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子纯问问学。

太谷曰学,如学孔子,不知孟子,其孰知学?

少谷曰孔子之辞,辞之圣者也。意深而旨远,非颜曾而不能体。故曾子得一贯而为大学,子思得中庸而为中庸,孟子兼之而为七篇。孔子曰仁。孟子曰仁,人心也。孔子曰志。孟子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39页)

解读:揭示太谷学派对孟子之学的推崇。


孔子罕言利。孟子对梁惠王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弗言利,而利在其中矣。

若言利,十取一,无伤廉也。十与一,无伤惠也。弗言义,而义在其中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饜。夺虽饜,终亦必亡而已矣。又曰予与子因、子伯、子列论性,期月而不达。直质诸太谷,曰观孟子及观君子所性,始知仁义礼智根于心,故曰不知孟子,其孰知学。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40页)

解读:论义利之辩证关系,太谷学派持孟子所论,对义利之辩有独特的理解。


学事亲,不知舜禹,其孰知亲?

象欲害舜,告汲者,曰汲西井,勿汲东井。假瞽瞍命,使舜浚井。舜顺而往浚。撤绳欲掩之,误掩西井。汲者往汲,西井塞,复汲东井。舜得援绳而出也,害不果。象复告廪者,曰勿实南廪粟,实北廪。复假命,使完廪捐阶,欲焚之。误焚北廪。舜见北廪焚,下而往救。害又不果。呜呼!舜知有父而不知有身,知爱弟而不知害己。

孟子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

鲧治水无功,当殛,禹号泣请代。舜推己爱亲之道于禹,命复治。禹承命,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而水土平。鲧释,禹得终养焉。故曰不知舜禹,其孰知亲。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42~243页)

解读:周太谷在讲述行孝时,与孟子一样,多次以尧、舜、禹等先贤为例。他以为知孝更贵于行孝。


学知命,不知颜子,其孰知命?用之则行,行则当而已矣。孔子为委吏会计,当而已矣,不当则不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舍之则藏,藏则乐道而已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改其乐则不知命,则自弃而已矣。故曰不知颜子,其孰知命?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45页)

解读:周太谷对知命之学十分重视。“孔颜之乐”这个被讲烂了的典故在周太谷眼里,是学知命的必读“教材”。孔子、颜回都是知命的楷模,所谓“知命”,“用之则行,行则当,而已矣”。


问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敬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亦敬也。率性,敬也。止于至善,亦敬也。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我故曰志于善则浩然之气充,或不善则浩然之气馁。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51页)

解读:敬畏之心的实践表现,是德的修养,因此人的求本性之路,为率性之路,即通过敬德以表现,敬德则成为性与命联系的纽带。


樊迟问知。

子曰知人。尧舜“舜”疑衍字。知人以孝弟,故知舜。舜知人亦以孝弟,故知禹稷。孔子知人以德行。知仲弓可使南面,知子路不得其死然。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52页)

解读:周太谷以尧、舜为例,认为孝弟是考察人才的关键因素。但其又将尧舜等“先王”与素王孔子相区别。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孝弟忠信,我身先之,而民未有不化者也。稼穑城洫,我身劳之,而民未有不劳者也。苟能不倦,而政未有不正者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四,《遗书》一辑一,第254页)

解读:周太谷认为在躬行孝弟忠信的同时“先之”、“劳之”,是统治者教化天下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