开发能获取数据的软件。例如,亚马逊负责运营算法的一位副总裁是来自俄罗斯的女数学家,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
2015年7月8日,亚马逊全球副总裁薛小林出席GLSC2014全球物流与供应链大会,其演讲的主题“大数据下的全球供应”,依据时下业界关注的“大数据”,全面分析了亚马逊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在这次大会上,薛小林的主题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有人认为亚马逊的库房很神奇,也有人认为,亚马逊的库房是随便乱放的,其实这话也不无道理,我们的货品在库房里面确实是随意放着!但不是乱放,是乱中有序。这个序是靠什么?靠我们的大数据,靠我们大型的系统运算能力来支撑。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上架效率,你随手往车子里面塞东西不会花很多的时间。空间利用率也很高,几乎可以见缝插针。
在出货的时候,用这种方式检货效率更高,亚马逊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动态定单的处理,可以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获得更多拣货的路径,这些还是依靠大数据、大系统的能力。这个信息系统可以达到100%的送货率,而库存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以上。亚马逊的库存过程不仅从手工到机器,同时对商品的存放方法也非常重视,像放置红酒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酒瓶都是横向放置,我们可以通过库房做到极致,让用户获得最好的用户体验。
在美国、加拿大商品是跨境配送的,在中国实行的是全国配送。比如在哈尔滨的库房有产品存货,云南的用户在网上看到这个产品,对他来说可以在任何地方下单,我们就直接配送到用户手上。这样做就可以让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人们享受到同样的产品和同样的用户体验,我们配备了几大物流系统,像调拨线路,为了在库房之间进行调拨,我们采取智能调拨,还有干线运输、第三方合作运输等。
亚马逊智能化运输调拨系统实行全天候全程时时监控运输网络。说到智能运输不得不提大数据——亚马逊是最先把大数据引入电商行业的公司,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改变用户体验。
当网购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网购永远不能取代,或者是不能大范围内取代常规的零售,其主要原因是网购通过网络进行,对用户来说没有面对面服务的感受,而亚马逊通过大数据,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个性化服务。虽然不是面对面的,但是也可以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每个用户只要开始网上购物,你的页面就是由你来设计,亚马逊根据你的点击精确判断你对哪一类商品感兴趣,然后对你感兴趣的商品进行智能化推荐。大数据帮助亚马逊把正确的商品摆在架上。
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运用,通过调拨和干线运输和最后一公里运输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还未下单货在途”。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亚马逊做了一些改变:在二三线城市率先推出了“当日达”服务,在一百个城市推出了“次日达”服务,另外还推出了“定时达”的服务以及在一些城市推出晚间服务。亚马逊还推出了微信订单管家和包裹跟踪服务。
可见,亚马逊运用“大数据”出色地实现了用户的完美体验。目前,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已经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见图1-8)。
图1-8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
上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不断产生大数据,通过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元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要想运用好大数据,卡内基•梅隆大学海因兹学院院长给出的建议:大数据具有催生社会变革的能量。但释放这种能量,需要严谨的数据治理、富有洞见的数据分析和激发管理创新的环境。
1.2.4 企业如何构建大数据
《纽约时报》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不再基于经验和直觉作出,而是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也说:“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世界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是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在传统的消费年代,商家对用户的购买行为分析止于购买即可。而当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用户购买后又多了一个“分享”动作,从而导致消费习惯的改变。不仅如此,在“互联网+”的风潮下,除了我国的创新企业不断成长外,传统企业也加快了创新步伐,这一趋势带动了对于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数据的迅速膨胀,大数据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业界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4个“V” (见图1-9)。
图1-9 大数据的4V特点
1.数据体量巨大
随着数据的增多,数据体量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这里的“TB”和“PB”均为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单位,即1PB=1000TB,1TB=1000GB。
2.处理速度快
对“大数据”的处理动作要快,一般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因为时间太长,数据很容易失去原有的价值。这个速度要求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最大的区别。
3.数据类型繁多
为了达到精准的效果,数据的来源渠道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渠道。
4.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分析某一现象,其所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可能一大堆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的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了解了大数据的特点以后,如何构建大数据呢?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做大数据之前应该有个具体的计划,分步骤进行(见图1-10)。
图1-10 构建大数据的“四部曲”
1.建立数据化计划
企业应建立数据化计划,在此之前企业应确定哪种类型的数据需要保存。因为各个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同,需要涉及的数据自然也不一样。要弄清楚企业是更加关注产品,还是更加关注企业运营,抑或是更加关注人力的数据资源,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在建立数据计划之初就做好考量。
对于涉及用户体验的数据,比如网购产品,买家什么时间选购,看了哪些产品,买了哪些产品,哪些产品的销量比较好等。这些数据对卖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卖家就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录入和存储,这些数据经过挖掘和分析后将产生巨大的价值。
2.建立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
企业应从自身的业务方向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中小型企业不能再用简单的输入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等方式收集数据了,应通过大数据技术改善速度和敏捷度,实现实时查询。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呢,具体方式如下。
