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女性主义视角的中国性文化史
选择中国性文化史(古代)进行研究出于三种考虑:一是鉴于大陆女性主义学术对性议题的缄默;二是对现实中国社会重大的实际需求的响应;三是女性主义史学不能回避性史研究以诠释响应全球/区域/地方涉性学术与运动的传播互动。在中国大陆历史学的性研究中女性主义的研究至今缺席,性文化史、社会史仍然是男性学者主导。
当今身处全球/区域/本土传播互动的涉性学术与运动,国内性学界言必谈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认为性是一个“可以给历史建构冠名的名称”。杰弗里·威克斯(Jeffrey Weeks)直接指出“性是社会和历史的建构”,试图把社会和历史建构的性限定于中国汉民族历史,特别是受儒学思想浸淫儒化的主流性文化进行发凡起例的探讨。本文的视角和方法带有女性主义对以往性知识和实践惯例批判的特点,希望在男性主导的只有一种声音的性文化史研究中发出“异音”,至于全面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性(sex, sexuality)和性文化史,那就如同研究中国社会性别史一样是一项持久和艰难的探索课题。
按照当下学界(包括行动界)的解释,sex译作汉语的“性”,即指称生理性别,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学和解剖学基础上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分类,如男和女。女性主义认为,将男女两分的分类法已经有了社会文化的意义,因为它关注的是以生殖器官为中心、强调人的繁衍即再生产组织家庭进而结构社会组织的重要性。Sexual是“性的”“与性有关的”。至于sexuality,意义就更复杂了,可指称性欲望、性爱、性欢娱、性行为、亲密关系等诸多方面,既包括社会属性的性向与身份,也有欲望、观念、行为的体验和表达的多种存在方式。可见,性本身早被界定为是与文化结缘而非纯生理自然范畴了。
本文所关注的性文化史,重点是放在对性的价值界定(性用来何为)、行为方式(性如何进行交往与行为模式)和意识形态及文化意义(为什么而“性”)的建构与再现(如何表现性)。尽管关于性的行为、论说,似乎天然与男女两性有关,看来很容易进入性别史研究的视野,但如果缺少了女性主义视角,性文化史有可能继续成为以往性数据文献的堆积,甚至毫无批判地全面接受父权时代的性关系模式、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是应该引起警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