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焦漪园
【题解】
本文于万历十六年(1588)写于麻城。焦漪(yī)园,即焦竑,见《与焦弱侯》题解。李贽曾被指斥为“异端”“妖人”,说其著作“诬民惑世”,从封建统治者正统思想出发,也是言之有据的。在这封信中,李贽就明确提出,其《焚书》“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 “当焚而弃之”;其《藏书》则是“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是“吾精神心术所系,法家传爰之书”;对于世俗子、假道学以异端相视的现实,则表示“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这实是向封建统治者及传统思想的抗争。
承谕[1], 《李氏藏书》谨抄录一通[2],专人呈览。年来有书三种,惟此一种系千百年是非[3],人更八百[4],简帙亦繁[5],计不止二千叶矣[6]。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7],名曰《李氏焚书》[8],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9],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憾[10],故名曰《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见在者百有余纸[11],陆续则不可知,今姑未暇录上。又一种则因学士等不明题中大旨[12],乘便写数句贻之,积久成帙,名曰《李氏说书》[13],中间亦甚可观。如得数年未死,将《语》《孟》逐节发明[14],亦快人也[15]。惟《藏书》宜闭秘之[16],而喜其论著稍可[17],亦欲与知音者一谈,是以呈去也。其中人数既多,不尽妥当,则《晋书》《唐书》《宋史》之罪[18],非余责也。
【注释】
[1]承谕:承蒙吩咐。谕,告,吩咐之意。
[2]《李氏藏书》:亦称《藏书》,李贽的历史著作,共六十八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第一次刊行。体裁为纪传体,论述战国至元历史人物约八百人。作者自称“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宜闭秘之”(见此文),故名。在该书中,作者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与封建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并寓意着对现实的大胆批评。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
[3]系:关系。
[4]更(gēng):更迭,先后出现。八百:《藏书》论述了从战国到元的历史人物约八百名。
[5]简帙(zhì):卷册。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这里泛指书写材料。帙,原指包书的布套,这里指成套、成册的书。
[6]叶:同“页”。
[7]佛乘(chéng):佛教用语。这里指成佛的道理。乘,载运的意思,比喻佛法可以把修行的人载运到佛国。
[8]《李氏焚书》:即《焚书》,共六卷,收录书答、杂述、读史等文章及诗作。在该书中,李贽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家进行了猛烈批评。其中也有一些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写出的谈佛论道之文,表现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该书曾历遭封建统治者禁毁。
[9]因缘语:论述因缘的话语。因缘,佛教用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忿激语:愤世嫉俗的话语。
[10]怪憾:责备和不满。
[11]见:“现”的古字。
[12]学士:这里指读书人。题中大旨: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各章节的主要思想。
[13]《李氏说书》:即《说书》,内容是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解说和评论。原书已失传,现存题名李贽的《说书》,有人认为是伪作。
[14]《语》《孟》:即《论语》《孟子》。发明:揭示,阐释。
[15]快人:令人痛快、快意。
[16]闭秘:密封隐藏。
[17]论著:指《藏书》中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如叙论、按语、批语等部分)。
[18]《晋书》:唐代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唐书》:一般指《旧唐书》,后晋刘昫(xù)等编撰的唐代史,共二百卷。另有《新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撰,共二百二十五卷。《宋史》:元代脱脱等编撰的宋代史,共四百九十六卷。《新唐书》之外的三史,旧说认为其中舛误甚多,故李贽说它有罪责。
【译文】
