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空间到建筑空间:空间共性探索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西南交通大学读书时,我有幸参加了国家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的项目——高铁列车车厢的内部装饰设计。同样是对空间的装饰,室内装饰的很多知识和材料都无法应用到车厢内部装饰上来。甚至,很多人觉得这有什么好设计的呢。于是我开始思考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共性问题,只有找到建筑空间与车内空间的联系才能将建筑空间中的经验使用到实际的车内空间的装饰设计中。起先,大家觉得不用考虑空间的共性,而应该考虑设计的共性。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空间是设计的主体,它的性质和功能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不清晰地了解各种功能空间的共性和个性,其设计也会含混不清,甚至出现很多低级的设计失误。

车内空间和建筑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是否移动。移动的空间有很多,所有动物的内部空间都是移动的,这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对象。但由于艺术专业的背景所限,我无法对生物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而仿生学的各种研究尚处于各领域研究的前沿,缺乏理论支撑,也没有现成的数据,于是我将研究对象锁定为最熟悉的人体。所幸的是,中国古代先贤在对人体的研究上已经给我们建立了非常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从建筑到医学,从建筑空间到人体空间,都有大量的实践作为支撑,使我找到了研究建筑空间和车内空间的理论基础。

但很快,找到研究突破口的喜悦就被巨大的工作量所淹没。其中涉及的学科就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哲学、艺术学、建筑学、数学等。特别是数学,涉及建筑所需的几何和初等数学,以及研究曲面和三维空间的拓扑学(人类对拓扑学的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人体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此多的内容和知识,如何通俗易懂地展示给读者,如何让读者信任,都是非常艰难的(相关数学、物理学、中医学概念请参见附录)。

考虑到以上难点,本书从人体外形到人体内部、从人体工程学到拓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对人体进行整体认识。然而,从人体工程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到人体拓扑和中医人体理论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后者,案例很少,甚至没有,但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乃至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由于作者本人年少识浅、眼界狭窄、思维不周,观点和认识不免偏颇失当,加上水平有限,书中的欠妥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待读者批评指正,以促进中华文化特别是人体知识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朱金艳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