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精神 崇高的品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杨开慧 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信仰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杨开慧《偶感》


杨开慧(1901.11.6—1930.11.14),幼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人,毛泽东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长期担任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2009年9月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杨开慧是中国共产党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夫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好党员。在协助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中,她任劳任怨、相夫教子。因对爱情和信仰的忠贞不渝,她不惜抛子别母,牺牲生命。37年之后,已是一国领袖的毛泽东,曾深情地写下《蝶恋花》一词,表达对杨开慧无限的怀念。

故居泥砖缝中的秘密

1982年3月10日,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今开慧乡开慧村)杨家老屋时,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手稿。手稿的写作时间约为1928年农历十月至1929年农历六月。经过杨开慧故居纪念馆认真整理,手稿中共有完整的材料7篇:《从六岁到二十八岁》《偶感》《给一弟的信》《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女权高于男权?》《寄一弟》《寄爱》。曾长秋、吕芳文、李仲凡主编:《湖南党史人物研究·学术卷》(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页。

《偶感》写于1928年10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由武昌回到长沙。8月,毛泽东为组织秋收起义,匆匆送走杨开慧母子回板仓老家,又匆匆离去。杨开慧与毛泽东板仓分别之后,写下大量思念毛泽东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杨开慧深感革命形势复杂艰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她把三年中写就的心灵笔记用油纸包好塞进了墙洞里,又用相近的泥浆封堵住洞口。1982年和1991年两次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发现这批手稿,尘封的往事才重见天日。

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1901年,杨开慧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她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的学者。1913年,杨昌济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自己的教书生涯,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当时,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经常在老师杨昌济家里聚会,讨论国家局势,寻找革命道路。杨开慧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1918年,杨昌济负箕北上,前往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也随父亲前往北京。这时,因计划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也来到北京。

杨开慧早年曾决定独身一世,因为经常耳闻目睹毛泽东言行和拜读毛泽东文章,却越来越对毛泽东心生敬仰,产生爱慕之心;而在学生时代倡议不谈女人的青年毛泽东,也被聪慧、贤淑、追求进步的杨开慧深深吸引。共同的革命理想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相爱了。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互相以“霞”“润”相称。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扶柩回到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了书社的工作。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结成了革命伴侣。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开慧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杨开慧在1927年到1930年的整整三年间,孤身带着孩子,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斗争。由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与井冈山的联系断绝,毛泽东音信全无。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当时斗争条件相当险恶,到处是血雨腥风,杨开慧在虎穴狼窝之中,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开展工作。

毛泽东自从上井冈山后,十分思念杨开慧。曾用暗语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信中述说了离别后的情况。但由于当时严酷的环境,这些东西很难送到杨开慧手里。后来,杨开慧也托弟弟给毛泽东捎过信。随着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关山阻隔,斗争险恶,加之国民党的搜查监视,使两人之间的联系被迫中断。而恰恰在这种音信不通、不能了解对方处境的情况下,加深了各自的思念、牵挂和忧虑。夫妻之间,天各一方,说不尽的思念,道不完的牵挂。杨开慧含泪写下了这一篇感情深挚、思致委婉的诗歌。诗人自题为“偶感”,说明她在工作的闲暇之余,触景生情,控制不住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开篇即点题,情感的波澜无端而生:“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北风呼号,寒气袭人,冷彻肌骨。这句诗人寓意双关,季节的寒冷,烘托出时代氛围的肃杀、险恶。敌人疯狂地对井冈山进行围困剿灭,对长沙城内外革命志士的搜捕剿杀,不能不使人感到阴森寒冷。忠贞不渝的妻子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和战友。她得知毛泽东患足疾,就用了一连串的四个问句,表明自己的关切。“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如此这般的抚慰问候,情真意切,体贴入微,透露出对丈夫的爱恋和自己的相思之苦。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亲人不能朝夕相伴。远隔千山万水,如何才能相见,诗人幻想插上翅膀,飞到爱人身旁。“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寥寥数语,可以感受到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如何的牵肠挂肚,思念之情是如何的浓烈和真挚。她回想起和丈夫生活在一起的甜蜜日子,点点滴滴难以忘怀,历历在目。

杨开慧的性格有刚毅、坚强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里,她又是那样多愁善感。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她丰富而细腻、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首诗歌表达杨开慧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她以自己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证明了爱情的崇高、纯洁和伟大。

忠贞不渝,海枯石烂的爱情

1930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在家中不幸被捕。敌人连保姆和孩子也不放过,把他们同杨开慧一起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后来又转入陆军监狱。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杨开慧被捕后,板仓杨家按照地下党组织的意见,发动社会名流设法营救。蔡元培、章士钊等纷纷打电报给何键,要求无罪释放杨开慧。援救的函电,雪片似的飞向何键的“剿共督办公署”。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监狱署署长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

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他给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其中“骄杨”暗指杨开慧。对女子的称谓本应用“娇”字,章士钊先生曾问“骄”当作何解,毛泽东回答:“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一曲《蝶恋花》表达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那种深深的爱、永恒的情。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是短暂的,仅仅只有时聚时散的七年时光,但是他们之间真挚深笃的革命感情,豪迈崇高的革命精神,将伴随着他们互相题赠的深挚瑰丽的诗章而光耀千古,永存人间!

杨开慧曾在生前写的自述中深情回忆:“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是会成功的。”“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义,我觉得我是为母亲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敌人提着去杀,我一定要跟着他去共这一个命运!”非常遗憾的是,她的“爱人”毛泽东有生之年也没能看到她这份爱情心语。

革命潮涌,天地翻新。长歌当哭,烈士永生。在2001年11月杨开慧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笔为她写下了“骄杨丽质,英烈忠魂”的题词。

杨开慧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她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骄杨”,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