承蒙告知,您索要《李氏藏书》,我特地抄了一遍,派人专程送去,请您看看。近年来著有三种书,唯独这一种关系到千百年历史的是非,书中先后共论述了约八百个历史人物,卷册也很繁多,算起来不止两千页了。还有一种,收录专门和朋友们谈论佛学的来往书信,题名为《李氏焚书》,里面大多是谈论因缘和愤世嫉俗的话,与寻常套语不一样。我怕有读者会对它产生责怪和不满,所以题名为《焚书》,是说应当烧毁它,抛弃它。目前已经收集了一百多页,陆续能补充多少就不知道了,目前没有空闲,暂不抄录给您。还有一种,由于读书人不明白“四书”中各章节的中心思想,顺便写些文章送给他们,积久成册,题名叫《李氏说书》,书中内容也很值得一看。如果我能再多活些年,我将把《论语》《孟子》逐段地加以剖析阐释,也是令人痛快的事啊。只有《藏书》宜封藏而不宜公之于世,但其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述也有独到之处,也想与我的知音们交流一下,因此抄送给您。书中论述的人物很多,不一定都十分妥当,那是《晋书》《唐书》《宋史》犯下的罪过,并非我的过错。
窃以魏晋诸人标致殊甚[1],一经秽笔[2],反不标致。真英雄子,画作疲软汉矣[3];真风流名世者[4],画作俗士;真啖名不济事客[5],画作褒衣大冠[5],以堂堂巍巍自负[7]。岂不真可笑!因知范晔尚为人杰[8], 《后汉》尚有可观[9]。今不敢谓此书诸传皆已妥当[10],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而已[11],断断然不宜使俗士见之。望兄细阅一过,如以为无害,则题数句于前,发出编次本意可矣[12],不愿他人作半句文字于其间也。何也?今世想未有知卓吾子者也[13]。然此亦惟兄斟酌行之。弟既处远,势难遥度[14],但不至取怒于人,又不至污辱此书,即为爱我。中间差讹甚多[15],须细细一番乃可。若论著则不可改易[16],此吾精神心术所系[17],法家传爰之书[18],未易言也。
【注释】
[1]魏、晋:我国历史朝代名称。魏,从220至265年。晋,包括西晋(265—317)和东晋(317—420)。标致殊甚:风度非常出众。标致,本指容貌、姿态美丽,这里指风度、风韵。
[2]秽(huì)笔:指史学家污秽的记述。
[3]疲软汉:软弱无能之辈。
[4]风流:这里指不拘礼法的有才学之士。名世:闻名于世。
[5]啖(dàn)名:谋取名声。啖,吃。不济事:不能成事。
[6]褒(bāo)衣大冠:宽衣大帽。指儒者或显贵的装束。褒,衣襟宽大。
[7]堂堂巍巍:仪表威武,形象高大。
[8]范晔(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人,《后汉书》的作者。李贽认为《后汉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比较符合历史真实。
[9]《后汉》:即《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书。
[10]此书诸传:指《藏书》中的人物传记。
[11]“但以”句:意为只是对人物事件的褒贬,能为前辈历史人物伸张正义罢了。是非,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褒贬。
[12]发出:揭示,阐发。编次:编列次第。李贽在《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次序编列都寓意着褒贬态度。
[13]卓吾子:李贽号卓吾,自称卓吾子。
[14]遥度(duó):从远处推测、忖度。
[15]差讹(é):差错。讹,错误。
[16]论著:指《藏书》中的议论部分。
[17]心术:心意。系:联系,系挂。
[18]法家:这里指司法官吏。传爰(yuán)之书:即传爰书。语出《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张汤传》:“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j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zhé)堂下。”爰书指经过传换而经别的官吏核实的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爰,更换。
【译文】
我认为魏晋时代的许多人物是很有才华、风度的,但一经史家污秽的记述,反而失去了光彩。历史上真正的英雄人物,被勾画成软弱无能的人了;真正不拘礼法的有才学之士,却被勾画成庸俗之辈了;而那些只贪图名声成不了事的俗儒,却被宽袍大帽打扮起来,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岂不是真可笑嘛!相比之下可知范晔还算得上是有识见才能的史学家,他写的《后汉书》还值得一读。现在不能说《藏书》各篇人物传记的评价都已经妥当了,只是觉得书中的褒贬很能为前人出气罢了,因此绝对不应当让庸俗之辈看到它。望兄仔细读过后,如果觉得无害,就请在前面题写数句为序,阐明编排的本意就行了,我不愿意别人在书中写半句评论的话。为什么?现在世上还没有一个能与我心相通的人。然而这题词作序一事也只能由您考虑着办理了。我既然与您相距很远,势必难以推测您的想法,只要您写的不至于激怒他人,又不至于曲解了这本书,就是尊重我了。书中差错之处很多,须仔细审阅一遍才行。至于论述部分请不要改动,因为这是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而成的,就像法官的传爰书,是我对历史人物的定案,这是不能改动的。
