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旧出土墓志

折氏坟园陆续出土的家族成员墓志构成了折家将文献来源的重要源头。折氏在府谷县有两处坟园,均在今府谷县西孤山镇地方。从折氏先祖至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等,尽葬于孤山镇东李家洼村,俗名东堬头。嘉祐元年(1056),府州知州折继祖再堪坟址,选定今孤山镇南杨家沟,俗名西堬头——北宋前期此地名为天平山,属府州府谷县将相乡安仁里;至后期,安仁里改名为崇勋里。折御卿而下至折惟忠,原本也葬于东堬头;折继祖改葬其父折惟忠,同时将其祖父折御卿的坟墓也一并迁入。折惟正是折继祖的伯父,他的墓志石出土于西堬头;有洛苑使官衔的另一名“惟”字辈成员的墓志也出土于西堬头,说明折继祖将“惟”字辈成员也一并迁葬、安葬于西堬头坟茔了。从此以后,折家将成员尽葬于此,仅政和元年(1111)随同折可求一起下葬的族人就有百余人。

从后来记载情况看,折氏祖坟在西夏攻破府州城后,地面建筑多被破坏,但地表还是散落了一些碑石遗物。清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五年的府谷知县郑居中,“因公路出东西堬头,荒烟蔓草中得折氏三茔,并隧道碑二”,就是这种写照。乾隆四十五年到任府谷的知县、蒙古正镶黄旗人麟书,“诚敬古宋忠臣之墓,每逢清明节亲诣祭奠。又,四十八年,见墙垣颓圮,整理倍厚,修建门栏,禁人践踏,调正神路树松六株,取诸侯用六之意,以表景仰勋旧、万年不朽之意耳”郑居中:《府谷县志》卷1,(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第111页。。在府谷地方官府的保护之下,折氏祖坟内保留了部分碑石遗物。下面按照墓志、碑石被发现和出土的时间顺序依次论之。

(一)《唐麟州刺史折嗣伦碑》

折嗣伦,生卒年不详,享年50岁,约生活于唐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四朝时期。折嗣伦是折氏在府州事业的奠基者,曾官为麟州刺史。

此碑为清代乾隆时期府谷知县郑居中发现于折氏祖坟,郑居中命人原地保护,同时抄录碑文,除编入其主纂的《府谷县志》外,又新镌志石,立于府谷县新建折国公祠内。国公祠早已不存,折氏祖坟亦已遭毁灭性破坏,原碑与郑氏所镌之碑均已不知去向,碑文唯赖乾隆本《府谷县志》《金石萃编》《全唐文》内郑氏录文存世。郑氏虽已考知志主为折从阮之父,但仍以志文“昔先王求枚嗣祚也”一语为准,认定志主名为折嗣祚;又因志主生活年代和官职,定其名为“唐折刺史墓碑”。郑居中:《府谷县志》卷1,(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第101页。因碑首曾篆刻“麟州府谷镇之碑”,《金石萃编》编者王昶虽已考定“折嗣祚”当为“折嗣伦”,但仍以《刺史折嗣祚碑》为名,《全唐文》因之。至《折氏家族史略》,始改定其名为《刺史折嗣伦碑》。为求读者看得明白,笔者今将其定名为《唐麟州刺史折嗣伦碑》。

《唐麟州刺史折嗣伦碑》约刻于905年前后,是目前所知在府谷县折氏祖坟内发现的第一方墓志碑石。文意虽断断续续,但从中可窥见折氏早期历史之一二。据《金石萃编》:“碑高九尺,广三尺七寸,前面已缺,仅存二十八行,正书,字数剥泐无可考,在府谷县。”王昶:《金石萃编》卷119,中国书店,1985年。《金石萃编》在收入时,行文有大字、小字之分,大字似为正文,小字似为注,但与大字可连读而下,不知何解?

