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 民办高校
关于“民办高校”的界定有诸多观点。有研究者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五种形态: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依托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1]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界定“民办高等学校,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主要有民办本科高等学校和民办专科高等学校两种。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学校”明确界定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证明,简单地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标准来界定民办高校越来越失之偏颇。为体现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落实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国际上许多国家对私立高校有一定的经费补助,甚至有的补助额度很高。此外,利用政府委托的教育职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争取包括公共财政在内的各种经费支持,已成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财政经费的增加和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政策的落实,民办高校取得的政府财政性经费在逐渐增加,因此,仅仅以经费来源作为界定民办高校的标准,失之偏颇;或者说民办高校中不能有政府财政性经费的观点,已经不足以反映民办高校的根本特征。
综合上述观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本研究将“民办高等学校”(简称“民办高校”)的概念界定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并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中后学历教育机构。这一界定也阐释了民办高校的以下特征。第一,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资本。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但主要经费来源于社会。除学生的学杂费外,也不排除来自政府财政的资助。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民办高校中来自政府的财政性经费比例将会逐渐提高。第二,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为高中后学历教育。目前,民办高校还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但考虑到现有文件对独立学院的管理要求,以及独立学院的过渡性和特殊性,为突出研究重点,本书将研究范围限定在独立设置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普通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也不包括民办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培训机构。
二 民办高校教师
教师是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接受政府或社会委托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和自有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多为同级同类公办高校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本研究中的“民办高校教师”,指与民办高校有正式聘任关系的、专职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自有教师,不包括外聘兼职教师及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
三 权益
关于“权益”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权益就是权利。权益是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2]有学者认为,将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权益”理解为权利与利益两个方面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如果被侵犯的利益是《行政诉讼法》所保护的利益,那么它就是权利;如果被侵犯的利益不在《行政诉讼法》所保护的范围内,那么这种利益也就被排除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权益范围之外了,“合法权益”的内涵应为权利。[3]第二种观点认为,权益不能等同于权利。权益不仅包括自然人、法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行使权利时所要保有、追求、获得、免于责任等利益,还包括现存的、将来的各种不容侵犯的利益。但权利和利益处于深刻的统一之中,“权利是利益的有效调整机制,利益是隐藏在权利背后的根本物质内容。权利和利益相结合,使权益获得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权利是权益的法律表现形式,利益是权益的客观物质内容”。[4]因而我们在研究权益时,只能通过对其权利的行使来探究其利益的实现状况。研究权利的行使与实现,是研究权益的重要表现形式。权利和利益的不同结合,使权益具有合法权益和非法权益、一般权益和特殊权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种观点认为,权益就是权利和利益的简称。有研究认为:“权益就是法律确认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享有的权利和相应可获性现存利益和将来利益形而上的概括。”[5]还有研究者认为,“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前者是法定的利益,后者是法律没有规定的单纯的事实性利益。一旦行政行为触及了事实性利益,该利益即进入法律利益即“权利”的范畴。本书从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概念的内容要素出发,认为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既可以包括教师的法定权利,又可以包括个人利益诉求。
四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根据上述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的基础研究,本研究中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指民办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法定权利和利益诉求,是国家对民办高校教师能够做出或不能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不能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本研究中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主要包括教师身份地位、待遇保障、职称评聘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要素。其中,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是教师权益实现的前提,它指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身份和地位的权益,涉及政府、学校与教师的实质关系。待遇保障是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获得工资报酬、享有足额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权益。职称评聘是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的非物质诱因,包括教师职称评审、教龄工龄计算、职务晋升、课题申请、表彰奖励、培训进修等权益。民主管理,指教师通过教师代表大会、教师工会等组织形式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教职工队伍建设、财务预决算以及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决策并进行监督管理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