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学习笔记

卫兴华

【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年生,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46年在太原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和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还兼任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资本主义,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该书收录了列宁有关资本主义问题的论著19篇,并附有《重要论述摘编》一篇。书中包括《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大难临头,出路何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危机的教训》等重要篇章。论述的有关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教训;土地问题和地租理论;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一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和对民粹派理论的批驳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根据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俄国的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既分析了俄国在农奴制残余条件下农民的两重地位和两重作用,也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和弄清俄国的现实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是为了阐明它给工人阶级实现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说明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已经显露出来。列宁根据对俄国经济状况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俄国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26]。但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列宁批评“有些人从关于我国革命性质的一般真理中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起领导作用”。对于这种人正像马克思引用过的海涅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27]

列宁指出,在俄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上,俄国革命在客观上可能有两种基本路线和结局。或者是将与农奴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旧地主经济保存下来,慢慢地变成资本主义的“容克”经济,即资本主义的贵族地主经济。或者是用革命摧毁旧地主经济,粉碎农奴制的一切残余,过渡到资本主义。在后一种路线下,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起主要作用,生产力会得到迅速发展,给工人阶级进一步实现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列宁的观点与民粹派是对立的。民粹派理论否定俄国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否定资本主义有发展的基础和前途。列宁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批驳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而民粹派理论家为了否定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力抹煞俄国社会分工的事实……宣称我国的社会分工‘不是从人民生活深处成长起来的,而是企图从外部硬挤进去’……公开断定俄国没有社会分工!民粹派除了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或宣布其为‘人为的’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来建立俄国资本主义‘人为性’的理论了”[28]。

列宁为了从正面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社会分工引起一个个工业部门同农业的分离,导致工业人口增加和农业人口减少。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小生产者的破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即劳动力的出卖者。小生产者变成雇佣工人以其“贫困化”和“破产”为前提。民粹派却由此认为“小生产者的破产‘使居民的购买力日益减缩’,使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日益缩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29]。其实,小生产转为资本主义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要扩大了,这就建立和发展了国内市场。因此,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是共同发展的。

民粹派为了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额外价值”即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的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产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容易实现。不变资本部分用于补偿消耗了的资本,可变资本部分用于工人的生活消费。第三部分即额外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只能通过国外市场找寻解决困难的出路。而国外市场对于很晚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民粹派就“宣布俄国资本主义没有根基和没有生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30]。

列宁运用马克思的实现论,批驳了民粹派的额外价值难以实现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如马克思所说,在分析实现问题时,要完全撇开国外市场即对外贸易,因为在分析年再生产的产品价值时,把对外贸易引进来,对问题的解决不会提供任何新的因素。所谓实现问题,就是指资本主义的产品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如何既在市场上获得实现,又能找到替换它的产品,即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哪里去并实现其总产品价值?如果讲实现的困难,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产品都会有实现困难问题。只有通过这种“困难”和危机,生产者才知道市场的需要,才可能存在下去。列宁还设专节论述了“马克思的实现论”,并批评了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错误观点,即被称做“斯密教条”的观点。斯密把产品价值只分成两部分即v+m。他认为作为生产资料的c的部分最终都分解为v+m。他把全部产品也分成两部分,作为两个阶级即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列宁之所以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批评斯密教条,是因为斯密的错误理论流传长久。只有否定这一理论才能建立马克思的实现论,才能进而运用马克思的实现论批驳民粹派的错误实现理论,也才能弄懂蒲鲁东和洛贝尔图斯等“实质上是重复了亚当·斯密的学说及其基本错误”[31]。而重复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学家,丝毫也不能阐明‘分配’和‘消费’的最主要问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懂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社会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补偿的过程,就不可能谈‘消费’。”[32]