(二)《折御卿墓志》残文

折御卿(? —995),北宋名将,曾助宋太宗灭北汉、讨继迁,战功卓著;更于至道元年(995)春,在府州北境子河汊大破契丹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数万军队;当年冬,折御卿病死沙场,尽忠而亡,令宋太宗念念不忘。折御卿袭兄折御勋之职为府州知州,官至永安军节度使。

1976年,考古学家戴应新在府谷县折氏祖坟旁发现《折御卿墓志碑》残石数块,合而读之,仅获百余字。而据当地人刘玉华老人讲,此碑在20世纪50年代出土时完好无损,因被弃置道旁20余年而致破碎不全。《折氏家族史略》录有碑残文及考释。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94—95页。

(三)《李夫人墓志铭》

《李夫人墓志铭》碑呈正方形,高、宽均为68厘米,厚17厘米,有宽2厘米的花边。碑身右侧题有“宋故福清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并序”字样,共32行,满格32字。撰文者为从事郎、宋府州观察推官杨大荣,书丹并篆盖者为李夫人曾孙婿、东头供奉官、权麟州横阳堡兵马监押张天成。

1975年,当地村民刘玉华等人在府谷县傅家墕公社修梯田时发现古墓一座,墓室已毁,只留下墓志铭一盒,志盖篆体三行“大宋福清县太君李夫人之墓”,志石与志盖之间用四叠铁钱撑住。墓碑左右两边立空腹铁牛、铁猪各一。铁牛、铁猪后下落不明。1976年戴应新先生至府谷县调查,刘玉华将志石送交戴应新。戴应新于1978年发表了该志文的拓片及简单释文戴应新:《府谷县出土李夫人墓志铭》,载《文物》,1978年第2期,第90—91页。,志文后收入其所著《折氏家族史略》一书,但志石却下落不明。直至2005年,当地补修观音殿取土时,意外挖到原志石。志石先被镶贴在观音庙的墙壁上,现存府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唯志盖不存。

李夫人(999—1072),北宋开封人。她13岁时嫁给折惟忠为妾,22岁时生下折继祖,为折惟忠第三子。后来折惟忠年老有病,将众妾放归。李夫人随其父回开封,并且改嫁苏州富豪田氏。折惟忠之后,其长子折继宣、次子折继闵、三子继组相继袭职。折继祖知府州后,思念母亲,令人到京师寻访,并最终访得李夫人下落。折继祖遣侄子到苏州请求田氏,恳请李夫人回归府州,田氏应允。38年后,李夫人再次回到府州,母子团聚。折继祖向朝廷上奏,用自己的官爵为母亲李夫人请封,朝廷特旨,封其为福清县太君。政和元年(1111)年,折可大葬其父折克行等。按照祖制,作为妾的李夫人是不能进入祖坟安葬的。其孙折克禧请于府守折可大,在折家祖坟附近另外择地,将其祖母李夫人安葬。

(四)折继闵神道碑

《折继闵神道碑》碑体高大雄伟,长2.22米、宽1.07米、厚0.27米,青石质,有文35行,每行满格92字,碑身右侧题“□□□□果州团练使麟府路驻泊兵马钤辖知府州军州事赠太尉折公神道碑”。该碑约为政和末年(1117)折继闵之孙折可求请准宋徽宗而立,由当时朝臣张叔夜撰文、蔡靖书丹并题盖。该碑由考古学家戴应新于1976年在府谷县杨家沟西堬头折氏祖坟内清理而得,现藏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折继闵(1016—1050),字广孝,北宋府州人,第七任府州知州。折继闵以父荫入官,宝元二年(1039),袭职为府州知州,年方二十。折继闵担任府州知州时,正值西夏元昊称帝(1038)后与宋王朝从积极用兵再到走向和平的时期,故折继闵多次率军与西夏作战,志文称折继闵在职11年,大小30余战。折继闵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是他组织的府州保卫战。元昊称帝后连续发动三川口战役(1040)和好水川战役(1041),大获全胜之际,乘势引兵来攻麟府丰三州之地。庆历元年(1041)秋,元昊围攻麟州三十一日不克,转而围攻府州。当时,折继闵的上级、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康德舆懦弱畏敌,坚令闭城不战。知州折继闵凭借府州城的地利,组织部属积极防御。七日后,元昊见攻城无望,解围而去。在新任管勾军马司公事张亢的支持下,折继闵先后修筑了多个军事堡寨,将西夏军赶出府州境内,府州城保卫战取得胜利。

