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选择的四个个案

本书选择马君武、宗白华、陈铨、冯至四个个案,作为研究的重要基础。总体来看,关于这四位学人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只是尚未深入。至今为止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

宗白华、冯至均有全集,相对来说解决了研究者的大问题。而作为辛亥革命元勋的马君武,虽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有相关文集出版,如马君武先生治丧委员会编《马君武先生纪念册》,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曾德珪选编《马君武文选》、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马君武先生文集》,但如果考虑到马君武的著译涉及领域之广泛、产量之丰硕,系统整理还是非常必要的。陈铨的情况就更麻烦,其著作得到重新整理者甚少,只有《陈铨代表作》、《陈铨文集》等寥寥数种,大部分著作亟待进一步加以整理,以裨益后人。

二、传记的撰写情况

就笔者目力所及,冯至有三部传记:王邵军著《生命在沉思——冯至》由于是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丛书”的一种出版,难免更侧重强调冯至作为作家的一面,200页的篇幅也略显单薄了些;稍后周棉的《冯至传》,显得比较厚重,提供的资料也更加翔实;最近的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蒋勤国著《冯至评传》,此书以“评”为名,自然是试图有所突破,虽未能“后来居上”,但作者独立的评论意识比较浓厚。关于马君武,则未见到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评传:周伯乃著《桂水长清——马君武传》采用文学性笔墨;欧正仁著《马君武传》稍好些,但也相当简略;其他还有秦道坚著《马君武博士生平事迹》、《一代宗师马君武》等。关于宗白华,邹士方著有《宗白华评传》,但不及王德胜所著《宗白华评传》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作为美学家、哲学家、诗人等多种身份的宗白华形象。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陈铨的传记。

三、研究的基本状况:热点热,余点冷

宗白华作为美学家的一面、冯至作为诗人与作家的一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有若干篇博士论文是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如张继的《宗白华美学思想论纲》、胡继华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刘萱的《自由生命的创化——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此外,还有相关的研究著作:如林同华著《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著《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叶朗主编的《美学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则汇集了很多作者从不同视角研究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关系的论文。冯至1993年去世不久,《外国文学评论》集中发表了一组朋友、学生的纪念性文章。近年来,冯至的文学史价值似乎得到了重新发掘,钱理群、谢茂松的《冯至博士〈伍子胥〉新论》对冯至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他在新诗、散文、小说三方面都做出重要成绩;Lloyd Haft曾专门论述过《冯至十四行诗中的一些韵律结构》(Some Rhythmic Structures in Feng Zhi's Sonnets); Marián Gálik则注意到冯至十四行诗中外来影响的问题,著有《冯至的十四行诗:与德国浪漫主义、里尔克和凡高之间的超越文学的联系》(Feng Zhi's Sonnets:The Interliterary Relations with German Romanticism, Rilke and van Gogh)。不过,所有这些研究,都更看重冯至作为诗人和作家的一面。值得高兴的是,冯至与德国思想的关系开始被重视,如殷丽玉著《论冯至四十年代对歌德思想的接受和转变》(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就对冯至在20世纪40年代对歌德思想的接受进行了探讨;张慧文著《〈伍子胥〉的西方资源与创变》(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则从文本入手,探讨其与西方思想尤其是德国思想的关联。而马君武作为革命家的一面、陈铨作为战国策派代表的一面,也都得到了相应关注,如陈启源对马君武的研究:《论马君武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评价》(载《广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马君武与孙中山的早期交往》(载《广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三长西大的马君武先生》(载《广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马君武与辛亥革命》(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论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等。而就笔者有限的目力所及,陈铨研究是相当寂寞的,除了早期有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和陈铨的影响》(见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外,真正为陈铨拨开尘土的是张辉的文章:《后台休息与粉墨登场》(载《读书》1998年第11期),揭示出陈铨试图主动“对他的时代发言”的“致用”一面。其余有关陈铨的论述,则多半可在有关战国策派的论述中找到。著作如江沛著《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论文如丁晓萍、温儒敏为《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所撰写的代前言——《“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史金豪著《对战国策派批判的批判》(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6月,第13卷第2期)、鲍劲翔著《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救亡》(载《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这样的研究状况,显然与上述学人的文化史地位不十分相称,尤其是马君武与陈铨。而本书作者所特别关心的领域,即他们作为留德学人与德国资源相关联的部分,除了冯至之外,很少被重视;而对他们的文化史意义的开掘,也显然很不够(如对陈铨就少有独立论述,而多将他作为战国策派,简单地贴上法西斯或叔本华、尼采的标签)。所以,本书尝试在中德文化交流的大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变迁,尽可能地发掘他们作为留德学人的独特一面。对于马君武,以“致用”理念来贯穿其早期启蒙翻译活动与日后出任广西大学校长的经历;作为美学家的宗白华毫无疑问已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关注,但作为有独自的“文化建国理想”的留德学人宗白华,却还没有被更多研究者的视角所触及。其实,同许多学人一样,宗白华也有“致用情怀”的一面,只不过长期为其悠闲的美学家形象所遮蔽罢了。冯至的文学史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其与德国思想文化的关联也得到相当的关注,但其具有特殊文化史意义的“学院写作”,似乎还未得到足够的挖掘。本书从此点入手,尝试探讨冯至作为“文人”与“学人”的两面性和统一性。虽然与冯至同为留德学人,但陈铨的文化选择却显然不一样。这两位经历相近、专业相同、交游颇多的朋友的遭遇大不相同,是很可让人感叹的。尤其是在冯至的文学史地位被再三拔高的情况下,关于陈铨的研究却显得十分寂寥。就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来看,陈铨确实要弱冯至一筹,但若论“入世”的积极与“致用”的情结,陈铨又胜过冯至。本书择出陈铨的“民族文学观”加以发挥,也有同类比较的思路在内。

关于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杨武能著《歌德与中国》已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梳理了歌德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则对中国20世纪以来对歌德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梳理。张辉著《审美现代性批判》专列一章“浮士德精神的审美阐释”,在概述歌德作品在中国的流播之后,探讨浮士德精神的中国语境审美诠释。关于歌德接受史问题,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著作有Mandelkow, Karl Robert:《歌德在德国——一位古典作家的接受史》(Goethe in Deutschland-Rezeptionsgeschichte eines Klassikers. München,1982. )以及高中甫著《歌德接受史1773—1945》。本书之谈论歌德,不在歌德本身,更看重留德学人的接受意识,即歌德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为我所用”。“德国资源”的东渐过程,即便是在一个共同的歌德话题下,也展现极为丰富多彩的景象。

总体而言,除冯至之外的这三位学人,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尤其是他们作为留德学人与德国思想资源发生关联的一面。本书大力开掘的正是这一点,希望通过这四个较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展现20世纪上半期留德学人对德国思想资源的接受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