(1)在IT基础设施上建立良好的数据处理结构。
(2)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包含数据的采集、数据库架构、分析模块等。
3.自建数据挖掘团队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自建数据挖掘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无论是在成本控制还是业务响应机制上都相对有利。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自建数据挖掘团队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倒不如把大数据思维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大数据思维有三个纬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实验思维。这就需要企业为团队培养一些正确的数据理念,比如,认识多种多样的数据形式;利用分布式存储搭建数据处理结构;通过数据进行预测等。
4.制订外部数据计划
企业要变成大数据企业,不仅要从内部构建大数据,还要重视与外部数据的互动。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外部数据有竞争品牌的售价、销售策略、运营模式等。不同企业,外部数据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企业构建外部数据要提前搜寻信息。
上面的基础工作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要对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其管理顺序可以依照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呈现来进行(见图1-11)。
图1-11 数据管理顺序
1.收集数据
对数据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时应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间标志,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存储数据
收集完数据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存储数据。存储数据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目标。因此存储数据时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而且还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处理数据
数据存储完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数据管理的重要阶段。有些行业的数据可能会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
4.呈现数据
数据处理完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数据一一呈现。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使显示的结果更直观,便于对数据进行深入洞察。
在社会化大数据爆炸的年代,各行业企业都不得不去关注大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市场的真实反馈,从而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以上的方法,企业就可以构建大数据。对有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选择数据中心服务商帮助他们构建大数据,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用户规模的急剧扩张,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服务商的数量大幅增加。
在不久的将来,产权式数据中心将成为市场的稀缺品,而那些规模较小、服务低劣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所以,大型服务商整合数据中心市场已成趋势。数据中心市场的选择逐渐向技术力量雄厚、机房良好、服务体系上佳的大型服务商转移。另外,数据中心是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立业之本,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数据中心的发展。“互联网+”依然是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只不过对数据中心的运营维护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
1.3 谁能搭上“工业4.0”的列车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业4.0”和“互联网 ”战略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要么适应互联网时代,要么被互联网所颠覆。
1.3.1 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由德国最先提出。在这次革命来临之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都属于传统的工业,以机器为动力,以大规模生产为核心,追求的是规模效应。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目标是工厂智能化,让网络技术进入制造业。简单来说,是以互联网创新为导向,做到鼠标和水泥相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新的利润。
总之,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大数据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具有互联网+的所有特点,与传统行业的竞争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用“二向箔”原理进行形象地表述,根据百度百科表述:“二向箔是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III:死神永生》中想象出来的一种维度打击武器,在宇宙在黑暗森林状态下,是星际文明的一种毁灭性攻击武器。一个被力场包裹的‘小纸片’。与三维空间接触的瞬间,使三维空间的一个维度蜷缩到微观,从而使三维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跌落到二维,达到消灭敌方的目的。”
小知识
科幻小说《三体》共有三部,该系列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科幻小说首次获得雨果奖。同年10月,作者刘慈欣因该作品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
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说,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情况下就被迫降低了维度,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赶不上时代变化的传统企业纷纷倒闭的原因。下面介绍一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向箔”有哪些核心点(见图1-12)。
图1-12 “二向箔”的核心点
1.“二向箔”空间借位
“二向箔”致胜皆因降维,即三维变为二维。当然对手是不会主动降维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升维来解决。升维的基础点是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好用户。用户爱什么你就送什么,顺着用户的思维走,你将无往不胜。
2.“二向箔”从0至n
一款好的“二向箔”必须有“病毒式”复制、进化能力。对于企业来讲如何快速用0成本的方法复制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至于进化能力是根据市场反应自发产生新的反应,不需要大量人为操控。
3.“二向箔”黑洞策略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必须降低其目前的位置。如果你的企业是一个黑洞,那足以吸住对手及对手的支持者,最终实现对手绕着你运转的思路。
无论新一轮的变革如何,传统行业如何反应,都离不开以上三点。传统行业的倒闭与新兴行业的开启都在顺应这个规律。
1.3.2 至少持续30年的工业革命就要开场了,你准备好票了吗
近几年,带有互联网+、工业4.0基因的可穿戴设备出现了,比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开始在全球逐渐兴起,更有人调侃说:“不戴个智能手环,怎么好意思出去跑步呢?”
