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玩沙·玩水·玩泥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给孩子最好的“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总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缘。玩水、玩沙、玩泥巴,就是打造一派天然野趣,让孩子们一任天真,享受诗意的童玩。

现代教育中关于“玩”的定义很多:玩是孩子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事实上,“玩”贯穿人的一生:孩子玩布娃娃、玩积木,称之为“玩”;老师孩子玩老鹰捉小鸡也是“玩”;看电视打游戏,也叫“玩”;大人钻研厨艺、沉迷茶道、习武弄墨,也是“玩”。与“三玩”相伴的一路走来,我们团队的理念是:“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学,是师幼拔节生长的自然;会玩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我园始建于1952年,是温州市最早创立的公办园之一,位于白麓城的东南部。城镇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之中,物质条件丰盛,但缺乏自然生态教育环境。“三玩”课程的构想,就是希望为现代城市孩子弥补自然生态的教育,顺应儿童天性,激发想象创造,陶冶艺术审美,促进灵性发展。从1998年至今,“三玩”实践承载了几代五幼人的努力,也经历过办学体制的转换。走过了初创期(1998—2001)、发展期(2002—2012)、深化期(2013—2016),历经18个春秋,凭借“四省一市”的课题深拓研究,不断超越自我,成功跨越课题实践瓶颈期,为孩子们的童年烙上“乐玩、善思、能创”的文化印记,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无忧宝贝。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化,团队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场馆设施全面新建,课程日臻丰厚完善。回顾来路,走过了三个研究阶段。

(一)初创期(1998—2001):保守地玩

这一时期,幼儿园因地制宜创设了场馆,但活动处于一种松散状态,教师的教育理念还相对保守,侧重于安全与保育,缺乏一定的游戏指导能力;孩子们虽有了玩的空间,但由于教师的过度保护,幼儿玩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幼儿园也尚未形成特色课程。

(二)发展期(2002—2012):系统地玩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萌芽,我们通过“三课融合”来推进幼儿有主题、有意识、系统地玩。2002年,我们启动了集团化办学,专门成立了“三玩”项目研究小组,分不同年龄段进行专项研究,建构了初步的课程框架。十年间,我们借助三项省规划课题,一项市规划课题来推动研究,并成功移植“玩中学”的核心理念打造了集团“一园一品”的特色教育。

2002年,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06年,温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城市幼儿园亲近自然“三玩”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0年,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基于集团办园的“玩中学”园本课程的优化与重构》。

2012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集团办园的“玩乐”园本课程的深化实践》。

依托“课程、课题、课堂”的三课融合,这一阶段的课程目标更为清晰,内容更为丰富,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先后汇编了《自然风》《土里土气》等课例集。

(三)深化期(2013—2016):自主地玩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明确提出:“应该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对照精神,我们重新审视“三玩”实践,发现诸多问题,如:虽关注了幼儿的自主交往,关注了幼儿的生成活动,但仍以集体教学开展居多;在组织活动中,重技能高结构,个体的自主性和创新培养未能很好体现。于是,课题组提出了“特色不特殊”的优化理念,在保留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拓宽材料和组织形式,激励孩子自主地玩。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来探讨改进的策略,进行了场馆优化、材料优化和玩法优化,先后重建了“水立方”恒温游泳馆,扩建了现代沙艺馆、儿童陶艺坊;新建了多功能现代玩沙区、户外CS野战玩水区、室外天然陶吧,更新了儿童拉胚机和电窑;投入上百万,并兼顾室内外功能;坚持以最好的场馆、最全的材料和最优的玩法来提升孩子“玩”的品质,并汇编了四园区“玩中学”系列课程共20册。这个阶段,课程和课题并驾齐驱,先后荣膺浙江省首届精品课程和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如今,“三玩”课程已然成了我园教育的文化标签。但我们不敢自得,因为我们深知:随着此书的出版,一如婴儿呱呱坠地,新的求索已经开始。

“向下扎根,向上盛放。”未来的岁月,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坚持在无数个19年里,让孩子们在最美好的“玩”中灵性成长,为每一个无可复刻的童年打上特有的成长印记。

温州市第五幼儿园集团园长、党支部书记

2017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