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改革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的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

邹至庄[1]

今天非常荣幸能参加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这次回到中国我觉得非常兴奋,1980年我第一次回国是来北京做计量经济学的讲座,与那时相比,现在的中国经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非常佩服各位经济学者在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科研领域做出的重要工作,特别是海闻教授,他组织了每年的中国经济学年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年会,我认为年会举办得非常成功。

今天我和各位讨论的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我选择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进行交流:第一个方面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二个方面是非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三个方面是对外开放。

国有资产过去都是计划经济来管,在农村有公社,在工业上有国有企业。怎么使国有、公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呢?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来回答就是“责任制”。我们知道在农村把土地经营权交给农民,农民多劳多得。在工业上,1997年开始把工厂交给管理者和工人。从经济学角度上说就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仍然是国有,只是经营权属于个人了。经营者在经营的时候为了追求高利润而提高他的管理效率,这在经济学效率上看是非常有效的。以上是改革国有、公有财产管理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非公有财产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其自己去发展。乡镇企业在1980—1990年间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年邓小平也说过,他也没预料到乡镇企业能这么快地发展起来。要是政府让乡镇企业自己去发展,我想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教育方面也应如此,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对中国发展也是有利的。

第三个方面对外开放,以前的外贸都是由国家管制,后来才逐渐自由化,逐渐地地方政府或者外国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现在中国出口的产品遍布全世界,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不管是引进资金、技术还是管理方法,都能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什么引进外资在中国如此成功而在别的国家就不是如此呢?为什么外资喜欢到中国来投资,而不是到非洲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有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后我和诸位可以再详细探讨这个问题。这是我对过去中国在这三个方面的简单回顾。

接下来我要与大家探讨和展望中国应如何发展这三个方面。

第一点,对于公有资产的管理,以后我们能不能继续沿用责任制的办法来管理?我觉得那不可行了。因为现在的问题和从前不一样,现在的国有企业也都要实行股份制,一部分中小型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把一部分股份都交给了管理者和工人,政府的政策是仍然确保政府掌握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权不放松,虽然把其变成股份制,有部分股可以在中国香港和美国推出,但是大部分股权还在国家手里,企业管理者是由国家决定和委任的。这与从前的责任制不同,责任制的管理权在经营者手里,而现在这些国有大企业的管理权却在官僚手里。这些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有,但却由国家委任的官员来管理,这些官员在管理上可以利用他利的权力来谋取资本的利益。我认为这是目前中国腐败问题滋生的一个根源。让官员来管理国有资产,腐败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土地在中国来说算是公有财产,但所谓土地公有是个有问题的说法,都说土地公有,但是还是要人来管啊。好比几年前大家说经济过热,土地开发过快,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公有。若是一个官员掌管土地的开发权,有人向他要开发土地的审批,他可能就因为土地开发商给他的各种好处,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把国家土地的使用权随便地批给开发商,这就产生了贪污腐败,这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并不好。若是在土地私有环境下,土地所有人不会把土地的开发权轻易卖给别人,因为他考虑到土地以后可能会升值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开发就有所限制。而如今我们的公有土地就不存在这个顾虑,因此发展的速度会快。从前用责任制来管理国有、公有资财,而现今改革时国家仍然不放弃经营权,包括土地的经营权,我觉得这是个重要问题,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很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让非国有企业自己来发展。近几年中国在这方面进步很大,如《宪法》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确保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享有平等的地位。但是我有个问题需要与大家讨论,中国能不能产生像美国的比尔·盖茨、中国台湾的王永庆、中国香港的李嘉诚等这样大的企业家?我们的大众愿不愿意在自己的国家产生这样的大企业家?这是一个疑问。

让市场经济自己去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做选择,改革的时候如股市,股市是由政府来决定的,上海的股市是1991—1992年间由政府在体改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市场不是由政府来计划的,而是由市场自然产生的。好比纽约股市也不是由政府去做计划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现在中国政府还是做了很多计划。我们应该思考,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我们的政府应该对哪些做计划,哪些应该是由市场自己来完成。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参与世界全球化的一个举动。全球化就是让货币、资产、技术和人在国际上流动。那我们让不让这些要素自由流动呢?目前中国对一些方面有所限制。中国做的最重大的一个举动就是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这得感谢当时的朱镕基总理,他推动了这件事件的进程。当然外来的竞争也推动了中国入世的进程,因为当时国内的很多大型企业、银行发展非常慢,若能引进外来竞争就可以刺激这些国有企业、银行的发展。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三点做得比较保守:第一点是银行,中国对外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竞争有些保留,比如规定外来银行的入股比例不能超过20%,这对中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是有限制的。第二点是外汇管制,记得我今年9月在北京做了一个演讲,会议主办方给了我一些酬劳,但是这笔酬劳我却不能换成美元带回美国。这笔酬劳的数目很小,但是却换不了,为什么不能兑换呢?我觉得人民币对美元应该可以自由兑换,这说明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做得相当保守的。第三点是人民币汇率管制,我们知道现在人民币的价值是低估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兑换比率太低。若是人民币便宜而美元价格高,很多美国人就喜欢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购物,这些人民币消费对他们来说都很便宜。我们的外汇每年都增加,听说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00亿美元。也有人说为什么不能让人民币完全由市场决定呢?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不能让这么重要的事情由市场来决定,一定要进行管制。管制的做法我非常认同,但是管制也必须根据市场的供求因素来进行。

对外开放我们有些地方还做不到,这个问题在美国也存在,美国的市场也并非完全开放,资本流动在美国也不是完全自由的。我觉得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地开放也有好处,1997—1999年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很多国家的资本能够完全自由流动,例如泰国,如果外资看到其国内投资环境不太好就马上把投资资金撤掉,这就会影响泰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的影响较小,因为中国的外汇流动不完全自由,中国外汇的不完全开放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有好处。

以上是我与大家分析中国在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的体制改革会慢慢地改。另外,我们的改革已经改了很多,剩下的问题已经不多了,所以改革的速度会放慢。但是改革速度慢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如何呢?我觉得这二者之间的影响是不同的。虽然中国体制改革在今后几年速度不会太快,但中国经济仍会继续增长。因为改革体制和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为什么我说以后中国的经济会继续增长呢?基于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中国良好的人力资源。中国的人工有悠远的历史,历史上中国的手工艺就很精湛,我在美国就觉得美国工人的手工比不上中国工人。人的素质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上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没有提出来,但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第二个因素是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时期,我们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们的人的素质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建立市场经济,因此经济发展比较慢。第三个因素是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先进技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觉得我们具备了这三个因素,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比较快了。有人说这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是个奇迹,我觉得这不是例外,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质资源多被战争破坏了,但是日本有人力资源,因此经济就得以飞速地发展。这是因为日本当时具备了这三个因素。其次是“四小龙”的案例,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亚洲“四小龙”发展这么快?也是因为它们都具备了这三个因素。所以中国只要具备这三个因素,经济就会加速发展起来。我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很乐观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放慢速度了呢?因为以上我谈到的第三个因素:有距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就越小,第三个因素发挥的作用就越小,相应地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之以前就有所放慢。

我在新著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中,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改革的问题等都做了一些讨论。在这本书中我用了现代经济学宏观、微观、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我觉得在中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用国外的教科书去学经济学理论是很好的,但是我们要学会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去分析我们中国的实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好经济学。今天我讨论的范围相当广,我希望有机会能与各位多交流。

谢谢大家!

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讲


注释

[1]邹至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他是世界权威的计量经济学家,也是最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