其实,互联网+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这些现象将是它们到来的前奏。下面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些设想,这次变革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见图1-13)。
图 1-13 第四次工业革命设想的大变革内容
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一个从今天到明天的突变过程,而是一个渐进过程,可能需要5年,甚至10年的过渡。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每个阶段都会延续几十年,这次的工业革命也不例外。因为在进行实质性的工程技术改造之前,首先需要改变参与者的思维,让他们进行跨技术领域的思考。现在,经济界、法律界、工会都陆陆续续参与进来。对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你准备好了吗?面对机遇与挑战共生的新形势,作为新兴的工业大国,中国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呢?
中国的一些制造业巨头准备得比较充分,它们走在了这次革命的前列,海尔就是其中一家。海尔是传统家电制造的标杆企业,在家电市场上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最近几年,海尔动作不断。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就是:“没有哪一个企业不折腾就能成功。”2013~2014年间,海尔共裁员2.6万人,也由此拉开了海尔转型的序幕。
另外,张瑞敏还提出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改革思路。海尔的人员规模下来了,但是效益却提高了。经过一年时间的改革,海尔的总营收增长了2.5%,利润增长了19.6%。这也间接验证了这次向“工业4.0”改革的思路是具有前瞻性的。
当然这也有风险,就像一个超级航母被解体为一支舰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以人员优势反超。当然,巨头转身,总会有摔跤的风险,不过张瑞敏还是相信“自杀重生,他杀淘汰”。面对漫长的“工业4.0”之路,张瑞敏已经开始了探路实验。
海尔过去使用“大规模制造”模式抢占市场,例如你去商场或网站平台时,总会发现大量的海尔产品,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冷柜等。不过这些产品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所有的产品都是同一规格,哪怕用户并不喜欢。不过现在海尔开始了“大规模定制”模式,这一改变使得生产线上的每一台产品都会对应唯一的用户。
为此海尔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以满足工厂与用户的互动,例如,面向普通用户定制的众创汇、面向研发资源的开放创新平台、面向模块商的海达源,这些网站的网址虽然是独立的,但后面信息数据共享,在后二者登录可以看到用户需求,最终这些网站的数据都会聚合至U +智慧生活平台。
小知识
U+智慧生活平台包括基于U+协议的互联模块,基于U+协议的智慧控制中心SDK和基于U+协议的智慧生活云平台。基于U+智慧生活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的订单也通过计算机系统汇总,根据每一个订单的信息,进行订单身份自动识别。最终通过不同的组装流程,完成组装工作。这一变革可以使企业能够保持较高的用户黏性,使购买者全程参与。
在2015年1月,海尔发布了第一个互联网工厂。这家工厂为沈阳冰箱工厂,工厂由60多个机器人、1200多个传感器、485个芯片组成。这个小规模的工厂可以在生产3000台左右的定制订单情况下不亏损,因为对于大型的生产流水线,都设置有最少生产规模,一旦生产数量过少,就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浪费,最终造成浪费。显然,在这一点上沈阳冰箱工厂拥有很大的优势,与传统企业相比,人员数量上减少57%,单线产能提升了80%,订单交付期降低了53%,改造成本仅提高了20%。
为了实现个性化生产,沈阳冰箱工厂将100多米的传统生产线改装成4条18米长的智能化生产线,这一改进可以实现超过500个型号的大规模生产,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和需求定制冰箱的款式、颜色、性能、结构等。此外用户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定制产品的状态,并实现可视化操作,通过这样的改进,用户可以随时查到自己的冰箱在生产线上的位置,如生产到了哪一个工序、有没有出厂等。用户订单可视化,是海尔智能互联、用户需求无缝流入和资源高效配置能力的外在体现。
由于海尔巨大的规模优势,海尔佛山滚筒工厂、海尔郑州空调工厂、胶南热水器工厂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对于海尔如此迅速的布局,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说:“其实,海尔早在2012年就潜心于互联工厂的实践,开始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体系,以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