本欲与上人偕往[1],面承指教,闻白下荒甚[2],恐途次有警[3],稍待麦熟,或可买舟来矣[4]。生平慕西湖佳胜,便于舟航,且去白下密迩[5]。又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6],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何如?夫我既已出家矣,特余此种种耳[7],又何惜此种种而不以成此名耶!或一会兄而往,或不及会,皆不可知,第早晚有人往白下报曰[8], “西湖上有一白须老而无发者”,必我也夫!必我也夫!从此未涅槃之日[9],皆以阅藏为事[10],不复以儒书为意也。
【注释】
[1]上人:旧时对和尚的尊称。
[2]白下:今江苏南京。
[3]途次:半路上,旅途中的住宿处。
[4]买舟:雇船。
[5]去:距离。密迩(ěr):很近。
[6]异端:不合正统思想的学说、学派。目我:看待我。
[7]种种:语出《左传·昭公三年》:“余发如此种种。”杜预注:“种种,短也。”形容头发短而少。
[8]第:只不过。
[9]涅槃(niè pán):佛教用语。是佛教修习所要达到的理想。一般指息灭虑念、消除烦恼、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后亦作死亡的美称。
[10]藏(zàng):指“藏经”,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
【译文】
我原本想与和尚们一同到您那里,当面听您的指教,又听说南京一带闹饥荒,怕路途中有意外的情况,只好等待麦熟后,或许能雇船到您那儿去了。我生平最喜欢西湖的美景,乘船而去极为方便,而且离南京很近。另外,如今社会上一些庸俗的人和一切假道学,都把我看作异端,我以为倒不如就做个异端,免得他们给我加个虚名,您以为怎么样?我已经住进了佛寺,只是还留着稀疏的头发,我何必可惜它,而不剃了头来成就自己的异端之名呢!我也许和您会面后再去西湖,也许来不及相见就去那里,这都不能预知,只是早晚会有人到南京告诉您说,“西湖上有个白胡子又光着头的老人”,那一定就是我了!一定就是我了!从此以后,直到死时为止,我只把阅读佛经作为自己的事,不再把儒家的书挂在心上了。
前书所云邓和尚者果何似[1]?第一机即是第二机,月泉和尚以婢为夫人也。第一机不是第二机,豁渠和尚以为真有第二月在天上也[2]。此二老宿[3],果致虚极而守静笃者乎[4]?何也?盖惟其知实之为虚,是以虚不极;惟其知动之即静,是以静不笃[5]。此是何等境界,而可以推测拟议之哉[6]!故曰:“亿则屡中。”[7]非不屡中也,而亿焉则其害深矣[8]。夫惟圣人不亿[9],不亿故不中,不中则几焉[10]。何时聚首合并[11],共证斯事。
【注释】
[1]邓和尚:即邓豁渠。初名鹤,又名藿初,亦简作藿,号太湖,内江(今四川内江)人。著有《南询录》,李贽曾为之作序。
[2]“第一”四句:意为说第一机就是第二机,这是月泉和尚把婢女当作了夫人;认为第一机不是第二机,这是豁渠和尚真以为天上有“第二月”了。第一机、第二机,佛教用语。机即根机,即众生信受佛法的智质、觉悟、能力,及内心萌动的念头。第一机即真心萌动的念头,第二机即妄心萌动的念头。月泉和尚,明代名僧。月泉和尚的话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以婢为夫人,语出袁昂《古今书评》(《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引)。原文说,西晋羊欣摹仿别人的书法,“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第二月,佛教用语。如同患翳眼症的人看到第二月,譬喻似有非有的东西。
[3]老宿:高僧。
[4]“果致”句:意为果然能达到心灵虚寂而又坚守清静无为吗?指月泉和尚和豁渠和尚难以达到这一境界。致虚极而守静笃,语出《老子》第十六章。
[5]“盖惟”四句:意为只有知道充实就是虚空,这虚空才不是极端的死寂;只有知道活动就是静止,这静止才不是绝对的无为。
[6]拟议:事先考虑。
[7]亿则屡中(zhòng):语见《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是孔子评论子贡的话,意思是说他做生意猜测行情往往能猜中。亿,预料,猜测。
[8]“非不”二句:意为不是(子贡)不能每每猜中,而是这种猜测害处很大。
[9]圣人:指孔子。
[10]几:庶几,接近,差不多。
[11]合并:聚会。
【译文】
我在前封信中所说的邓豁渠和尚怎么样?他和月泉和尚关于第一机、第二机的论述,把第一机说成就是第二机,这是月泉和尚把婢女当作了夫人。认为第一机不是第二机,这是邓豁渠和尚真以为天上有“第二月”了。这两位高僧,哪里能达到心灵虚寂而又坚守清静无为的境界呢?为什么?因为只有知道充实就是虚空,这虚空才不是极端的死寂;只有知道活动就是静止,这静止才不是绝对的无为。这样玄奥的境界,哪里可以用推测想象而知道啊!所以孔子评论子贡时说:“他做生意猜测行情往往能猜中。”这不是说子贡不能每次都猜中,而是说这种猜测害处太大了。孔子这位圣人就不轻易猜测,不猜测所以也就无所谓中与不中,这样倒是可以接近应有的结果了。何时相会在一起,再共同探讨这一事理。
