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宗皇后传奇](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79/22021979/b_22021979.jpg)
第99章 朝日如鲜
第九十九章朝日如鲜
昨夜大船静静停靠在一个码头上,玄武和朱雀带人上岸,早已待命的几十个锦衣卫给船上补充了大量的食品和水,子时大船又悄然离开码头继续向北航行。
甲板上,迎着东方的晨曦薄雾,朱瞻基正在练剑,弓步、伸展、亮剑,挥刺、急转、飞跃,剑刃闪光,气势如虹,展转腾挪之间功力可见非凡。大明马上得天下,朱家子孙自然是从小习武辈辈相传。一套由永乐皇帝朱棣改良的张氏剑法舞毕,朱瞻基收式站定,除了浑身发热,竟然心不跳还气不喘,这打一小就练就的童子功不是盖得!
“夫君,好英姿!”
十几步之外,走来一早就起身散步的孙倾城,不由地替朱瞻基一声喝彩。
“呵呵,娘子也起的很早啊,能得到娘子的夸奖为夫好高兴!”
朱瞻基不无得意的一笑,随即又收起笑脸走近倾城,扬起下颌假装一本正经地说:
“为夫知道,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听说你父亲我的那位岳丈孙序班,当年潇洒仗剑走天涯,号称“江湖探花郎叶逐欢”。他那时真是有才有貌名动江南,出门必得江南名媛掷果盈车,剑下肆意亡魂无数。与岳丈比,小婿差的岂止是一点半点,为夫心下其实是崇拜羡慕得很啊!”
说着低下头盯着倾城仿佛很随意般的问道:
“娘子,岳丈就没有把孙家剑法教你几招吗?”
孙倾城听了故意不理睬朱瞻基话里的险恶用心,无动于衷的言道:
“可惜我是个女孩子,八岁多就入了宫,我父亲只有机会教过我几招五禽之戏用于健身强体,他把剑术都传给了我的三个哥哥。”
随之又毫不在意地一笑,接着说:
“我父亲十三岁离家走江湖,游学四方,拜师学艺,“江湖探花郎叶逐欢”是别人送给他的雅号。在江南是否得名媛掷果盈车,我没听他说过,即使是有,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为长者讳,小女子岂能多言。但他是一名剑术高超的剑客却不假,我父亲常说中华剑术源远流长,自古有十大名剑。”
朱瞻基一听就来劲,顾不得其他了赶紧讨好地问道:
“呵!十大名剑!这么多?倾城,你快说说看!”
孙倾城便缓缓言道:
“第一是轩辕夏禹剑,乃是圣道之剑。第二是湛泸剑,是仁道之剑。第三是赤霄剑,帝道之剑。第四是太阿剑,威道之剑。第五是七星龙渊剑,高洁之剑。第六第七是干将、莫邪剑,挚情之剑。第八是鱼肠剑,绝勇之剑。第九是纯钧剑,尊贵无双之剑。第十是承影剑,精致优雅之剑。”
“嗯,佩服,倾城你好记性!”
朱瞻基由衷的夸赞。
“哇,夫人,您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的事啊!”
英宁瞪大着眼睛,说得一惊一乍。她这些日子正在跟倾城学写字,学得很认真,也很辛苦,夜夜学到很晚,一心想着将来要用自己的笔把这些日子听到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所以深刻体会到了读书习字的不易。倾城回头一看,原来不知何时,除了尚不能出来活动的王振,无情、无心连着沈海波都已包围在了自己的周围,也不知道他们都听见了些啥,想起自己面对朱瞻基时的伶牙俐齿,不肯相让,心下顿时就不免有些许窘迫,脸上飞起一片红晕。
其实,只要朱瞻基不表示阻止他们来听,该听见的,都听见了,只当是又听了一个故事。尤其是沈海波当他听到孙倾城的父亲当年在江湖中的名字称为“江湖探花郎叶逐欢”时,不禁又惊又喜。这位皇太孙朱瞻基的至爱贵嫔娘娘孙倾城,她的父亲孙愚,竟然就是当年忽然隐退江湖不见的“江湖探花郎叶逐欢”!是自己不幸早逝没见过面的父亲沈斌,遗书中交代给自己的,唯一的一位,曾与他斩鸡头,烧黄纸,义结金兰八拜之交的兄弟!是父亲遗书嘱咐他日后用心寻找的依靠。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从在秦淮河上见到了黄公子夫妇俩就一见如故,画舫上黄夫人孙倾城点了父亲作的那首《挽歌》,也绝非偶然,她一定是注意到了歌曲的作者“沈斌”这两个字,所以孙倾城她早就知道了沈海波的身份!