根据这一目标,海尔将以工厂为主的平台转为以用户为主的开放式平台。通过模板化设计连接互联网与用户,以真正让用户成为主体。
工业4.0的到来,许多企业都参与其中。创维总裁杨东文说:“过去两年,创维小试牛刀,投入几千万进行自动化设备的改造,一共代替了800名员工的劳动力,按每人6万元一年的工资计算,一共省下了近5000万元的成本,同时制造效率大幅提升。”这就是工业4.0时代带来的重大变革。
海尔去掉的员工有很大一部分是中间管理层。海尔通过解构的模式,将原来8万名员工变为2000个自主经营体。对于这一改变,在2014年的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张瑞敏说出了他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生态系统,比方说每个员工都在创业,他就好像是一棵树,很多树就变成了森林。这个森林里头,可能今天有生的,明天有死的,总体上来看,这个森林是生生不息的。”
海尔的这种模式属于小微公司模式,使每个小的自主经营体都有足够的权利,当然这也负有一定的义务。中间层的剥离,使海尔员工间不再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海尔的平台上,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对于创客,海尔旗下有一个雷神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属于小微企业,创始人由三位年轻的“85后”组成,团队持股25%,海尔控股75%。这家小微公司以其出色的创意在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由此看来,海尔在谋划一个更大的局——“孵化平台”。由于海尔的开放,吸引了大批创客加入,这些创客有时带着很好的创业项目,通过整合海尔的资源、引入风投等方式,很快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爆发力。
海尔的“生态圈”,已经吸引了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6万多人,像海尔雷神一样的小微创业体达200多个,已诞生470个项目,汇聚了1322家风投公司。我们分析这种模式发现,传统的企业多为链条式紧密结构,一旦一个链接断裂,整个链条都会受到影响。而这种模式看起来像松散有序的联合体,即使一个个体脱离或死掉了,并不影响其他个体的生存。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海尔模式,可以看一下行业对比数据。2014年美的集团营收1400亿元,增速17%,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增长98%;格力集团营收为1377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长30%;海尔集团收入887.75亿元,增速为2.51%,净利润为50亿元,同比增长19.6%。显然这些数据,对海尔来说是一场鞭策,这也是海尔转型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海尔来说转型或许能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大范围的在企业内部进行革新的企业,不只海尔一家,他们夺得先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前就做好了准备。
1.3.3 华为重新布局,打造“工业4.0”生态链
2015年7月20日,华为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度的经营业绩。上半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营业利润率为18%,这就是华为目前的基本状况。
以往,华为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家做手机的企业”,但现在这一切正在改变。素有“狼性”文化之称的华为在2015年6月制定了“1+2+1”战略,从设备层、基础设施层、应用层全面参与工业4.0。“1+2+1”战略布局,即一个物联网平台、两种联接方式,包括有线的和无线的联接,如工业交换机、工业Wi-Fi和eLTE等联接方式,以及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
欧洲是华为的重要市场,这一市场的好坏足以影响其在全球的格局。由于欧洲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华为将“工业4.0”布局在欧洲。对于这项战略布局,华为欧洲区总裁徐文伟说:“欧洲在科技研究、工业制造、装备制造方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设备智能化过程中具备先天优势。华为已经完成了在欧洲的本地化,在欧洲现有9900多名员工,其中70%以上是本地员工。”不仅如此,华为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其对工业4.0的信心。
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通信博览会上,华为企业业务总裁阎力大作大会主题演讲时说:“移动宽带、SDN、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发展正重构传统产业,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需要一个全新的ICT基础架构,其基础是智能的全联接工业互联网。”
