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政策保障机制的目的不是实现或证实一套已有的价值标准和理论框架,而是构造一个新的价值标准和理论框架,更好地立足于实际发展状况来解决“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的辩证统一。探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谋略和谋划,中心任务是为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中探讨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对策等。
2012年8月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根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国际上通常认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 ~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3000多万人的在学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已经提高到2011年的26.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是2015年达到36%, 2020年达到40%。201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到2010年的8930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著壮大。可以说,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胡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办好高等学校”这个根本问题,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又突出强调了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并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贯穿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图1-1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趋势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极为重要。西部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因此,审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是实现“高教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西部地区必须对一贯实施的资源导向战略进行重新定位,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社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点是“以人为本”,即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素质;从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全面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增强本地经济实力转向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从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探索以市场与知识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西部开发模式。根本而言,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优势,在于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立足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建成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现代大学的核心社会功能。因此,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不言而喻,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会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但是,受到地方社会经济、地域环境及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投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以地方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例,2011年,北京市为35671.00元、上海市为23524.83元、广东省为12602.14元、浙江省为10887.47元、江苏省为10422.29元;而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为6892.98元、陕西省为7308.41元、甘肃省为7456.74元。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地方属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的差距为2~4倍;75所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市就分布了24所、上海8所、江苏7所,而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13个省份区域内没有1所国家重点大学。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与落后局面,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依靠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抉择与政策保障的根本所在。

图1-2 东、西部部分省区地方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事实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都会存在教育质量下降、经费短缺、失业和人才外流,以及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与发展面临的“危机”也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许多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机制作为专门的课题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并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变化,深入开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配套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将有利于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均衡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充分挖掘区域高等教育的潜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基于区域性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保障机制研究的前瞻性和本土性,我们需要分析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将研究的视角转向“高教强国”建设背景下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立足于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分析,明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保障机制,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性描述,而应该明确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和必要的结构框架(参照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清楚地展现和分析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态、大政方针,以及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状况,并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此外,需要重视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优势与劣势的比较分析,重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历史传统分析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分析,保证战略选择与政策保障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更为全面、清晰地勾勒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高教强国战略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