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史话(中国史话·经济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序

综观大千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既与国家之兴衰、朝代之更替等时局大势休戚相关,又与黎民之衣食、百姓之住行等日常小情如影随形者,应当说非税收莫属。否则,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富兰克林先生便不会这样说,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纳税。

在中国,税收从产生至今,历经4000多年的岁月。其间,它一直在人们褒贬毁誉的不同评价和爱恨情仇的迥然目光中存续进化着。它有时像天使,促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康乐;有时像恶魔,搅得天下动荡、经济凋零、民不聊生。4000多年来,无论人们对此进行怎样的评判,也无论社会风云发生如何的变幻,税收作为国家重器的身份始终毋庸置疑。因之,中国税收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显要地位也就始终毋庸置疑。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钱先生的话,深刻而明晰地指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同时彰显了“历史是一门重要学问”这一命题。

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税收历史,并非单纯在于做学问,其意义更在于:它对帮助、促进现在的税收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税史是镜子。自古以来先人税收实践的得与失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警示,对我们目前科学有效地组织税收活动,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大有裨益。其次,税史是宝库。这个宝库极其丰富地蕴藏着先人的治税理念、典章制度、赋税措施、成功范例,其中不乏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者,完全可以拿来“古为今用”。再次,税史是基石。它让我们得以站在中国四千多年厚重的税收积淀基础上,稳定脚跟、开阔视野,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先进理念,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新体系,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事业的新局面。

然而,相当多的人对于研究中国税收历史并不感兴趣。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认为研究税史乃专业人员之责,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这种观念既有失偏颇,但也可以理解。说它有失偏颇,是因为税收之良莠与国家之兴亡休戚相关,中国自古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说,更何况如今的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者,乃人民之国家;税收者,乃人民之税收。既然税收与国计干系重大,与民生息息相关,作为国家主人的广大民众没有丝毫理由疏远它,而是应当主动接近它、了解它(这当然包括它的历史)、改造它、驾驭它,让它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服务。说它可以理解,是因为市面上缺乏适合广大民众阅读的税收史书,多数税收史书专业性太强,文字冗长且艰涩难懂,无怪大家不去问津。

于是,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应当编写一部浅显易懂的普及型税史读物,以飨广大读者。

正是基于普及税收历史知识的需要,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响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话》编撰工作委员会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之函请,指定税史部召集人张敬群执笔撰写了这本《税收史话》,书文初就后,又经多位专家多次指点,笔者数易其稿,终得付梓。

应当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三。

其一,这是一本中规中矩的税收“史话”。首先,它记述的是史实,即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事,每一个事件皆有史可稽、有据可查。其次,它按照“史话”文体的要求,以故事和漫笔的形式对中国税收历史做了如实叙述,不是以“考”“论”“辨”“析”之类形式撰写的理论性文章。最后,它遵循了史书编撰的一般规则,选定了相应的体例:通体上按照编年体,断代中采用典志体,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纵不断时代脉络,横不缺税事要项。

其二,这是一本颇有特点、较为有趣的税收史书。一是开篇别致。本书设有《前言》,专谈税收的起点问题,既立足现实明确主张“税收始夏”,又以发展的眼光指出“或许这只是现在的说法”,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二是章节新颖。本书将每一个朝代(或重要时段)的税收特点用两句话概括之,并设置为标题。这种借用章回小说的手法来叙述税史的叙事方法,是在其他税收史书中难得一见的,此举能够充分调动读者阅读内容的积极性。同时,此举也使得本书各章节既贯通成书,又独立成文,易于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三是详略得当。在朝代取舍上。凡列入《新华词典》《历代纪元表》中的朝代,均设置章(节)叙述;历史上虽然存在,但未列入《历代纪元表》的,比如五胡十六国,则略之。在各断代的篇幅分配上,存续时间长、税收事件多、税制有特点的多述,存续时间短、税收事件少、税制无新意的少述。在税事本身内容的选择上,能够引起广大民众关心的内容,比如税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征敛手段的善恶、征管秩序的治乱、税收效果的好坏等,予以详述;不为广大民众关心的专业性问题,比如税收机构的设置、税务官员的配备、内部管理制度等,则予以省略。

其三,这也是一本不无学术价值的书。本书在结束语中,将四千多年中国税收制度演进过程的历史规律用“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来归纳概括之,这是其他税史书籍中未曾有的。此举既有助于非财税专业的读者消化上述断代税史内容,站在整体的高度,有层次、有节奏、有动感地领会税史的真谛,也有助于财税专业人士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故而可以说,此书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当然,限于作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书难免会有不足甚至讹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钱冠林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