列宁重视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外市场的紧密关系。但如他所指出的,对国外市场的需要,不是因为社会产品特别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而有另外的原因。列宁阐述了几点决定性原因:(1)国外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2)彼此互为市场的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3)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地方市场和国家的界限,寻求国外市场。但决不像民粹派所描述的那样,证明资本主义无力维持下去。相反,它表明了“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接成统一的经济整体”。[33]民粹派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以为承认其进步性就是充当资本主义的辩护人。列宁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概括为两点,一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劳动的社会化,并对此作了具体说明,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愈高度发展,生产的这种集体性与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就愈剧烈。”[34]这里所讲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

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时,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他一分为二地评价资本主义:一方面,“资本主义是进步的,因为它消灭了旧的生产方式,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又阻碍生产力的提高”[35],因而要被新的社会制度取代。

列宁提出,要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它在农业中和工业中的不同形式区别开来。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一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当劳动力一进入交换,整个生产就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形成了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阶级。”[36]这一特点在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中都一样。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形式又与工业中有所不同。需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商业性农业是怎样发展的,二是工人阶级是怎样形成的。列宁指出:商业性工业的形成是采取简单的、直线的形式,而在农业中,情况却不同,大多是商业性农业与非商业性农业相互掺杂结合在一起。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以工业人口的增加和工业产品市场的扩大为条件。农业雇佣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是农民分裂为两个阶层的过程。其一是出现了把农业当成工业的农场主,其二是形成了农业雇佣工人,而农业工人又同土地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资本主义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都有其特点。从生产力的发展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造成了工业和农业中空前的生产集中,取代了过去的生产分散,“这是我们所考察资本主义特点的最明显和最突出的但决非唯一的表现”[37];资本主义必然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是以往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不需要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的比例,增加大工业中心的数目;资本主义破坏中世纪社会狭隘的、地方的、等级的联盟,造成剧烈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资本主义排挤人身依附形式,它们是以前的经济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显著。”[38]列宁在这里实际上是转述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奴隶和农奴都存在人身依附的超经济强制关系,资本主义的雇佣工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由超经济强制转为经济强制,即失去生产资料,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商品。列宁还指出:“由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旧经济制度的改变,必然也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不能不引起生产者性格的深刻改变。”[39]列宁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阐述生产者精神面貌和性格的改变是指什么,但可以理解是指工人阶级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高、团结精神的形成、反对剥削与压迫的诉求、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展开等。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进行斗争,是与他们所受的剥削和贫困化处境相联系的。列宁于1912年所写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一文,以德国工人为例说明工人阶级贫困化的生活状况。

列宁批驳了改良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一种论调: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贫困化,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鸿沟不是在加深,而是在缩小。列宁根据当时的实际经济状况说明了资本家的财富在飞速增长,生活费用在不断飞涨,而工人阶级的工资增加缓慢。

列宁指出:德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远甚于俄国,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罢工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根据当时的官方材料,工人的工资在30年中平均增加了25%,而同一时期内,生活费用至少上涨了40%。“食品、衣服、燃料和住房的费用都涨了。工人的贫困化是绝对的,就是说,他们确实愈来愈穷,不得不生活得更坏,吃得更差,更吃不饱,更多的人栖身在地窖里和阁楼上。”[40]这就是讲的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界讨论资本主义国家有无绝对贫困化的问题,有人否定列宁的绝对贫困化观点。但列宁讲的是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而且,在后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工人收入减少,大量工人失业,生活水平绝对下降,出现绝对贫困化,也是事实。当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迅猛增长,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人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还是提高了。对这类国家没有必要再讲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但在某些时期,比如在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广大劳动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也是普遍现象。再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占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少数,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生活水平低下的国家,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绝对贫困化现象还是会存在的。

