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真伪巧鉴别
食用油脂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食物,它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
食用油脂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以猪油、牛油、羊油的食用较多,动物油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硬脂酸等,因熔点较高,故吸收率低。植物油以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玉米油和棕榈油的食用较多,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其熔点低,在常温下呈液态,故吸收率一般比动物油高。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劣质食用植物油主要有以下几种:
食用植物油常见的质量问题
⇨未精炼的机榨毛油 从油料中榨取的毛油未经过加工工序精制。一般毛油中含有水分、机械杂质、胶质(磷脂、蛋白质、糖类)、游离脂肪酸、蜡、甾醇、维生素E、色素、烃类和微量金属化合物以及可能因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砷、汞、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残留农药和油脂氧化产物。有些毛油中还含有特殊的有毒成分,如毛菜籽油中含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等硫化物,毛棉籽油中含棉酚等等。这些物质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而大多数是有害的,毛油中大量的杂质、水分、胶质等对油脂的品质有很大影响,过多的水分、杂质会使油脂色泽加深、浑浊。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磷脂的存在会导致起泡泛沫,严重影响使用质量,缩短油脂储存时间;其次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即酸价较高),使口感酸涩,影响食物的加工质量,使食品很快酸败变质不能食用,所以未精炼加工的毛油是劣质油,不能食用。
食用植物油国家卫生标准
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按其精制的程度、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二级油、一级油、高级烹调油和色拉油。二级油颜色深、油烟大、酸价高,是我国正在淘汰的油品;一级油虽比二级油好,但色泽黄,油烟仍大,对人体健康仍有负面影响;高级烹调油用两种植物油调配而成,其特点是颜色淡黄、酸价低,加热至200℃也不冒烟;而食用色拉油比烹调油颜色更浅,油烟更少,杂质酸价几乎没有,质量最好。
2004年10月1日起,我国启用了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食用油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四级为最低等级。
⇨添加部分工业用“白油”的食用植物油 工业用“白油”属于矿物油,是石油提炼的产物(如石蜡)。它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外观和食用植物油极为相似,无味,色泽浅,烟点一般在170~200℃。由于其价格低廉,少数不法商户为非法牟利,把“白油”添加进食用油中制成劣质油销售,普通消费者从外观很难分辨,因此,在购买散装零售食用油时一定要注意,一般散装零散销售的食用油掺假现象比较严重。普通植物油的油烟是青白色烟,合格的精制食用油品冷冻试验不出现絮状物。掺入“白油”的食用油,烹饪时加热到180~200℃有白烟冒出,放入冰箱冷冻几小时出现絮状物。
⇨重复使用的泔水油 泔水油是从人们饮食的残渣中提取的油脂。此类油脂质量极差,过氧化值、酸价、水分较高,又由于是反复使用,很不卫生,极易传播传染菌。同时,这类油提取、储存的环境较差,不能保证质量,常常被掺杂在二级食用油中销售,也被不法餐馆经营者使用。广大消费者在就餐、购买时应多加注意。
