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庄子与《庄子》

司马迁写《史记》时,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过去了大约30年。在汉武帝之前,道家思想是学术的主流。汉高祖刘邦本人就颇有几分道家的气质,他的“帝王师”张良更是史上难得一见的“道家者流”。文帝、景帝这两大皇帝,曹参、陈平这两大丞相都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窦太后。她是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史家称她是中国最后一位推崇“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统治者。“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汉书·礼乐志》),在她掌权期间,规定皇帝、太子和窦家诸人都要读《老子》,赋道家学说以官方哲学的地位。不过,汉初所信奉的道家思想,乃是“黄老之学”,而非后世的“老庄思想”。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庄子的学说,在汉初几乎销声匿迹,在整个汉代数百年间也基本上默默无闻。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因此,虽然司马迁本人相当欣赏道家的学说,甚至被班彪、班固父子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然而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为庄子单独列传,而只是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附带提及庄子。既是附属性的,自然要简单化了。司马迁惜墨如金,仅分配给庄子少得可怜的两三百字,较之他将孔子纳入“世家”、誉为“至圣”,以及对孔子长篇大论的做法,几有天渊之别。司马迁写道: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1],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以上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庄子的全部文字。从司马迁书写传记的做法和文字的内容来看,他显然更重视老子而非庄子,这或许与汉初“黄老”风行的学术氛围有关。到了魏晋时期,庄子突然占据了思想的中心,“老庄”一劳永逸地取“黄老”而代之。魏晋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庄子的。无论他是做文学的还是做哲学的,也无论他是属于儒家的还是属于佛家的。即便是表面上批判庄子,骨子里头也还是喜欢。庄子思想的传人,几乎历代皆有。如魏晋之阮籍、嵇康、陶潜,唐之李白,宋之苏轼,清之曹雪芹……时至今日,我们对《庄子》的阅读兴趣已然不亚于《论语》等儒家经典。然而,除了《庄子》,我们也仅能从司马迁的这寥寥数行中去了解历史上的庄子。

司马迁的描写极尽简略,实则要言不烦,几乎每句都可以琢磨一番,在这不足300字的描述中,至少可以引出8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而这8个话题,又可以分为“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