小知识
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在线测试仪的简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ICT基础设施是基石,也是建设焦点。ICT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具备三项基本特征:一是信息高度共享,二是宽带无处不在,三是业务敏捷灵动。
华为把“工业4.0”时代的特征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拥有分布式、统一的平台;第二是拥有快速稳定的宽带;第三是万物互联。为此,华为制定了BDII(业务驱动的信息通信和技术基础架构)战略,意思是根据用户业务驱动的创新需求,通过云技术、应用平台、终端服务为行业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华为BDII有三个核心内涵,内容如图1-14所示。
图1-14 BDII核心内涵
工业4.0的推进,会逐步将最先进的IT、CT技术应用到制造业核心领域,这需要ICT厂商和传统制造厂商紧密结合,建立广泛的合作,联合创新,并率先在部分行业构建样板,树立典范,形成示范效应。华为携20多年来在通信和信息领域累积的技术优势,推动生态圈的建设,将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华为在打造“工业4.0”生态链中,具体做了哪些方面的布局呢(见图1-15)?
图1-15 华为在“工业4.0”中做了哪些布局
1.在IT领域大举整合、扩张
近年来,华为在IT领域大举整合、扩张。2014年公司整合了产品研发部门,把原来分散的运营商网络业务和企业业务的产品研发部门整合到一起,然后华为对产品进行统一的研发,华为通过IT技术使产品研发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这一措施,将加强华为在IT技术领域的主导能力,进而确立其领导地位。
2014 年华为在政府、交通、能源和金融等业务方面,积极发展全球市场,最终实现全球收入约200 亿元,同比增长率达 27%。这项改革还要从2011年说起,当时华为成立IT产品线,投入约1万人在云计算方面进行研发。当时把IT产品线划归为企业BG旗下,企业BG当时是以销售各种“硬件盒子”为主,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云计算、一体机、大数据解决方案等。
2015年,公司对IT产品线的投入还是不惜一切代价,并给予政策支持,如增加人员、待遇、追加投资等。
当然尽管企业成员信心十足,但市场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IT巨头们在互联网上收益很少,例如IBM、惠普、戴尔、甲骨文等传统IT公司已经很难在互联网上取得充足的收益。而与云计算相关的公司收益则增长很明显。这意味着包括上述在内的IT巨头都会选择向云计算方面转型,这无形中增加了华为的竞争压力。
2.联合创新,生态圈初见规模
2014年,华为开了许多大会,会上出现许多华为的新的合作伙伴。其中在华为云计算大会上,现场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业界巨头纷纷到场助威。以前华为的展会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产品宣传,而这次不再是那种模式,由展示自我变成业内IT趋势分析的盛会。
当华为的影响力遍及全球时,用户主动联系华为进行IT方案的商讨,这使得人们惊呼华为的发展实在太快。
华为的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与其要打造的生态圈有关。在华为生态圈中,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产业上游巨头纷纷参与其中,一些应用领域的伙伴更是决心与华为共同发展。西班牙电信公司与华为展开基础设施架构方面的合作,英特尔与华为展开了存储战略合作。华为认为,通过在技术、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联合,能够加快华为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
除了巨头方面的合作,华为还启动了一系列联盟。2014年5月9日,华为联合超过400家的合伙伙伴建立了“Fusion Sphere用户联盟”,这一联盟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产业融合性更强。
在CeBIT(CeBIT是世界最大的ICT国际顶级盛会,全面展示数字IT、家庭及办公通信解决方案领域的创新成果。)2015年大会上,销售部总裁何达炳指出,“在未来,华为将通过两种方式和三大动作来实现这一愿景:一方面,通过推进合作伙伴计划和打造产业联盟,深度拥抱伙伴;另一方面,实施渠道培育,为伙伴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加速器,倾力协助伙伴。”
此外,何达炳还补充到,“在BDII(业务驱动的信息、通信和技术基础架构)指导下,华为和合作伙伴将通过战略、技术、人才和市场四个层面进行合作。在战略层面,华为确立了三方共赢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执行层面,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合作和市场合作确保三方的联合创新与共赢得以切实落地。华为认为,只有BDII三方都以开放的思路联合创新,才能获取最大价值的商业成功。”