⇨反复煎炸油 在煎炸食品的过程中,油脂在高温状态下长时间反复使用,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致使油品粘度增大,色泽加深,过氧化值升高,并产生一些挥发物、饱和与不饱和的醛、酮、内酯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其品质破坏程度就更大,其中一些变质物质具有致癌作用,食用后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很大。为确保煎炸油的安全,使用时应保持油温在200℃以下,连续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否则油脂在高温下产生的强烈辛辣气味,对鼻、眼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会损害操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用这种油制作的煎炸食品不能保证品质,也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
⇨氧化变质的酸败油 油脂贮藏时间过长或储存不当会发生酸败变质。在脂肪酶催化下,油脂逐步水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酸价上升。油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过氧化值升高并生成易分解为具有挥发性的低分子醛、酮等物质,同时产生“哈喇”味,口味变差。酸败油中的过氧化脂质会诱发人体癌症(胃癌、肝癌)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溢血、脱发和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因此,酸败油脂不能食用。消费者购买食用油后一定要将油脂贮藏在密封、避光、低温的条件下,避免放置在铁、铜等容器中,科学合理地使用食用油,防止有害油脂误入口中,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食用植物油品质巧鉴别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鉴别可采用辨色法、观察法、嗅闻法、尝味法、水试法和沉淀法等方法。
大豆油
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占50% ~55%,油酸占22%~25%,并含有维生素 E。而且豆油的消化率达98%,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油。鉴别大豆油可采用下列方法:
⇨辨色法 优质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次质大豆油呈棕色至棕褐色。
⇨观察法 即观察透明度。品质正常的油质应该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磷脂、固体脂肪、蜡质以及含量过多或含水量较大时,就会出现混浊,使透明度降低。
优质大豆油完全清晰透明;次质大豆油稍混浊,有少量悬浮物;劣质大豆油油液混浊,有大量悬浮物和沉淀物。
⇨嗅闻法 即嗅其气味。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盛装油脂的容器打开封口的瞬间,用鼻子挨近容器口,闻其气味;二是取1~2滴油样放在手掌和手背上,双手合拢快速摩擦至发热,闻其气味;三是用钢精勺取油样25克左右,加热到50℃左右,用鼻子接近油面,闻其气味。
优质大豆油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次质大豆油固有的气味平淡,微有异味,如青草等味;劣质大豆油有霉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气味。
⇨尝味法 对大豆油进行滋味鉴别时,应先漱口,然后用玻璃棒取少量油样,涂在舌头上,品尝其滋味。
优质大豆油具有大豆固有的滋味,无异味;次质大豆油滋味平淡或稍有异味;劣质大豆油有苦味、酸味、辣味及其他刺激味或不良滋味。
⇨水试法 即测其水分含量。油脂是一种疏水性物质,一般情况下不易和水混合。但是油脂中常含有少量的磷脂、固醇和其他杂质等能吸收水分,而形成胶体物质悬浮于油脂中,所以油脂中仍有少量水分,而这部分水分一般是在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同时还混入一些杂质,这会促使油脂水解和酸败,影响油脂贮存时的稳定性。优质大豆油水分不超过0.2%;次质大豆油水分超过0.2%。
⇨沉淀法 即看杂质和沉淀物。油脂在加工过程中混入机械性杂质(泥沙、料坯粉末、纤维等)和磷脂、蛋白、脂肪酸、粘液、树脂、固醇等非油脂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入油脂的下层或悬浮于油脂中。
优质大豆油可以有微量沉淀物,其杂质含量不超过0.2%,磷脂含量不超标;次质大豆油有悬浮物及沉淀物,其杂质含量不超过0.2%,磷脂含量超过标准;劣质大豆油有大量的悬浮物及沉淀物,有机械性杂质。将油加热到280℃时,油色变黑,有较多沉淀物析出。
识别掺假豆油简易方法可采用:在豆油中,掺入饭、米汤、水或其他植物油,只要在瓶内沉淀一二天,瓶内的豆油和掺假物都有个明显的分界线,即一部分色深,另一部分色浅。将瓶子转动一下,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瓶子下面的掺假物转动快,分界线以上的油转动慢。如果是在冬季,晃动几下后,瓶子的下面有明显的白色,就可断定为掺假油。另外,炒菜爆锅时,如油锅内出现“叭叭”响的油花,更可以说明油中掺水。