“你看它,西子湖畔,武穆志未死,你看它,姑苏城头,子胥恨未平,休道是,国之干城,到头来,一缕英魂秋风冷,江海掩悲声----。”
父亲沈斌作的这首秦淮河《挽歌》,又在心头响起。
沈海波微微仰起头深呼吸,拼命忍住了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他在心里默默祷告:父亲,放心吧,我已经找到了您的义弟,苦命的儿子从此有了依靠!
此时,由于众人仍在关注朱瞻基和孙倾城论剑的事,因此并没有人回头注意到沈海波的情绪变化。
“看呐!太阳出来了!”
随着英宁的一声大叫,人们看向英宁指向的方向,这才发现晨雾已然消退,东方,彩霞万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黄而火红冉冉上升!
朱瞻基口中喃喃而语:
“朝日如鲜!”
忽然他回过头来微笑着说:
“想不想听个故事?”
“想!”
“想啊,公子请讲!”
英宁和无情、无心立即响应。
朱瞻基望了倾城一眼,倾城便赶忙笑着答道:
“想听。”
沈海波也回过神来,率先席地坐于甲板上,说道:
“黄老弟请讲吧,我等洗耳恭听!”
朱瞻基也与众人一样盘腿坐于甲板,开始讲来。
大明洪武二十年,名将蓝玉率镇北军北伐,将帅勇猛,士卒用命,精兵铁骑,势不可挡。捕鱼儿海大捷,杀敌数万,逼迫北元皇帝和皇后双双上吊自尽。缴获了一枚相传为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大印。印信者,权柄也。这枚传国宝玺,是华夏历代皇帝正统的凭证。大明得到此印,意味着百年蒙元的彻底灰飞烟灭。
蓝玉大军从蒙元手中一举拿下辽东,占领了铁岭。这铁岭,在当时是蒙元与高丽国的国界。高丽国王辛隅见蓝玉打败了蒙元,唇亡齿寒,感到受到了明军的威胁,竟不知好歹的派出使者前去大明京师金陵,想趁机向洪武皇帝朱元璋讨要铁岭。洪武帝闻之大怒,但因历来是两国交兵不斩使者,便立即赏了高丽使者二十大棍,打的使者是皮开肉绽,屁滚尿流。
可是,这个高丽王辛隅是个牛人,死驴撞南墙,他没有自知之明。他觉得我不远数千里的派使者去见你,你朱元璋不给我铁岭也就罢了,干嘛还打了我的使者,使得使者因为惊吓过度,回国后不久就病死了。打使者就是在打我辛隅的脸啊,国王的威严何在?他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受了侮辱。便在洪武二十一年派兵出征辽东,要和大明一较高下。
当时高丽全国只有四万军队,其中还有一半的老弱残兵。而大明的辽东守军却有整整十八万之多,这些守军可谓骄兵悍将,都是南征北讨血火中拼杀出来的百战之师,而且他们还有战神蓝玉作统帅。高丽王辛隅真的是脑子抽筋了,不然就是进了水。小小邻国,多年来无战事就过独了,夜郎自大,明明是小小蚂蚁,竟敢起了吞象之心。但他手下的将领李成桂却不糊涂,他深知高丽军绝不是大明的对手,敢跟蓝玉兴兵对阵,就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岂止是太岁头上动土,简直是去找死不想活了!李成桂与其他带兵的将领们气得跳脚大骂:辛隅这个二杆子,这是不把自己的命当命,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命啊!
