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需求与科学萌芽
原始人的思维源于生存本能,反映了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渴望与争取活下去的过程,这种经历使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既有具体、细致观察环境的特征,又带有神秘、离奇想象未知的倾向。这种综合性的思维,充满了矛盾性与功利性,在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他们逐渐增强了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于是粗浅的科学知识在原始思维中开始萌芽。
原始人类初时两脚直立行走,用简陋的工具还不能猎获到小动物时,采摘植物果实的劳动就成为他们生存的保障,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关注日出日落和气候变化,以便知道什么时间应该也能够去获取到果实。他们开始能够根据自然界在天气变化前的一些征兆,来推测天气冷暖和雨雪的变化。出外觅食时白天依据植物的疏密、颜色辨别位置与方向,找到归途,夜晚根据星辰的位置辨别自己所居的方位。这使他们的活动范围与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大。
原始人类开始能够运用投掷石器猎得小动物时,为了能更多地获得食物,他们必须在狩猎时学会辨别野兽的足迹,了解它们的习性。为了应付将来的不备之需,活下来的动物则被养起来,饲养的知识发展成日后的畜牧业。采摘果实的劳动使原始人类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了认识,他们将可以食用的植物种子进行人工栽培,逐渐形成了原始农业。于是,原始人类逐渐能够饲养狗、鸡、羊、猪等动物,能够种植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甘蔗、马铃薯、向日葵、番茄等农作物。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除了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以外,他们还要到未曾到过的远方,于是有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地名、距离开始出现。他们遇到水,由于知道了树干可以浮在水上的物理知识,他们开始刳木为舟,于是出现了独木舟。当然也有使用其他材料如兽皮、纸草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小舟。人们开始从陆地走向河流,走向海洋。
原始医术的产生也很久远,在原始人类开始以采摘植物果实为主要生存手段时就已出现。他们会因尝食了有毒素的植物果实而死亡,但是偶尔他们也会发现在吃了另外的植物果实时,即将死亡的人又复苏而活了下来。渐渐地他们从经验出发发现和了解了一些植物、矿物、动物和水、火等都具有某种缓解病痛和治疗的功能。在进行这种治疗的过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原始巫术结合在一起,常常伴随着一些咒语和魔法。尽管这种所谓的疗效是极其偶然和微小的,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情况下产生并进行的,但是这足以使原始人类信服得五体投地。
原始人类开始懂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这是人类知识拓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原始人类的原始思维最早开始有的是明暗、大小的概念,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不仅有了“多”和“少”的概念,而且非常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原始人类的数量概念是与周边具体的实物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时他们能从视觉上分辨出一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一只兽、两只兽或三只兽的差异与区别,但未能从思维中抽象出一、二、三这种概念。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实践,他们开始懂得用自己的手指或脚趾作计数的工具,计算能力大有提高。于是五或十被认为是大数目,因为当时他们不懂得进位制,比三大的数目则为“多”。
随着原始人类越来越多地运用结绳、刻痕、算筹等计数方法进行具体的社会活动,数目在原始思维中开始从具体的实物计数中分离为抽象的数目概念,人类的眼界由此大开。在公共劳动收获的分配以及在劳动分工形成的交换中,由于对数的概念理解得越来越深,开始形成私有观念,并开始导致婚姻家庭形式由群婚演进到一夫一妻制。
原始人类由于生活需求,从而使科学萌芽,又由于科学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解释自然、认识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进化、进步,最终迈进人类文明社会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