列宁还提出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问题。“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工人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比重愈来愈小,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41]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明显表现出来。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化依然存在。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豪所占有的财富,已远远超过列宁当时所讲的“最大富翁”所占有的财富量。富人与穷人间财富差别的鸿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资产阶级在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同时,高唱民主、自由、平等。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专门论述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问题。他明确指出:“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附带说一下,‘纯粹民主’不仅是既不了解阶级斗争也不了解国家实质的无知之谈,而且是十足的空谈)。”[42]他说“纯粹民主”是自由主义者用来愚弄工人的谎话。历史上有资产阶级民主,也有无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但列宁并不反对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议会进行斗争。他说,就拿议会来说吧,“民主愈发达,交易所和银行对资产阶级议会的操纵就愈厉害……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不应该利用资产阶级议会”[43]。但要认识资产阶级议会是别人的机构,是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工具,是敌对阶级即剥削者少数的机构。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民主问题:“无产阶级民主(苏维埃政权就是它的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列宁用事实来说明这一点:在俄国苏维埃政权下,普遍的工人、雇农和农村半无产者,享有在最好的建筑物里开会的自由,享有利用最大的印刷所和最好的纸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利益的自由,等等。“无产阶级民主是对穷人的民主,不是对富人的民主。”通过对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区别,列宁批判了考茨基在民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44]。

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教训

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在《危机的教训》一文中和其他论著中阐述了危机的根源、后果和教训。

1901年8月,资本主义工商业危机已延续快两年了,而且在继续扩大,波及新的工业部门。列宁说:现在是提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落后,危机现象还是一种新的事情。但在一些老的资本主义国家,危机是一种老现象,不时反复出现,好像慢性病发作一样。列宁描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过程,像四季循环一样不断重复着同样一些现象的过程。先是工业繁荣,商业昌盛,工厂全部开工,无数新工厂、新企业、股份公司、铁路建筑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是预言家也能预言,不可避免的破产必定在这种工业“繁荣”以后接踵而来。列宁接着阐述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是为市场销售商品而生产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管理生产的是单个资本家,他们都是各干各的,谁也不知道市场上究竟需要什么产品和需要多少,只能盲目地进行生产,结果产品的数量就可能不符合市场上的需要。大铁路的修建、世界市场的扩大、新企业的增加、对销售市场和利润的疯狂追逐、大批新资本的投入、最后引起巨大的破产。列宁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将资本主义危机归结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主要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之所以会出现单个资本家生产的盲目性,“巨大的破产之所以会发生而且不可避免,是因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受一伙唯利是图的富豪所支配”[45]。列宁引用俄国石油工业的例子予以说明:一个大企业的存在是靠几万以致几十万工人的联合劳动来维持的,这几万工人都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而支配他们劳动的是一小撮百万富翁。这一小撮富翁把群众的这种有组织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利润据为己有。“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企业为了在情况不明的市场上夺取地盘而展开疯狂的追逐,那么,危机的到来还有什么奇怪呢?”[46]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列宁在前面着重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的趋势,接着在后面又阐述了广大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把商品卖出去,找到顾主。而顾主应是广大居民。大企业生产出来的堆积如山的产品,只能由工农群众消费。“可是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居民有十分之九是穷人:工资微薄的工人和大多比工人过得还要坏的农民。就这样,大工业在繁荣时期拼命大量生产,把大量产品抛向市场,而占人口多数的穷人则无力购买。”“危机揭露了社会生产受私有制支配的全部荒谬性;它给人们的教训极其深刻。”[47]连资产阶级报刊也提出应对资本主义进行监督了,例如对银行的监督。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任何监督都无助于消除生产过剩。它无碍于在复苏时期资本家扩大生产、再次开办一些日后必然要破产的企业。

关于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问题,列宁在其他著作中也明确地阐述过。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为生产而生产”。“就是说生产扩大了,而消费没有相应地扩大。但这不是理论上的矛盾,而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这正是一种同资本主义的本性本身和这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其他矛盾相适应的矛盾。正是这种生产扩大而消费没有相应扩大的现象,才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特有的社会结构。因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结构却不让人民群众利用这些技术成就。在资本主义固有的无限扩大的生产的趋向和人民群众有限的消费(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他们处于无产阶级地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48]列宁的这段论述,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经典表述,既继承了马、恩的有关理论,又有提炼性的理论深度。近几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资本主义认识和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尽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现的形式和诱发的途径与以往周期性危机不同,但其深层次根本原因,没有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分析与判断。