征伐大明,高丽恐有被灭国之祸,但不听从高丽王之命,也是死罪。既然逃脱不了一个死,退无可退就无需再退。于是李成桂当机立断,一不做,二不休,便伙同其他将领立即起事,发动兵变,打进王宫,囚禁高丽王辛隅,建立了李氏王朝。
李成桂称王后,便马上派使者前往金陵朝拜大明皇帝朱元璋,向洪武帝纳贡称臣,并在国书中请求洪武皇帝给高丽新王朝定个新的国名。
洪武皇帝朱元璋精力过人,是个工作狂,他勤政爱民,有通宵达旦批奏折处理政务的习惯。待他看到李成桂的国书时,心下喜悦不已,起个什么样的国名呢?此时黎明时分,雄鸡报晓,天将大亮。朱元璋来到窗前正好看到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金黄赤红,鲜艳无比。朝日如鲜,他顿时灵机一动,拿起笔来写下了“朝鲜”二字。
同时,洪武皇帝又下诏:朝鲜为大明永不征战之国,两国以鸭绿江为边界。
得到了大明皇帝的诏书,朝鲜国王李成桂立马做了三件事;一,宣布朝鲜为大明属国,永尊大明为天朝,岁岁向大明君主纳贡。二,宣布使用大明的年号为朝鲜国的年号。三,宣布今后,历代朝鲜国王即位必得先派使臣到大明,得到大明皇帝的确认和封号。
从此两国之间频频友好往来,华夏文化四书五经传入朝鲜,朝鲜国王穿的王袍,是大明亲王冠服,朝鲜官员的官服亦是同大明的官服。在大明各种节日庆典朝鲜国王都会派使臣前来送礼庆贺,源源不断地送来骏马、东珠、高丽参,甚至还经常采选高丽美女入宫送给大明皇帝。大明皇帝也以王袍冠服、茶叶、瓷器、丝绸、美玉、古玩、铁器、金银作为回赠。由于两国之间常态化的互通有无,合作互利,其他大明周边的藩属国也争相效仿,朝中官员称这为朝贡贸易。所谓“门头旺,有人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贡贸易标志着大明的兴盛与发达。
听了朱瞻基讲的朝鲜国名的由来,一众人点头赞叹不已,太祖皇帝不愧为驱除鞑虏开创大明的一代有为帝王,功在千秋!
一旁唯有孙倾城默然无语。她在叹息,也许像月圆月缺,是任谁也逃不过的宿命。大明有强盛的时候,自然也有走向衰亡的时候。她想起了一百五十多年后大明万历年间朝鲜发生的事---。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统一了东瀛倭国的丰臣秀吉向外扩张,命小西行长为统帅,领十五万军队过海侵占了朝鲜,朝鲜国王李昖求救于大明皇帝。尽管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后国势减弱,即使是万历初内阁首辅名臣张居正变法,也只是好转了不到十年。但万历皇帝朱翊钧仍宣称:“我大明堂堂天朝,泱泱上邦,保护弱小的邻国,本就是我们的责任!”毅然派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名将李如松为统帅,带领四万大军出征朝鲜。
李如松不负众望,以少胜多,极善于用兵。辽东边兵多年来受到首辅大臣张居正的格外重视和支持,武器精良又猛如虎狼。大明军队自带粮草,深入朝鲜血战倭寇,付出了五千名英勇好男儿的牺牲,歼灭倭寇五万余人。一战光复陪都平壤,再战光复朝鲜王都汉城,取得了抗倭援朝的最后胜利。
感动得朝鲜国王李昖,领议政柳成龙率群臣跪倒在王都景福宫门前,痛哭流涕,高呼:
“大明万历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大明军队万万岁!”
“朝鲜人祖祖辈辈永远不会忘记大明的恩情!”
倾城还沉浸在遥远的回忆里,猛听得站起来的无心喜悦的叫道:
“看啊!南京!能看到南京的城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