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做产品,知易行难
软件行业出身的雷军,鼓捣出小米手机,虽然“节操”掉了一地,可也在国内这个广阔的市场大获成功,于是我们看到罗永浩也满脸情怀地杀进了这个市场。
所谓专业出身和跨界做事的口水战,大概就没停止过。支持罗永浩的人一般会举出做电脑起家的乔布斯做iPhone、英语老师马云搞电商这样的案例,表示专业背景其实不太重要。他们大概忘记了苹果和乔布斯参与了现代PC行业的奠基,并且在消费类电子、操作系统、数字内容分销以及GUI、交互、动画等相关领域有深厚的积累,也忽视了马云从小跑到西湖饭店找老外练口语和美式思维,在做阿里巴巴前有中国黄页以及外经贸部B2B网站项目的五年经历。
基于以上原因,雷军刚开始做小米手机时,我和很多人一样非常不看好,并且由于小米的营销手段,个人对其坚决抵制。然而,小米在经历了M1(小米第一代手机,又称小米一代)时代的质量和缺货闹剧后,竟然也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回顾起来,我觉得有几点重要的外部因素。
(1)2011年,安卓系统已较为稳定,国内3G网络及资费稳定,移动互联网资源开始丰富,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产业红利开始出现。
(2)各大传统厂商摩拳擦掌准备分享盛宴时,新入行的小米以搅局者的姿态迅速将原本卖4000元的手机配置拉到了2000元左右的价位,形成了所谓的价格锚定和品牌定位,一夜蹿红。
(3)小米一代糟糕的质量和供应链管理造成一机难求,于是终端市场小米手机的零售价被迅速拉高至2500元。
(4)小米一代直至2012年春节后才理顺产能,于是顺理成章地做起了饥饿营销。因此,说小米故意不放量销售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是真没货。
(5)两个季度后,物料成本累计下降近二十个百分点,并且由于终端零售价格的抬升,1999元变成了出货价,于是官网继续搞抢购,线下大量渠道出货。期货模式油然而生。
(6)经过三年时间及多款产品的研发迭代,再不会做手机的人都入门了,于是小米顺利地成长为成熟品牌。当然,受限于其研发和成本,质量还是不够稳定。
总之,站在市场的风口,展开营销的翅膀,雷老板的公司飞起来了。
罗永浩看得心潮澎湃,忽然感到自己能比他做得更好,甚至能超越苹果,满满的情怀都要溢出了,小小的英语培训行业显然已盛不下他大大的梦想,于是文科生大手一挥,杀进了手机行业,自封为锤子第一产品经理。
其实我对罗永浩这种情况的轻视,也难免出于一点儿主观的从业优越感。想当年,我给老板打下手两年,做助理半年,才跻身手机产品经理的位置,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30岁以下的手机产品经理。现如今看到一个教英语的胖子突然就成为了手机产品经理,自然会有点心理不适。
但是罗永浩说,我有天赋,又有营销和审美方面的积累,天生就是手机产品经理的料。你们这些人,做不好手机是智商问题。于是被上天选中的罗永浩,集结了一批小弟,比如有在美国学建筑回国投奔罗永浩做英语教师,半道又改行做UX的旷世奇才,他们一起鼓捣了大半年,ROM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了。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罗永浩意识到手机行业的情怀大概无法速成,于是邀请了一众软硬件业内人士加盟,再战一年,锤子手机面世。正如本人事前在微博上预料的,首批手机质量堪忧,居然出现了摄像头镜头玻璃漏装这种严重问题,壳料公差之类的就不必说了。
相比雷军,老罗的营销做不到小米那么夸张,但缺少了市场红利衬托的锤子手机,又带着各种问题面世,罗永浩的运气确实差了点。
我们做产品时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看别人做一款产品那么容易就成了爆款,难免心底会出现羡慕、妒忌心理,甚至想自己应该也很容易做到,但成就一款产品的,往往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本身究竟有多好,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展现。
正如广东人有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送给罗永浩,希望罗永浩不断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