(五)折继新墓志、折继全墓志

折继新、折继全二人名不见史传,事迹不显,仅从名字和志文内容分析,为折氏“继”字辈成员,其父折惟质,事迹亦不显。据《折氏家族史略》,二人的墓志均为陶砖质,呈正方形,边长28厘米,厚5厘米,分别于1975年、1976年出土于府谷县西堬头折氏祖坟。志文格式相同,竖行阴刻行体铭文三行,正中一行字体稍大。折继新志文为“讳惟质供、大供奉讳继新、奉之长子”;折继全志文为“讳惟质供、五殿直讳继全、奉第四子”。据志文,继新、继全当为惟质长子、四子,父为子立志,二人系夭亡。

(六)《折克行神道碑》

《折克行神道碑》碑体丰硕,高3.26米,宽1.40米,厚0.45米,青石质,碑身两面刻字,正面记折克行家世武功,碑身右侧题有“□□□州诸军事□□□□□秦州管内观察使充太原府路兵马钤辖知府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兼麟府州管界都检使兼河东十二将上柱国高平郡开国公食□□□□□□□□□□□□□□□□□□□□□□□□□□神道碑”字样,撰文者为朝散郎毛友,书丹者为翰林学士宇文虚中。背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给折克行拟定谥号的呈文,下部开列折克行统辖的各寨寨主姓名。该碑久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正面存字19行,另有9行字漶泐不存,背面也缺字不少。该通碑石正面碑文早在康熙《府谷县志》中即有著录,乾隆年间,府谷知县郑居中再次考察又发现了原碑,并将碑阴文字抄录于乾隆《府谷县志》中。1976年,戴应新先生于陕西省府谷县杨家沟西堬头折氏祖坟内清理时,再次发掘出原碑,碑石现存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折克行(? —1107?),字遵道,北宋府州人,府州知州折继闵第三子,为北宋西北名将。元丰元年(1078),其兄折克柔因目疾主动辞职,折克行袭职为府州知州,直至约大观元年(1107)。折克行守边30年,其时,正值神宗以来朝廷对西夏积极经营之时,故折克行多次率兵出境斗敌,曾参加过熙宁四年(1071)、元丰四年(1081)宋军两次五路伐夏的战役,战功卓著。哲宗朝以来,折克行又多次率兵出界,在绍圣五年(1098),生擒西夏左厢钤辖令玉儿没崖等多名部族首领。元符二年(1099),又捉到西夏钤辖哩旺扎布;同年,主持进筑河东八城二寨,打通了麟府路与鄜延路的交通要道。折克行善抚部众,州境党项各部族呼其为“折家父”。折克行一生战功卓著,官至秦州观察使;去世后,朝廷封赠武安军节度使,追谥“武恭”。

(七)《折可大墓志残文》

《折可大墓志残文》是1976年戴应新先生于府谷县西堬头折氏坟园清理一座大墓时发掘所得,青石质,仅存九字“户赠耀州观察使折公”,右侧有阴刻花边。志文不见志主姓名,戴应新先生据《折继闵神道碑》所记折可大的赠官名号,考订志主为折可大。今其残志下落不明,《折氏家族史略》有录文。

折可大,府州知州折克行之子,大观元年(1107)至政和六年(1116)间袭父职知府州事,曾于政和元年(1111)举族丧二百多人共葬,并于政和五年(1115)向朝廷进马。

(八)《折可存墓志铭》

碑呈长方形,高75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碑身右侧题有“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刻写于北宋灭亡后的1130年,书撰者为折可存的女婿、华阳人范圭,立碑者为折可存的仲兄折可求。