四 土地问题和地租理论

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既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又是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学者和理论家。列宁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是十分精通的,又善于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关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问题和地租问题,列宁给予很大的关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阐述。收入《列宁专题文集》中的《对欧洲和俄国的土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一文,是列宁于1903年2月10—13日在巴黎俄国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所作的关于土地问题的讲演提纲和第一讲的提要。在该文中,列宁概要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又对此理论作了更为精细和明晰的阐述,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认真阅读的论著。

列宁对土地问题和地租理论问题的论述,是联系当时的实际经济问题和资产阶级学者的错误理论展开的。为什么土地所有者要向租佃土地者收取地租?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用自然规律即所谓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来进行解释。在这个问题上,民粹主义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列宁称其观点具有“反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列宁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既适用于工业,也适用于农业。但应明确,一方面,资本主义农业与工业一样具有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农业中经济关系又具有不同于工业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在农业中产生的过程,与工业一样,有两个原因或条件:一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形成了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阶级。

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阶级: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在研究资本主义工业中的阶级关系时,可以舍去土地所有者阶级,只研究资本家阶级与雇佣工人阶级的关系和不同资本家阶层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资本主义农业问题时,就需要阐明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讲的“土地所有者”,是指出租土地的大土地所有者,作为小农经济的土地所有者可在这里不予考察。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样,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在农业中的剩余产品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农业资本家为租种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剩余产品中扣除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后的所剩部分。在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地上投资,会获得不同的资本利润。但由于较优土地生产的粮食数量供应不足,需要耕种较坏土地,价格就要由较坏土地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决定。“同较坏土地和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相比,从较好土地和距离市场近的土地上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叫做级差地租。”[49]这表明级差地租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土地的肥力不同,肥力较好的土地形成超额利润,由农场主作为级差地租交付土地所有者。二是由于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农产品价格由距离市场较远的土地决定,离市场较近的土地形成超额利润,同样作为级差地租为土地所有者获得。

除级差地租外,还有绝对地租。这是不管土地好坏,即使最坏土地只要佃种就必须交纳的地租。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问题上,列宁除阐述了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一般原理外,还提出了“土地私人经营的垄断”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两种土地垄断的概念,列宁将这两种垄断作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土地私人经营的垄断”,是指土地肥力较高的土地有限又全部被农场主私人经营,形成经营的垄断。从而肥力较低的土地也需要进入耕作,农产品的价格便由劣等土地决定。于是由私人垄断经营的较优等地便形成级差地租,如果优等土地没有被全部经营,还闲置很多,就不需要耕种较劣等土地。农产品的价格就要由优等地来决定,就不会形成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所谓“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指不管优等地或劣等地,都被土地所有者私人占有,形成私有权的垄断。即使劣等地也不能由别人白白耕种,要租种就得交纳地租,绝对地租的形成,以农产品价格由劣等地决定为前提。列宁指出:“除了土地私人经营的垄断而外,还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就是说,土地占有者要到粮食价格上涨时,才肯把土地租给农场主,这样他就能获得绝对地租,这种地租是一种基本的垄断。”[50]

列宁进一步说明绝对地租也是从农业资本的超额利润中产生的。由于在农业中技术水平低,从而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比工业中高,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资本向农业自由转移,从而阻碍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参与工业中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于是从不受平均化影响的较高的农业利润中产生了名副其实的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粮食价格的上涨。”[51]这里所述的“粮食价格上涨”,不是指上涨到价值以上,而是指上涨到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以上。农产品要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卖。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加社会资本利润的平均化过程,留在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

