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开发实战:用看板管理大型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时间线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打算到2011年早期,就能让瑞典所有警察都使用。开发工作大约从2009年9月开始。第一个生产版本(试点)一年后发布,然后是每两个月发布一个更新版本。

项目团队在2009年第三季度的最初规模是10人,2010年中期扩大到30人,然后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时候规模翻倍,达到60多人。

关键的里程碑是1.0版(向真正用户发布的首个试点版本)和1.4版(向全国发布的版本)。当然,PUST系统在以后的多年时间里会继续改进,发布更新版本,所以1.4版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版本。

或许很多敏捷开发人士会说一年才发布第一个版本似乎太久,但是与类似复杂度和规模的其他政府项目相比,这个时间已非同一般地短。曾有类似的政府项目开发了长达七年之久才发布第一个版本!而且我们每两个月都发布更新版本的做法也不寻常,很多政府组织通常一年才发布一两个更新版本,我们甚至都在考虑每个月都发布。

小乔爱问:为什么频繁发布?这样成本岂不是很高?

的确,每个发布版本都有一定的固定成本。但是每个发布版本都是了解真相的最佳时刻——我们这时才能了解产品是否与用户的需求契合!两次发布的间隔时间越长,我们在代码中嵌入的缺陷和错误假设就会越多。如果发布频率高一些,补丁小一些,每个版本的问题和风险也就相应降低了许多。

所有这些因素——发布周期短以及项目范围迅速扩大——都成为组织和开发流程需要快速改进的动因。

这也是我作为教练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缘由。

我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期间参与了这个项目,每周在项目上的工作时间大概是两到三天。我的工作重点是将精益和敏捷原则投入实践,帮助开发团队制定最合身的流程。这就是本书要为你讲述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这一段经历挑战性极强,却也乐趣无穷!

不过,需要牢记的一点是……

这本书基本上是项目流程2011年6月时的一个快照。精益流程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断发展改进。有时我们发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有时昨天看上去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今天就会带来新问题;有时环境变了,迫使我们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环境。

所以,等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项目可能已经是另一副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