花生油
花生油中含有大量油酸、亚油酸、维生素E以及脑磷脂、卵磷脂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常食用花生油,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和皮肤老化,也有利于延缓人体细胞衰老。花生油具有人们喜闻的芳香,油感也好,是烹调常用的油品。
⇨辨色法 优质花生油一般呈淡黄至棕黄色;次质花生油呈棕黄色至棕色;劣质花生油呈棕红色至棕褐色,并且油色暗淡,在日光照射下有蓝色荧光。
⇨观察法 即观察透明度。优质花生油清晰透明;次质花生油稍混浊,有少量悬浮物;劣质花生油油液混浊。
⇨嗅闻法 即嗅其气味。优质花生油具有固有的香味(未经蒸炒直接榨取的油香味较淡),无任何异味;次质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平淡,微有异味,有青豆味、青草味等;劣质花生油有霉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气味。
⇨尝味法 优质花生油具有花生油固有的滋味,无任何异味;次质花生油固有的滋味平淡,微有异味;劣质花生油具有苦味、酸味、辛辣味及其他刺激性或不良滋味。
⇨水试法 即测其水分含量。优质花生油水分含量在0.2%以上;次质花生油水分含量在0.2%以下。
⇨沉淀法 即测杂质和沉淀物。优质花生油有微量沉淀物,杂质含量不超过0.2%,加热至280℃时,油色不变深,有沉淀析出;劣质花生油有大量悬浮物及沉淀物,加热至280℃时,油色变黑,并有大量沉淀物析出。
芝麻油
芝麻油俗称香油。
⇨辨色法 纯香油呈淡红色或橙红色,机榨香油比小磨香油颜色淡;香油中掺入菜籽油则颜色深黄,掺入棉籽油则颜色黑红。
⇨嗅闻法 小磨香油香味醇厚、浓郁、独特;如掺进了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则不但香味差,而且会有花生、豆腥等其他气味。
⇨观察法 在夏季的阳光下看纯香油,可见清澈透明;如掺进1.5%的凉水,在光照下显不透明液体;如掺进3.5%的凉水,香油就会分层并容易沉淀变质;如掺进了猪油,加热就会发白;掺有菜籽油,则颜色发青;掺有棉籽油,就会粘锅;掺有冬瓜汤、米汤,就会挥发,半小时后还会有沉淀。
⇨水试法 用筷子蘸一滴香油,滴到平静的凉水面上,纯香油会呈现出无色透明的薄薄的大油花,而后凝成若干个细小的油珠。掺假香油的油花小而厚,且不易扩散。
⇨降温法 将香油用瓶子装好,放在冰箱里,在-10℃冷冻观察。纯香油在此温度下仍为液态;掺假的香油在-10℃时开始凝结。
⇨振荡法 将香油少许倒入试管中,用力振摇,如不起泡或只起少量泡沫,而且很快就消失了,这种香油比较纯正;如泡沫多、消失慢,又是白颜色泡沫,就是掺入了花生油;如出现了大量泡沫,再经振摇不能消失,用手掌沾着油摩擦,能闻到碱味的可能掺有卫生油;如出现淡黄色泡沫且不容易消失,用手掌摩擦有豆腥气,可能掺有豆油;有辛辣味的,可能掺有菜籽油。
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食用油都有其相应的食用油国家卫生标准。食用油中凡有一项或多项指标超出标准规定值均为不合格产品,如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溶剂残留量、游离棉酚、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砷、铅等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即为劣质食用油。消费者食用劣质油脂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安全购买食用植物油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各种食用植物油的特点来购买
食用植物油安全购买小窍门
●花生油:依精炼程度不同,有乳白色、浅黄色和橙黄色,清亮透明,
有花生清香气味;冬天低温下易冻结,稍加热即可溶解,澄清透明。
●豆油:多为浅黄色或棕色,有特殊豆腥味,加热时有泡沫出现。
●菜籽油:为金黄色或棕黄色,芥菜籽油有辛辣气味。
●棉籽油:此种油因提炼程度不同,有毛棉油、卫生油、棉清油三种。其中毛棉油为黑褐色或褐红色;卫生油为浅黄色到深黄色,常有碱味,新油的碱味显著且不如陈油清亮透明;棉清油为浅黄色或黄色,澄清透明。
●米糠油:为浅黄色,清澈透明,粘度小,气味芳香。
●茶油:为金黄色和深黄色,有特殊清香味。
●玉米油:为橙黄色、不透明,有新鲜玉米清香味,滋味淡雅。
●葵花籽油:为浅黄色或青黄色,清亮透明,气味芬芳,滋味纯正,即使在寒冬仍然为澄清透明的液体。
●色拉油:是用菜籽油和豆油为原料精制而成,祛除了杂质和有害成分,清澈透明、无色或淡黄色,气味清淡。
●调和油:是将豆油或花生色拉油和香油以一定比例混合一起而成。具有特有的香气,营养价值更高,可直接用于凉拌菜。
⇨二是一看、二闻、三尝、四听
●一看。看有三个方面:一是看颜色;二是看透明度;三是看沉淀物。