列宁之所以要关注和论述地租理论问题,是为了批驳一些学者在地租理论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的。他指出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斯洛夫在其《俄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一书中的地租理论,只是重复布尔加柯夫这样一些资产阶级的所谓马克思的“批评家们”所提出的论据。列宁引证马克思的说明:连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指李嘉图等的经济学——引者)也把地租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为地租是由于从耕种较好土地必然转到较坏土地形成的。其实,农业中的耕作顺序并不必然是由优等地到劣等地的过程。列宁指出:“往往也有相反的情况,因为土地常常是能改良的。”[52]列宁还批评了对地租理论的另一种狭隘理解,就是把级差地租形成的规律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结合起来。俄国的“批评家们”全都起来维护土地递减理论,连马斯洛夫也是如此。他们为这一理论的辩护所能提出的论据只是一些俏皮话,说什么如不承认土地肥力递减即收益递减这一理论,那就得承认一小块土地可以养活整个国家。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有关思想批评了土地肥力递减理论:“这种理论从算术的角度来看待资本的耗费,忽视了一般经济条件,因而陷入了谬误。假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投入愈来愈多的资本,那么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这要以改变耕作制度为前提,而农业中的耕作制度好几个世纪都一成不变,这就使投资受到一定的限制。技术如果不发生变化,就不可能继续投资,或者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继续投资。”“如果土地得到合理的耕种,那只会改进生产,……这个‘如果’正好被那些反对马克思理论的人忽视了。”[53]列宁是要说明:在耕作制度改变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新的投资并不必然使收益递减。在原有的耕作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当然投资会受到限制。不可能在一定的土地上不断追加投资而产量与投资量同倍增长。

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农业人口在绝对地减少,农业生产却在日益进步……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农业中的竞争、农业市场和居民的分化已经形成。这种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每一个进步都引起矛盾,这些矛盾使人们无法利用新的、科学的农业的全部生产力”[54]。列宁发表这些理论观点迄今已100多年了。从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来看,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百分之二、三,而农产品量大幅增加。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所谓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理论不能成立。

列宁还论述了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收益增加的同时,其矛盾也在产生和发展,租地农场主对土地掠夺性的经营,破坏了土地经营和土地肥力之间的平衡。从一些著作提供的材料看,土地的生产力没有得到补偿,没有把从土地上索取的东西归还给土地。没有将人造肥料和厩肥共用,天然肥料应占1/3也没有做到。

有必要说明,在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阶级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地租理论分别已150多年和100多年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阶级关系和农业生产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土地所有者作为独立的阶层,在某些国家已退出历史舞台。如美国农业生产中,大量存在的是家庭农场,土地自有自营。但无论土地占有关系如何变化,级差地租都是存在的。马克思和列宁的级差地租理论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中的农业经济。至于绝对地租问题,由于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已等同或接近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业劳动力已大大减少,因此,农产品中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已不存在。自有自营的家庭农场已不需要缴纳绝对地租,但如果要租佃土地,劣等地也依然不能白白耕种,需交地租。这种地租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绝对地租。它的来源是什么?需要有新的理论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农业都有大量补贴。农业工人的工资也低于城市。按照马克思的说明,这种情况下的“绝对地租”应是利润和工资的扣除。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使农场主获得弥补。

五 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1916年春天,列宁在苏黎世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系统阐述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和历史地位。在这本著作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论述了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其实,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几年前的著作中已经提出过,只是还没有来得及系统论述。例如,在1914年所作的《关于无产阶级和战争的报告》中,就提出“资本主义已经达到自己的最高形式,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了。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已经容纳不下”。“整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都充满了帝国主义的政治。”列宁将当时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断定为已不是过去的那种民族战争,而是“帝国主义战争”。[55]

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运用了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有关资料,阐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历史过程。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依据这五大特征,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56]

“帝国主义”一词并不是列宁最先使用的。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出版前的十多年中,在一些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就用“帝国主义”概念来说明当前所处时代的特点。列宁特别提到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这两本书,给予基本肯定的评价。列宁的贡献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系统地和科学地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证,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列宁首先论述了帝国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即生产集中和垄断。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迅速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中,书中运用了德、美、英等国家的实际资料说明生产集中的情况。例如,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全企业总数百分之一的企业手里!列宁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不说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也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57]

最初的垄断组织采取“卡特尔”形式。卡特尔彼此商定销售条件和支付期限。它们彼此划分销售地区。它们规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共同确定价格,等等。垄断组织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于是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列宁接着分析帝国主义的第二个特征。他阐述了资本主义国家银行的新作用,银行由中介人的角色发展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它支配着资本家和企业,银行渠道的密网布满全国,集中了所有的资本和货币收入,把分散的经济变成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并进而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另一方面是银行发展成为具有真正“包罗一切性质”的机构。

