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玄篇》凡七节

理,无极之先也,意有而迹无。故曰形之所无,理之所有也。其妙无臭无声。无极,岂无极耶?无极之先理也。故曰理,无极之先也。意,有理也。迹,无形未著也。意至于无臭;迹至于无声。斯妙也,无可形容。炁当代一些字典对其解释为“同气”,这是错误的。“炁”较多见于道家之书,为易学概念。“炁”与“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用,并且已经被赋予现代意义。但在哲学领域,尤其在周太谷所指的宇宙本原领域,“炁”与“气”依旧是有差别的。“炁”一字,《说文解字》未收录。在道教的内丹修炼中,有一种方法可使气在任、督二脉不断地循环运行、烹炼,“气”不断纯化,变成元气。当气海里贮满元气,在静极一动的时候即生成“外药”。采取以后,就封固于丹田并继续炼药,使其越发纯净。元神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已经积蓄的元气交会于下丹田,产生纯于“外药”的真种子,不采之,其永远是气的一种;只有采了它,其即能迎合“外药”成为“炁”,结成丹母。有丹母,方能归根复命。总之,在周太谷生活的时代,“炁”早已充塞道教文献,既为宇宙本原的一种形而上概念,也为修炼内丹的重要产物。,无极之始也。读寂也,心之未发,气之始蕴也。故曰理寓于气。理,微也,无极之先也。炁,隐也,无极之始也。寂然不动也。心也者,终百脉,始百脉之地也。之未发,炁也,气之始蕴者,无极之未形也。理寓于气者,炁栖于气者也。

读滴动为虚,虚太极之始形也,故曰气囿于形。未动,炁栖于无极也。既动,炁栖于太极也。气囿于形者,太极外而无极内也。静为太极返于无极也,故曰还元。体动而难静,静矣,为妙。舍静而弗能。故曰静为,太极也。无极也。无极动则太极;太极静则无极。还元者,太极返于无极也,故曰还元。

日,太极之读实也,阳也,读奇也,长盈而不亏。日配卦为离,离中虚,小成之象也。重离,则中实矣。故曰太极之也,曰阳。外乾而内坤,曰多而少也。曰长盈而不亏,言其象也。

月,太极之读虚也,阴也,读偶也,时亏而时盈。月配卦为坎,坎中满,三书之卦也。习坎,则中虚矣。故曰太极之也,曰阴。外坤而内乾,曰多而少也,曰时亏而时盈,亦言其象也。

辰,众星之宗也。内而外,外而内外动而内静,内地而外天。合天地而为德,合日月而为明,合四时而为序,合鬼神而为吉凶,故曰:太玄。

辰,北辰也。辰也者,万机之枢纽也,故曰众星之宗。内而外,无极栖于太极也。外而内太极返于无极也。外动而内静,艮以止,兑以说也。内地而外天,乾以君,坤以藏也。天地,上下也。日月,东西也。鬼神,南朔也,六和之体也。四时者,阴阳往来死生变化之用也。合六合之体而为用,非太玄之德,其孰能之?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19~232页)

解读:此文是周太谷关于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理论的重要篇章。也是太谷学派宇宙本原观的基础。其意是在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无极”概念的基础上自我发挥。朱熹将《太极图说》首句“自无极而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引发后人争论。朱熹省去了“自”字,周太谷更聪明地略去“而”字。其对于理与无极太极关系的演绎,几为朱熹主张的翻版。理生炁,此理论则是周太谷不同于传统理学的创造。他将道教的先天炁理念运用到理学系统中,在“气”之前塞入“炁”。他如此做,是想解决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由“理”及“气”的突兀之感。他提出“炁”的“隐”特性与“栖”存在状态,但是依旧无法说清理与气之间的关系,当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宇宙本原的,这种哲学形而上的解释已经是较为完美了。同时,“炁”的运用也为后来太谷学派的养生之学埋下伏笔。周太谷以理本体论的“(理)→无极→太极→气→万物”模式为基础,并掺入道教的“炁”概念,形成了自己的宇宙本原生成万物模式:“炁→理→无极→太极→气→万物”,基本是参照了理学各流派(气本体、理本体)与道教(炁的运用)的思想结晶。“还元”的提出表明周太谷还领会到了张载关于“气”聚、散本质的理论,坚持了物质运动的永恒循环规律。他还谈到了太极的虚实关系。曾有学者以为太谷学派关于宇宙本原只是大赤、深黑二气的认识,是没有深入了解学派文献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