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参照系
《论语》中记述的一些孔子的话可以看成是他的“自传”。《论语·为政》篇中有这么一段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中包含着三个成语:“三十而立”,有时也说“而立之年”;“四十不惑”,有时也说“不惑之年”; “五十而知天命”,有时候也说“天命之年”。这三个成语代表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
这段话还包含着天命,孔子理解的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格、使命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在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该如何为人处世,这段话中均有述及。这段话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一个简略的“自传”。孔子认为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所立,所立又都有所不足;每个阶段还有待于更好地切磋琢磨,即使是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人生的化境。我们知道,孔子活了七十三岁。那么设想一下,假如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或者说年老的时候,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了?
西方哲学中讲一句话:每个人内心里都有魔鬼。孔子到他七十岁的时候,经过漫长人生的不断的自我奋斗,自我认知,他才最终把魔鬼从心中赶走了。他自由了,他也成圣了。因此,“不逾矩”标志着一个人的道德人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一定得是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高贵的人格。
真正的道德人生一定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道德社会也一定是自由的社会。孔子七十余年的修行,告诉了我们道德与自由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参照系。我们需要反省:十五岁的时候,是否有了志向,是否有了积极求进的学习态度;三十岁的时候,是否已心有所立,事有所成;四十岁的时候,是否还怨天尤人,迷茫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责任;六十岁的时候,是心中没有一种不平衡,还是有一种怨气。古往今来,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再到晚年。我觉得孔子的这段话堪称经典的自传,同时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人生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