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導論

一、《史記》三家注簡説與張守節事歷鉤沉

趙宋王朝以前學術價值最高的《史記》古注共有三家,即南朝劉宋之裴駰《集解史記》、李唐王朝之司馬貞《史記索隱》與張守節《史記正義》,經宋人合刻而流傳至今。裴駰以東晉徐廣校本爲本,“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説,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又“時見微意,有所裨補”(《史記集解序》),爲《史記》一百三十篇作注,仿魏何晏《論語集解》、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及其父裴松之《三國志注》注例,隨文施注,取合本子注體式,合《史記》本文與裴氏注義爲一體,爲《集解史記》八十卷。此前,《史記》或有本無注,或有注無本。自裴駰書出,《史記》方有注本行世。裴氏本亦爲後世所有注本所從出。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殿刻三史,《史記》即取《集解史記》八十卷爲底本而按《史記》篇名析爲一百三十卷。裴駰對《史記》的廣泛流行居功至偉。唐玄宗時成書的司馬貞《史記索隱》與張守節《史記正義》,均依傍裴駰《集解史記》,仿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標字列句爲注之例,各爲三十卷,原不與《史記》本文相附而單本别行。

司馬貞在裴駰《集解史記》的基礎上,“探求異聞,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重爲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史記索隱序》),“蓋欲以剖盤根之錯節,遵北轅於司南也”(《史記索隱後序》),於《史記》義藴探尋頗多發明。其健於辯駁的文風又與宋人喜尚譏評的學風契合,故“近代號爲奇書”[1],而以“小司馬史記”名義與“小顔氏漢書”並稱,備受推崇。宋時不僅有多種單刻本《史記索隱》行世,而且將《索隱》附刻於《集解史記》而成《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者亦有數本。故《索隱》舊貌至今猶存。

《史記正義》的作者張守節,舊、新《唐書》無傳,生平事歷闕如。但據其上呈《史記正義》所署官銜及相關唐史文獻,尚可推知其生平學養之大概。張守節自敘云“涉學三十餘年”而撰《史記正義》,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殺青斯竟,則其時必在五十五歲上下。由此年上推,當生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前後,較司馬貞晚生十年左右。張守節官任“諸王侍讀宣議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爲大唐太子東宫屬官。《新唐書·百官志四·東宫官》:“侍讀,無常員,掌訓導經學。”東宫設有作爲太子學館的崇賢館(後避太子李賢名諱,更名崇文館),置學士、直學士,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王。自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設館起,便集中了大批博學通儒,如孔穎達、劉伯莊、王元感、李善、褚無量、劉知幾、張嘉會之輩,使東宫成爲李唐王朝的學術文化重鎮。在崇賢館就讀的太子、諸王,要修習五經(《易》、《書》、《詩》、《左氏春秋》、《禮記》)四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三國志》),必“讀文精熟,言音典正,粗解注義”方爲及格。“掌訓導經學”的侍讀則須經明行修、史學嫻熟。如蕭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太宗詔爲晉王(李治)授經講業”,及晉王爲太子,德言“仍兼侍讀”[2];許叔牙“少精《毛詩》、《禮記》,貞觀初累授晉王(李治)文學兼侍讀”[3];李敬玄“該覽群籍,尤善於禮。高宗在東宫,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祕書讀之”,後“撰次《禮論》及它書數十百篇”[4];褚無量“勵志好學,尤精《三禮》及《史記》,召拜國子司業,兼皇太子(李隆基)侍讀”[5]。職侍讀者資歷學養例之,張守節被遴選擔任諸王侍讀,其經史學殖之富自可想見。

張守節撰著《史記正義》,得益於他擔任東宫學官所處的優越學術環境。大唐東宫學館由名家講授《史記》、《漢書》淵源有自。高宗龍朔(公元661—663年)中,劉伯莊以弘文館學士國子博士兼授崇賢館學士,撰《史記音義》、《史記地名》、《漢書音義》各二十卷行於世,奉詔講《史記》;崇文館學士張嘉會獨善《史記》,司馬貞曾“少從張學”(《史記索隱後序》);而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多次稱道“張先生”、“張先生書”,可證張守節亦師從張嘉會受《史》、《漢》;褚無量兼崇文館學士,著、講《史記至言》十二篇。張守節作爲東宫學官,有幸自青年時代起,得依崇賢館《史》、《漢》名師門牆。東宫有司經局,掌四庫圖籍繕寫刊輯之事,安史之亂前,經籍圖書典藏極富。開元初,褚無量奉詔校理内府書,玄宗曾令其借崇賢館藏書抄寫以補充内府書。開元六年冬,玄宗自東都洛陽還駕京師長安,詔令將經過校理的東都乾元殿圖書遷“於京大内東宫之麗正殿安置”[6]。玄宗開元七年設麗正殿修書院,“令麗正殿寫四庫書,各於本庫每部爲目録”[7]。東宫遂成爲大唐皇家最重要的圖書中心。張守節以諸王侍讀的身份,有閲讀中祕書之便,爲撰著《史記正義》而在書海優遊涵泳,得以“涉學三十餘年,六籍九流地里蒼雅鋭心觀采,評《史》《漢》詮衆訓釋而作《正義》”,終於達成“郡國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竊探其美,索理允愜,次舊書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記正義》”的目標(《史記正義序》)。“正義”之名出自唐纂《五經》注疏。貞觀中,孔穎達、顔師古、司馬才章等諸儒受詔撰定《五經》義訓凡百餘篇,號《五經義贊》。太宗下詔:“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説,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8]詔改《五經義贊》之名爲《五經正義》。“正義”者,“傳以通經爲義,義以必當爲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之謂也[9]。以“正義”爲自己的《史記》注本命名,張守節是第一人,在正史史注中也是唯一的一家。可見張氏自我期許之高。北宋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王堯臣等奉敕定著的皇家藏書《崇文總目》著録稱:張守節“《史記正義》三十卷。爲《漢書》學者,此最精博”[10]。“精博”之目,可謂《史記正義》定評。然而在宋代一般讀書界,《史記正義》遠不及《史記索隱》之被推崇。筆者臆度宋時《史記正義》似無單刻本,仍以寫本形態在上層讀書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