潘雪松闻已行取[1], 《三经解》刻在金华[2],当必有相遗[3]。遗者多,则分我一二部。我于《南华》已无稿矣[4],当时特为要删太繁[5],故于隆寒病中不四五日涂抹之。《老子解》亦以九日成[6],盖为苏注未惬[7],故就原本添改数行。《心经提纲》则为友人写《心经》毕[8],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不意遂成木灾也[9]!若《藏书》则真实可喜。潘新安何如人乎[10]?既已行取,便当居言路作诤臣矣[11],不肖何以受知此老也[12]。其信我如是,岂真心以我为可信乎,抑亦从兄口头,便相随顺信我也?若不待取给他人口头便能自着眼睛[13],索我于牝牡骊黄之外[14],知卓吾子之为世外人也,则当今人才,必不能逃于潘氏藻鉴之外[15],可以称具眼矣[16]。
【注释】
[1]潘雪松:即潘士藻(1537—1600),字去华,号雪松,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婺源又称新安,故有时称潘士藻为潘新安。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尚宝司卿等。著有《然堂类纂》,用因果报应的观点,编纂“苦言”。企图给“眩迷”的“当局”作“鉴戒”,其中也揭露了道学官僚的贪婪、虚伪和残忍,得到李贽的赞赏,并为之作《引》(见本书卷五)。行取:旧指地方官有政绩者,经保举、考选,由上级行文提取为京官。潘雪松于万历十六年(1588)被征召为御史。
[2]《三经解》:不详,疑指李贽所著《庄子解》(《南华经解》)、《老子解》(《道德经解》)及《心经提纲》三种。金华:府名。治所在今浙江金华。
[3]遗(wèi):赠与。
[4]《南华》:即《南华经》, 《庄子》的别名。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所著书为“真经”(见《旧唐书》卷九)。稿:疑指李贽所著《庄子解》,大约写于万历十年(1582)。
[5]要删:撮要删定。
[6]《老子解》:李贽著,写于万历二年(1574)。今存于《卓吾先生李氏丛书》。在此书中,李贽发挥了《老子》的一些辩证思想,对儒家的观点有所非议。
[7]苏注:指苏辙的《道德经解》。未惬(qiè):不能令人满意。《焚书》卷三有《子由<解老>序》一文,对苏辙的注解有较高评价。这时李贽对苏辙的注有所不满,特著《老子解》。这在《续焚书》的《与焦弱侯》一文中有明确的说明。
[8]《心经提纲》:李贽为《心经》所写的提要,见本书卷三。《心经》,佛教经典之一,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的音译。般若,或译为“波若”,意译为智慧。波罗蜜多,意为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而成佛)。心,喻为核心、纲要、精华,是佛教般若学说的核心。《心经》的要旨是“五蕴皆空”,说明以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事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心经》仅有二百余字,便于持诵,故在佛教中极为流行。有多种译本,而以玄奘译本传播最广。
[9]木灾:谓浪费木材以雕版印书,这里有自谦之意。
[10]潘新安:即潘士藻。潘氏籍婺源,旧名新安,故称。
[11]言路:指谏官之职。诤(zhèng)臣:谏诤之臣。
[12]“不肖”句:意为不贤的我不知为何受到这位老先生的知遇。不肖,不贤,无能。
[13]自着眼睛:意谓凭自己的判断。
[14]“索我”句:意为从表面现象之外(即从实质)来看我。牝(pìn)牡(mǔ)骊(lí)黄,比喻非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列子·说符》载: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访求骏马。三月后于沙丘得之。“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牡而黄。’使人往取之,牝而骊”。于是穆公责备伯乐。伯乐解释说,九方皋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即看到了马的实质而忽视了其外表。此典又见《淮南子·道应训》《吕氏春秋·观表》,九方皋分别作九方堙(yīn)、九方歅(yīn)。牝牡,雌性的和雄性的。骊,纯黑色的马。
[15]藻鉴:审察鉴别。
[16]具眼:具有独到眼力。
【译文】
听说潘雪松提升为御史去做京官了,拙著《三经解》已被他在金华刻印,想来会赠送给您。若赠您书多,分一二部给我。我解读《南华》的书已无底稿,当时因为太繁而进行提要删定,在寒冬又病中用了四五天就改完了。《老子解》也只用九天写定,因为苏辙的《道德经解》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我就在原书上作了修补。《心经提纲》一文是为一位朋友书写《心经》后还余一幅纸,就写给友人的。都是草草了事,想以此自娱,没想到被雕版印书了!像《藏书》那是真实可喜的。雪松是怎样一个人?他既然已被提升为御史,既为谏官,就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谏诤之臣,不贤的我不知为何受到此老的知遇。他这样诚信待我,是真心以为我可信赖呢,还是从老兄那里听到对我的美言,便依从您的话以我为可信赖呢?假若不是听从别人的话而是出于自己的判断,能从实质上看我,知道我卓吾子为世外之人,那么,当今社会上的人才,也就完全可以被潘雪松鉴别而重用了,潘雪松真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伯乐的独到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