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革命与欧盟新产业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产业革命:一个制造业生产方式视角的阐释

在近年来涌现出的有关新产业革命的诸多论述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彼得·马什(Peter Marsh)于2012年出版的《新工业革命》一书在关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方面颇具代表性。马什长期报道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不仅收集了有关历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史料,还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企业案例,这使得他对于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的总结与展望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本节将基于《新工业革命》一书对马什的主要观点做一概述。[8]

马什在书中首先给出了他对历次产业革命的总结。他提出,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1780~1850年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完善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可称为“蒸汽机革命”。1840~1890年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称为“运输革命”。这一时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时间跨度上略有重叠,典型标志是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包括蒸汽驱动的火车和铁壳或钢壳船。紧随运输革命之后,在时间上也略有重叠的,是1860~1930年的“科学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廉价钢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还包括蒸汽涡轮机、电动马达、内燃发动机以及由新化学品和材料工业生产的从燃料到铝等一系列产品。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问世以及半导体的普遍应用引发了第四次大变革——“计算机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革命以科技为手段,持续地塑造和改变着工业原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属性,使得制造业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也逐步将人类推进现代化生活的时代。

结合对历次产业革命的总结,马什依据定制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平衡以及产品生产规模将人类社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归结为特征显著的四个阶段,并且认为目前人类正处在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量定制。这个阶段出现在玻璃制造的早期,涉及用木材、黏土及金属等材料制造产品的一批基本工艺。这个时代始于铁器时代的开端直至1500年前后,延续了近3000年。第二个阶段是少量标准化生产。这个阶段始于1500年的威尼斯造船厂,并持续了400年。可互换零件对于这个阶段至关重要,而可互换零件的生产需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工艺改进(如精密工程和金属切割的改进),才能达到更加成熟的水平。第三个阶段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从1900年持续到1980年。确切地说,这个阶段始于1910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工厂,该工厂使用可互换零件系统,用于大规模制造标准化产品。此后,福特的大批量生产理念传播到整个汽车行业和家具、电器等其他行业。大批量标准化是整个20世纪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方式。第四个阶段是大批量定制,始于1980年代,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大批量定制有时也称作“精益生产”或“定制化量产”,它将高度灵活、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机器与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紧密结合起来,“集合了手工生产和(不灵活的)大批量生产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手工生产的高成本和大批量生产的单一化”,其核心优势是在不牺牲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最小化资源浪费。[9]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被公认为“精益生产”的开创者,该公司基于大批量定制而实行的产品多样化战略被奉为企业管理的圭臬。第五个阶段是个性化量产。个性化量产与定制化量产的特点有许多重叠之处,但是个性化量产的特点更趋于极致。这一阶段始于21世纪初,此时定制化量产仍在发展中,新工业革命中涌现出的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如3D打印技术)将集两种制造系统的特点于一身,未来个性化量产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0]表1-2给出了上述五个阶段的演进过程。

表1-2 彼得·马什总结的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五个阶段

马什认为,随着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演化升级,全球价值链的运作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产业革命的推进使得制造业价值链日趋分散和不断细化,这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马什认为,迄今为止,将价值链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生产方式——“互联制造”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代至1920年代,制造商主要依靠海外营销部门进行全球商品销售,很少在海外设厂。第二个阶段是1930年代到1970年代,企业开始大范围地在海外开设分厂,基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技能的考虑,这一时期开设分厂的行为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而且海外分厂与国内运营之间协作很少。第三个阶段始于1980年代,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各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分厂的进程不断加快。此后,随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技术和质量标准的逐步趋同,企业开始更多地灵活选择制造的组织形式,生产活动以更理性的方式散布在不同成本地区的“混合生产”成为主流。第四个阶段始于21世纪,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即所谓“全面互联制造”,这也是新产业革命时代价值链的核心特征,未来有活力、有技术能力的企业之间在价值链上的“自由联合”将是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基于新工业革命时代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马什特别提出了两个有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一是针对专业化细分市场的利基(Niche)制造,二是应对环保压力的绿色制造。他提出,经过过去几百年工业文明的积淀,利基领域的影响已非常深远,未来其重要性还将进一步增强。如今利基产品几乎广泛存在于机械、纺织品等每个生产领域,大多数制造业强国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利基行业。利基领域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利基企业往往是垄断行业中较小的企业;二是大多数利基企业属于制造业而非服务业;三是利基企业通常擅长创新且与客户关系密切。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利基企业在塑造新的工业形态方面将更具优势。

有关绿色制造,马什提出,与之前历次工业革命肆意挥霍自然资源并将有害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去不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失衡。随着新工业革命过程中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世界经济仍将继续扩张,但是制造业与环境的关系也会发生重大转变,即制造业活动将减弱而不是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当前,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主导,一些国家(尤其是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绿色制造领域获得先行优势,未来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化发展的大潮。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出马什有关新产业革命阐释的几点基本认识。

第一,马什的阐释聚焦于制造业,特别强调制造业和工业对于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他提出,制造业是将原材料制造为新产品以迎合新需求的艺术和科学,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虽然制造业直接就业人数在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但是无论从创新、出口还是间接就业效应等方面看,制造业对于一国的经济繁荣和竞争力都至关重要。因此,一国的本土文化应该更加重视技术、设计和制造业的作用。

第二,马什的阐释选择了制造业生产方式这一独特视角,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产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历次产业革命的划分标准和特点总结不甚清晰,但是基于此并围绕定制化、标准化和生产规模等特征对人类社会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的总结与展望颇具启发性,对各国政府制定推动本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根据马什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的研究,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基于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制造、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互联制造、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制造和基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世界制造业的主流新业态。如何在塑造上述新业态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四,马什认为,在新产业革命孕育之际,各国政府应紧跟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最新变化,并通过引导这些变化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资金很难满足私人部门扩张和创新的需求,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应该成为产业政策中必要且合理的一部分。以企业自主投资与创新为主,辅之以温和的政府干预,是各国推进新产业革命并尽可能从中获益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