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的出版新业态
·李 剑·
在2014年的全球互联网峰会上,雷军对于如何实现梦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由此可见一个人、一个组织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把握机遇的重要性。对于出版业来说,在现阶段,我们的风口在哪里呢?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可谓“互联网+”战略在出版业的注脚。可以预见,“互联网+出版”将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风口”。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战略是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在他看来,“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从“互联网+”的现实应用看,它是传统产业带在互联网上联网的一种映射和延伸,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字化、大数据化。这种变化带来了许多令人欣喜的革新,如交易环节缩短、交易范围扩大、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服务更加人性化等。这种“破坏性创新”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是重大的,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淘宝、京东一类的电商在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强的优势下,加上其得力的经营策略,在市场上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与此相对的是实体店面的顾客大量减少,经营日益困难。另外,如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支付平台,也是传统金融业+互联网的典型例子。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制用户已近3亿人,移动支付总金额超9000亿元人民币,已超过硅谷两大移动支付巨头PayPal和Square移动支付 约500亿美元的总和,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而这在互联网出现前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无论是在电子商务领域、金融领域,还是在通信领域、交通领域,“互联网+”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家各类立法和标准的出台,其应用也将日益成熟、完善,并进一步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版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也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各个出版人或出版社能否在这一重要变革时期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语境下的出版人在行动
在《指导意见》中,“互联网+出版”是重点推进内容,其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鼓励传统出版单位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支持出版企业尤其是出版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在配套政策方面,《指导意见》则提出“加大国家出版基金对涉及出版融合发展的出版项目支持力度”。对此,财政部已对相关财政政策进行了落实,比如在2015年专项资金申报通知中,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并对具体支持内容做了明确。
《指导意见》的发布可谓是顺应时势的结果。其实在此之前,出版界的不少先行者已经在吃这只“螃蟹”了。如中文传媒2014年并购了北京智明星通公司,重组北京百分在线信息技术公司和福州思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其传统出版业务不断向互联网延伸。凤凰传媒旗下凤凰云计算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并开发上线了“凤凰悦读”和“凤凰享听”两个自有大众出版平台。中南传媒目前正在积极布局在线教育和移动阅读业务,公司高层还曾透露,打算申请在线支付牌照,顺势搭建大金融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市场迅速崛起。据统计,2013年全国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924亿元,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而值得出版人注意的是,目前在线教育市场的主体是诸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360等网络公司。基于对教育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少传统出版社也开始触网进入这一领域。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立了“人教学习网”。据了解,该网已建成基础教育全学科资源网站,用户数已达200多万。中南出版集团2008年创办了“名师网”,目前已有数百位特高级名师与网站签约合作,组成了国内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名师辅导服务群。此外,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推出了“同步学”,时代出版传媒推出了“时代教育在线”等。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制约,与网络公司相比,出版社虽在在线教育市场上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产生预期的效益,但“互联网+教育”思维已在出版界逐渐达成了共识。
三、新业态要有新思维
在互联网汹涌而来的今天,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已成为摆在每个传统出版人面前的难题。其中,转换思维成为出版社经营机制转型的关键。简言之,就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未来的出版。
1.书与人的互动性
在传统出版中,由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图书出版基本是一种单向道行为。作者、编辑很难从广大的读者处得知其阅读体验,读者也很难将其感受及时传递给图书产品的制造者。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消费方式等也日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他们的阅读方式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即期望互动、分享、点评、拓展等。由此,内容与内容之间、读者与内容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阅读生态关系。
2.专注读者需求
在传统出版中,出版人对读者需求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通常是出版社出版什么,读者就相对被动地接受什么。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也可点评自己不喜欢的产品,这一形态为出版社提供了了解广大读者意见的机会,或者说“点评式”的网络公告倒逼出版社不得不关注读者的建议,这从某种程度上促使出版社必须关注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优秀作品的诞生。如市场上每一本畅销书的诞生无不是出版人专注读者需求的结果。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在各种数字化媒介出现后,很多人转变了阅读方式,而我们提供的服务也要顺应读者的变化。读者习惯哪种阅读方式,我们就应该提供哪种阅读的体验与服务,这样才能够抓住读者。”
3.开放性思维
在传统出版人看来,自己就是做书的。在互联网时代,跨界已成为出版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现实来看,大咖级的出版人几乎没有谁仅仅固守在图书出版领域,而是多领域地跨界经营。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各环节人员在其工作中也要有跨界思维,而不是仅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融合已成为未来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如现在优秀的编辑在策划图书选题时,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图书形态,而是已逐渐以图书为平台,拓展到了会议、培训、动画、游戏、饰品等领域;还有出版社开通了读者与作者互动创作平台,让读者全程参与作者写作,其间不仅作者可借鉴读者智慧,而且读者的贡献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满足了读者内心的受尊重需要,这种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式创作必将大大提高读者忠诚度,形成紧密的产销融合联合体。
四、我们的对策
随着“互联网+”模式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速推进,“互联网+出版”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逆转。在这一大潮中,出版人不仅要抓住机遇,而且要有积极的对策。
1.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在近十多年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很多人在十年前或五年前,很难想象移动互联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但现实就摆在眼前,而且人们已经逐渐“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就对传统出版提出了警醒,即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信息获取和呈现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深刻的变化,作为为社会提供信息的出版人,对此要有极高的敏感度和极强的执行力。
2.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原创性
移动互联技术的极大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同时也导致了同质化内容的大量产生。从出版社的发展角度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方向看,在互联网时代,“原创性的内容”是出版社更可宝贵的资源。所以,出版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务必要在信息大潮中积极积累丰富的原创资源,并且注意版权的保护。
3.明晰自己的定位
出版业是服务业的一员,是为公众提供内容产品的社会经济组织。这就要求出版社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打着“服务读者”的幌子提供负能量产品,而是应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放下身段,深入民众,积极投身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