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宋太守
【题解】
本文于万历十五年(1587)写于麻城。宋太守,可能指顺天府丞宋任。《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三载:“万历十五年二月壬申朔,升浙江道御史宋任为顺天府丞。”该信所论,可能是针对耿定向而发。耿定向在《与程心泉年丈》中说:“中夜每每感叹人心蛊敝已极,吾辈只凭一日剽窃陈言以为进退取舍之据。既已簧惑人矣,而又欲空张高谈,欲引人于道,诚戛乎难也!自非命世豪杰自立脚跟者,孰能挺拔于风尘俦伍中耶!……兄学孔、孟之学,则宜亦心孔、孟之心矣。”(《耿天台先生全书》卷四)李贽在信中,一则肯定“纸上陈言”的“相证”“考验”的作用与价值,一则提出“千圣同心,至言无二”的命题,要做“心志颇大”的“上士”,而不做人云亦云、抱残守旧的“下士”,与耿定向所说“剽窃陈言以为进退取舍之据”,要人们只“学孔、孟之学”“心孔、孟之心”,都是针锋相对的。
千圣同心,至言无二[1]。纸上陈语皆千圣苦心苦口,为后贤后人。但随机说法[2],有大小二乘[3],以待上下二根[4]。苟是上士[5],则当究明圣人上语[6];若甘为下士,只作世间完人[7],则不但孔圣以及上古经籍为当服膺不失[8],虽近世有识名士一言一句,皆有切于身心,皆不可以陈语目之也。且无征不信久矣[9],苟不取陈语以相证,恐听者益以骇愕,故凡论说,必据经引传,亦不得已焉耳。今据经则以为陈语,漫出胸臆则以为无当,则言者亦难矣。凡言者,言乎其不得不言者也。为自己本分上事未见亲切[10],故取陈语以自考验,庶几合符[11],非有闲心事、闲工夫,欲替古人担忧也。古人往矣,自无忧可担,所以有忧者,谓于古人上乘之谈[12],未见有契合处,是以日夜焦心,见朋友则共讨论。若只作一世完人[13],则千古格言尽足受用,半字无得说矣。所以但相见便相订证者,以心志颇大,不甘为一世人士也。兄若恕其罪而取其心,则弟犹得免于罪责;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14],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
【注释】
[1]“千圣”二句:意为圣人的心性体悟是相同的,至言是没有两样的。李贽在《三教品序》中也曾说:“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二心。”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孔子和儒教的独尊地位。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论。
[2]随机说法:佛教指根据众生根机的不同,而教以相应的修行法门。机,根机,谓众生信受佛法的觉悟、能力。
[3]大小二乘:即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两大流派。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小乘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
[4]上下二根:佛教认为人的根性分上中下三等,根性敏锐、对佛法领悟程度高的称上根;反之,根性钝迟、对佛法领悟程度低的称下根。
[5]上士:指根基好、才德高的人,即下文所说的“心志颇大”,不甘做一世完人的人。下文的“下士”,意思相反,即根基差、才德低的人。
[6]“则当”句:意为就应当参究体悟圣人的上等教义。究明,参究体悟,探讨明白。上语,指为“上根”的人而发的“陈语”。
[7]完人:完全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
[8]服膺:牢记心中。
[9]无征不信:没有征引,就不能使人相信。
[10]本分上事:自己本来应做的事。
[11]合符:相符合。
[12]上乘之谈:高妙的言论。
[13]一世完人:与上文“世间完人”意思相近。
[14]贡高矜己:骄傲自大,夸耀自己。
【译文】
圣人的心性体悟是相同的,深切中肯的议论是没有两样的。纸上的陈言都是众多圣人苦心苦口,为后贤后人留下来的。但像佛学所说的要根据众生根机的不同,而教以相应的修行法门,所以有大小二乘两派,并分别对待根性敏锐对佛法领悟程度高的上根,与根性迟钝对佛法领悟程度低的下根。若是根基好才德高的上士,就应当参究体悟圣人的上等教义;若乐意为根基差才德低的下士,做一个完全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那就不但应该把孔子和上古经籍的话牢记心中,就是近世有识名士的一言一句,都是符合身心的,都不可以看成是陈旧之语。而且没有征引就不能使人相信已经很久了,如若没有前人的陈语作为依证,恐怕听者更加惊讶,所以凡是论说,必要引用经典和传记,这也是不得不如此的。而今依据经典就认为是陈语,随意说出心中的话又被认为是不恰当,那么言论也太难了。一切言论,都是不得不说的。因为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没能表现得贴切,所以就用前人的陈语自相考证,差不多相符合就可,并不是有闲心事闲工夫,想替古人担忧。古人已不在,没有必要替他们担忧,所以会有忧虑,那是因为古人高妙的言论,没有与自己的思想言论相符合的,所以日夜焦心,见了朋友就会讨论一番。如若只想做一个完全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人,那么千古以来的格言完全够用了,不必再说半句话。所以只要见面便互相订证研讨,那是因为志愿颇大,不甘于做一个完全符合儒学道德规范的人。老兄若宽恕我这些话的不当而听取心中的好意,那我还能免罪;如若认为我这些话是大言不惭,骄傲自大,夸耀自己,那我就永不再说,这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