折可存(1096—1126),字嗣长,北宋府州人,折克行子。以父荫补右班殿直,后为其兄统制官可求属官。宣和元年(1119)统领六路边军的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出师取夏朔方地,麟、府亦随军出兵,可存杀敌有功,升閤门宣赞舍人。宣和二年(1120),浙江方腊起义,宋廷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秦晋番汉兵前往镇压,时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其部属,从军南下。可存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冒矢突阵,力擒方腊,晋为武节大夫。班师过汴,又奉徽宗之命捕得横行京东一带的草寇宋江,升武功大夫。后,太原府知府张孝纯任可存为河东第二将。金兵攻雁门,可存赴援,驻守崞县。宣和七年(1125)城破被俘,羁押应州(山西应县)。靖康元年(1126),从俘虏营逃出,投奔宋中山府(河北定县,靖康二年陷于金),九月四日病殁,年三十一。庚戌岁(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葬府州西天平山克行墓东。此前两年(1128),其兄折可求降金。

这通碑志,于1939年出土于府谷县杨家沟折氏坟园。因记有征方腊、宋江史实,曾引发学术界长期争论。志石保护较差,因被长期当作洗衣板使用,致使石面字迹模糊不清,无法拓片和录文,志石现存府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志石出土不久,有人将其做了拓片并分赠友人。台湾牟润孙先生曾得一拓片,作《折可存墓志铭考证兼论宋江之结局》一文。又,北京大学图书馆存一分页拓片,笔者曾亲借阅。

(九)《折可复墓志、妻陈氏墓志》

折可复为府州知州折继闵第四子折克俭长子,其名不见于经传,但在1976年出土的《折继闵神道碑》中,折可复一名排在折继闵诸孙之列。又,据新近出土的《折克俭墓志铭》记载,确知折可复为折克俭长子,官至左骐骥使、鄜延路第三副将。

据《折氏家族史略》,折可复夫妇墓志于1976年出土于府谷县西堬头折氏祖坟一砖石墓内,折可复墓志为砖质,上下长29.5厘米、左右宽24厘米、厚5厘米,志文为“武功大夫、四骐骥长子可复、男四人”;陈氏墓志为青石质,长29.5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志文为“四骐骥之长子、可复县君陈氏”。二方墓志均为竖写阴刻行体字。墓志石、砖今已不存,戴应新先生拓得拓片二副,如图:

(十)《曹夫人墓志铭》

碑石略呈正方形,青石质,高74厘米,宽76厘米,厚17厘米。志文16行,满格16字,碑身右侧题有“宋故礁国曹氏墓志铭并序”,刻写于1130年,1939年出土于折氏西堬头祖坟,志石现存府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曹氏(1103—1123),折彦文之妻。曹氏是皇亲,为宋仁宗皇后之弟曹佾的曾孙女,是忻州知州曹普与折彦文姑母的长女。曹氏17岁嫁给折彦文,21岁时因难产死亡。此碑系由其夫折彦文亲自书撰,是现存折氏成员唯一的书法作品。

府州折氏以地方土豪身份崛起于唐末的政治舞台,在团结党项各族、稳定中原西北边陲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他以五代旧镇的身份,臣服于新建的北宋王朝,并在此后的政治局面中与中央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从而免予罢黜节镇的历史命运,得以继续世袭府州,成为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大特殊案例。从北宋朝野的记载来看,中央对于折氏的忠诚度和战斗力,是极为满意的。但随着北宋的灭亡,折氏终不免国破家亡的悲剧,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关于折氏的历史记载,也一并尘封于故纸堆中。

史学界间或也有关于府州折氏的论述,但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数量日益增多,有关府州折氏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系统而深入探讨的余地。鉴于对此问题的熟悉,笔者不避嫌疑,草就此文。笔者建议府谷县政府、折氏文化研究会应该就现存折氏墓志进行考古学的保护,制作拓片,录文,摄像,汇编成《折家将墓志》或《府谷金石录》,并进行文献学的考释和校订,以专著形式向世人展示折氏的历史真实以及府谷县文保事业的发展,同时推动相关学者运用墓志文字解读陕北历史文化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原文载《延安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