列宁论述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怎样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由于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等而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58]

帝国主义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列宁指出:对自由竞争的资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资本输出。之所以进行资本输出,是因为积累了巨额资本的富有国家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将“过剩资本”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国家去,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资本输出是在20世纪大大发展起来的。英国的资本大量输出,同它占有大量殖民地相联系。法国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在俄国。资本输出不仅获得高额利润,还要求债务国拿一部分贷款来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尤其是军用品等,以此作为贷款的条件。这样,资本输出又成了促进商品输出的手段。

帝国主义的第四个特征是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列宁指出,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首先瓜分国内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已造成了世界市场。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随着“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所谓“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就是指形成国际垄断同盟的大资本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并为重新瓜分而斗争。列宁举例子说:洛克菲勒的煤油托拉斯想夺取一切,就在荷兰本土办了一子公司,收买荷属印度(今印尼——引者)的石油资源,想以此来打击自己的主要敌人——印荷壳牌托拉斯。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和其他柏林银行力求把罗马尼亚“保持”在“自己手里”,使罗马尼亚同俄国联合起来反对洛克菲勒。斗争的结果是德意志银行完全失败。

列宁对资本家国际卡特尔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新现象作了高度概括:“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了的帝国主义斗争中一些环节而已。”[59]

帝国主义的第五个特征是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这里所说的“瓜分”,是指领土的瓜分。列宁考察帝国主义的时期,是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以后只能是重新瓜分。英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1899年殖民地面积9.3百万平方英里,殖民地人口3亿零9百万。列宁在论述资本大国瓜分世界时,特别提出“把关于非殖民国家和半殖民地的简单数字补充进去,对描绘瓜分世界的全貌是有益的”。他把波斯、中国和土耳其列入半殖民地,并认为波斯差不多完全变成殖民地,而中国和土耳其正在变成殖民地。我国解放前的半殖民地的地位是在《帝国主义论》中明确提出的。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就会产生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证明。

列宁还深入论述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等。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但垄断不排斥竞争,垄断竞争会更激烈和残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表现出其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这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腐朽的趋势。由此而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列宁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认识到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突破资本主义链条中的薄弱一环,取得革命胜利的可能。提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正确诠释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论断是必要的。常听到人们讲,帝国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用以否定列宁的论断。其实,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不是指其已腐烂掉了,而主要是指极少数富国剥削众多弱小国家,成为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国”,具有我们所说的“腐败”意思,请看列宁的描述:“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的趋势愈来愈显著,这种国家的资产阶级愈来愈依靠输出资本和‘剪息票’为生。”[60]列宁将“腐朽的”与“寄生的”看作是相同的意思。从列宁的一段话也可看出他讲“腐朽性”的本意:“美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比德国还要快,正因为如此,最新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寄生性特征就表现得特别鲜明。”[61]可见,讲腐朽性,与停滞不前、腐烂不堪的意思无关。

列宁讲“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有人质疑说,是“垂而不死”。其实讲“垂死”不是指就要死亡的意思,其原意是指“过渡”的意思,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列宁说:“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62]既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其最后阶段,最后阶段向哪里发展?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向新的社会制度过渡,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处于过渡的或垂死的阶段。这是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时期着眼的。从列宁讲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中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不能把腐朽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理解成不再发展、衰落死亡的资本主义:“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63]

列宁提出和分析帝国主义理论迄今已近百年了。其中所讲的某些帝国主义的特征和现象已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与新问题。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应掌握两点:第一,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的对外掠夺与侵略性,不仅直到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和德国帝国主义表现得很疯狂,即使现在也有些称霸的国家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追求,随时随意地凭武力优势入侵别的国家和谋划势力范围。第二,列宁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50年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实际情况,写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可作为《资本论》的续篇。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列宁适应时代要求分析帝国主义的理论精神和科学方法为榜样,研究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新特点和历史地位,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