首先要看颜色。浅颜色比深颜色要好一些(但太浅以至于发白也不好)。纯净植物油本身是无色、透明、略带粘性的液体,但是油料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植物色素的影响,油在形成过程中,会呈现出较深的特有颜色(在加工过程这些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脂具有颜色)。油脂色泽的深浅,主要决定于油粒所含脂溶性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油料籽品质的好坏、加工方法、精炼程度及油脂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等。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制到一点颜色都没有,有点颜色不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选购油时,色越浅越好,但小磨芝麻油除外。
然后看透明度。要选择澄清、透明的油。也就是说,透明度越高越好。这是指在室温条件下观察。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油厂没有脱蜡和脱脂设备,故目前我国生产的色拉油绝大多数未经“冬化”(低温冷冻)处理,所以这种油在10℃以下放置过久,会出现全部或部分凝固现象,当温度上升时,它们又会溶解,这并不影响食用。
再次看沉淀物。沉淀物俗称油脚,主要成分是杂质,在一定条件下沉于油的底层,选购油时沉淀物越少越好,优质油应该无沉淀物。在买瓶装油时,可以将瓶子倒过来,观察瓶底是否有沉淀,特别在选购香油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管沉淀物为何种颜色和状态,都说明这种油在加工过程中过滤或静置不彻底。消费者要选择无沉淀物的油。
●二闻。闻是嗅油的气味。
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如花生油有花生香味,香油有芝麻香味等,打开油桶盖时,鼻子靠近就可闻到。也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如无特有香味而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不能买。气味正常的油可以买,掺矿物油的油一定有矿物油气味,更不能买。
●三尝。尝是尝油的滋味。
办法是用干净的筷子或玻璃棒,取一两滴油,涂在已漱过口的舌头上,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好或良好的油是合格产品,口感不正常,带酸、苦、辛辣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不要买。有焦苦味的油是酸败油,更不能买。有异味的油可能是掺假油,也不能买。
●四听。听是听油燃烧时的声音。
目的是鉴别含水量是否超标。采用的是烧纸法。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火燃烧并听其响声,燃烧正常无响声者,水分在0.2%以内,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发出“吱吱”响声者,水分在0.2%以上,是不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叭叭”的爆炸声者,水分在0.4%以上,严重超标,可能是掺假产品,更不要购买。
观察完以上这些表面性状后,还要看一下产品的标签。主要看标签上的品牌、配料、油脂等级、产品标准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没有这些内容的包装油不要购买。根据新的《食用植物油强制性国家标准》,食用油还要明确地标出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另外,消费者在选购时,还要看其是否为“转基因食品”。
在未经特殊处理的条件下(例如加入抗氧化剂),色拉油的保质期(即最佳食用期)最长也只有一年(还必须在符合特定贮存备件的情况下)。这个日期的含义是:这瓶油从生产日期起算,到打开瓶盖食用时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年。瓶盖一旦打开就要尽快用完。消费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购食用油最好不买散装油,因为这种油的保质期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由于氧化作用,说不定油脂已经发生了变质,对一个没有专业知识,又无检测手段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变质是不易观察到的,所以长期食用这种油是有隐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