3.变革IT产品线
作为一个仅成立四年的华为IT产品线,显然在已经成型的市场中不占优势。当然也并不是说华为没有机会,华为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对人才、管理的改革,想在新兴的市场上分一些利益还是容易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华为的起跑线和传统的IT巨头一样,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面临机遇和挑战。
由于云计算、大数据是个新兴的市场,近两年来,不会出现明显的正面竞争,充其量只是投资竞赛,这给华为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技术升级,这也是为什么会在2011年投入巨资的原因。华为作为一个“创新者”去打入IT市场,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市场的认可。
当然华为的布局模式不仅是“创新者”,更是“变革者”。华为采用了“集群作战”模式,进行由内而外的布局。在核心层,华为布局IT基础设施;在外围层,华为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华为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布局服务器、存储市场,以此来稳固其目前的主营市场。
在布局的宽度上,华为拥有齐全的产品线,不仅涉及传统IT的存储、网络、中间件、操作系统等,还涉及未来的大数据,这一切都是为未来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做好基础。
华为的布局思路如此清晰,说明华为对IT的未来抱有必胜的信心。通过先进的技术开发,华为推出自己的单一产品,使华为能够在市场立足。随后华为通过多产品线的运营,实现收益最大化。
4.完善华为大数据流
评价一家公司的状况,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在2014年,华为在IT产品线的营收是增长的,当然其投入也是不断加大的。此外,华为的现金流、专利数量都在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这也为华为的数据流提供了价值支撑。
在市场数据方面,华为在全球部分地区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导地位,但有些地区对华为来说是正在开发的区域。华为的IT产品线正在由“需要认可”往“完全认可”的方向转变。华为在细分领域一直表现得很出色,要么这个领域没有华为,要么是以领导者或开拓者的身份出现在那个领域。华为通过产品落地“融合”,实现最终的产业链、营销方案、用户渠道等方面的提高。
当然华为的数据与巨头们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华为IT产品线由于起步时间短,表现突出只能称作是“IT行业新贵”,即华为与老牌的IT巨头竞争时,仍面临巨大的风险。华为的技术实力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华为需要加大融合力度,快速实现在技术、渠道、产品等方面的突围。
相对其他巨头的试验田模式,华为做得更彻底。人们常说,要想学会游泳,最好的办法是处于深水之中,因为这时的动力源于生存,任何游泳者都不会拿生命开玩笑,当然这必须有人在旁边辅助,以保证其安全。华为IT产品线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以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华为的不断投入,IT产品线也会慢慢走向强大。
5.专注ITC基础设施
华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上面不仅积累了的丰富经验,而且还在持续创新,为城市打造创新高效、融合开放的“信息高速公路”。如今,华为更是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国际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基石。华为新型ICT的基础:智能的全联接工业互联网。
为展现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成果,在“CeBIT 2015”上,华为举办了以“创新ICT,共建全联接世界”为主题的参展,发布了面向智慧城市、金融、电力、媒体资产四大行业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多个技术产品;还在CeBIT全球大会上举办新产品发布会、CIO论坛、重量级用户签约、小型论坛等各种活动,携手伙伴以创新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共建全联接世界。
在CeBIT 2015大会上,阎力大还强调说:“华为提出的构建工业4.0时代的ICT技术架构是建立在统一分布的平台上,没有这个基础,云端的应用和终端很难进行连接,这也是工业4.0最核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