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2.1 语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语篇的定义各不相同。在国外,从形式的角度看,“语篇”指大于句子的一段话语(Bullock&Stallybrass,1977:175)。从语义的角度看,“语篇”指某些现象的整体思想、概念和类别。语篇会将情境中的某些方面与其他方面区分(Hajer,1993:45)。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是指从一个特定的视角表达社会实践中特定域的一种方式(Fairclough,1995:14)。从社会学角度看,“语篇”是由社会建构并由社会形成的:它构成情景、知识对象和社会身份,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Wodak,1997)。语篇也被认为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Fairclough,2009:3)。语篇在日常生活的互动和认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语篇不仅是基于人们思考或谈论事件的心理模式,而且基于他们说、写、读或听等交际情况的心理模式(van Dijk,1998)。
在国内,从形式或结构的角度看,“语篇”是指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国文,2001)。
总之,尽管对“语篇”这一概念有多视角的界定,但大部分学者在界定语篇的概念时,会将语篇的形式/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且更加侧重语篇的功能。本研究认为“语篇”是自然语言中各种形式的符号,它能够表示完整的语义,并且与语境以及社会诸多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2 语篇分析的定义
正如Gill(1995:166)所说,由于受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语言已成为整个社会科学家关注的中心。Cameron(1998:947)指出,“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转向了语篇分析。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被运用于语篇分析的研究,使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1年杂志《文本》(Text)的创刊,使语篇研究有了自身的学术领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此外,对语篇的研究还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领域(Potter&Wetherell,1987;Robinson,1985)。
语篇分析的概念最初是由语言学家试图寻找使语言分析高出语言构建基石的基本层次(如音位、语素、词和句法)而发展起来的。Atkinson, Okada&Steven(Hyland&Paltridge,2011:87)认为对语篇分析更加接近中心的定义是——在句法层面之上的语言研究。如果说语篇是话语的扩展,是一种混合体,那么语篇分析意味着多于对单句和对作为孤立命题句子的分析。对这些语言效果的研究(如语义、语类、语法的描述)需要考虑到句子的序列和结构(Bullock&Stallybrass,1977:175)。与对单句和孤立命题句的分析相比,语篇分析能够挖掘语言表达蕴含的深层意义。
2.2.3 政治语篇分析的定义
许多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都来源于希腊语“πολι”,如英语的“politics”,法语的“politique”,德语的“politik”,其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阶级色彩不再明显,而政治的涵盖范围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断扩大。由于侧重点的差异,不同学科对政治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从语言学角度看,政治不仅包括所有官方或非官方政治角色、事件、设置、行为和语篇,还包括更加抽象的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或团体)关系(如权力、不平等、霸权和压迫)(van Dijk,1997a:15)。Chilton&Schäffner(1997:212)将政治定义为“潜在的政治”,他们指出政治的制定源于社会参与者、现象、机构、交际行为政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交际行为看做四种功能:强迫、抵抗/反对、掩饰和合法化。Fairclough(2006:33)将政治领域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结构和政体实践、“不稳定、波动和紧急的”基层社会运动、中立政治。一般来说,政治是权力或集体决策的制定;就更为具体的定义而言,政治是政客们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本研究认为不同学科对政治的界定有其共性,即:政治是政府管理国家,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过程,是政治活动与政治关系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政治动物。政治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政治与政治语篇密不可分,政治语篇是根据政治定义的语篇。van Dijk(2001:19)提出政治语篇不是一个流派,而是由社会领域定义的类型——即政治。同样,科学语篇、教育语篇和法律语篇分别代表着科学领域、教育领域和法律领域中各自的语篇类型。只有政客们在诸如政府、议会和政党的制度制定等活动中发表的语篇才可被称为政治语篇。政治语篇既包括政治家所创造的书面语,也包括口语。显然,政治家在正式场合发表的辩论、审议、演讲和对话都属于政治语篇。
政治语篇不仅能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还能处理真正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和在政治科学中谈论的问题。对政治语篇分析最常见的解释是,政治语篇分析着眼于对政治语篇的研究。Muntigl(2002:45)坚持认为政治是进行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多样性的活动。因此,政治语篇分析着眼于大量的“政治工作中偶然的、可变的形式”。van Dijk(1997a:27)认为对政治语篇进行语篇分析与政治分析并不一样,政治语篇分析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跨学科研究。Chilton&Schäffner(1997)在总结政治语篇分析文献时,指出政治语篇分析需要考虑到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用学、语义学和句法学。
本研究认为,政治语篇分析不仅仅在于分析政治语言,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背后所体现的认知思维过程。
2.2.4 架构的定义
心理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社会学、语言学界学者对“架构”均有研究。语言学家Fillmore认为架构是“具体统一的知识构架,或经验的整体图式化”(coherent schematizations)(Fillmore,1985:223)以及“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Fillmore&Atkins,1992:75)。例如,在了解商业事件时,我们有一个关于商业场景的认知结构,包括购买(Buy)、销售(Sell)、商品(Good)、钱(Money)、花费(Spend)、收费(Charge)等。一个词会激活整个架构,并突显架构中的某个方面。如购买(buy)一词会激活商业架构,并且突显的是买者(Buyer),钱被消费(Cost)。
在本书中,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Lakoff,2004;2008)。例如,我们在了解教育时,会激活教育的架构:教师、学生、成绩、教材、教学方法等。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思考和交际过程中通常会激活架构。架构建构了我们的观念和概念,决定了我们推理的方式,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感知和行动。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动地和无意识地使用架构。
架构可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表层架构主要包括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大部分语言表达被认为是隐喻性的,我们将由其激活或归纳的架构称为隐喻性表层架构。例如,在布什与奥巴马的教育演讲中,以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性词汇“掉队、落后、领先、目标和路径”为依据,可以归纳出行军征程架构。表层架构在不同语境中呈现为不同的原型。例如“质量”一词,如果出现在商品生产过程的语境中,则是一个非隐喻性表层架构,指的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优劣程度;若出现在教学过程的语境或服务行业的语境中,将教学成果和服务概念化为生产的产品,则呈现为隐喻性表层架构,分别指“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价值观为深层架构。深层架构指构成道德世界观和政治哲学的最为根本的架构,只有价值观与人们的架构契合时才能深入人心、为人接受(汪少华,2008:5)。
2.2.5 隐喻的定义
最早研究隐喻的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陈中梅译,2012:149)。
在认知科学研究的背景下,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研究主要涉及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概念隐喻是通过共激活(coactivation)建立的神经联系,是跨域映射,即从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感觉运动域)映射到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主观经验)。跨域映射形成的具体表达是隐喻表达。
例如:从源域Food映射到目标域Ideas,形成了“IDEAS ARE FOOD”的概念隐喻,派生出一系列具体的隐喻表达。
All this paper has in it are raw facts, half-baked ideas.
在这一概念隐喻中,思想被概念化为食粮。上述隐喻表达含义为:这篇论文中的内容比较难理解。诸如此类的隐喻表达很多,如:
There are too many facts for me to digest them all.
I just can't swallow that claim.
又如,从源域War映射到目标域Argument,形成了“ARGUMENT IS WAR”的概念隐喻,派生出一系列具体的隐喻表达。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在这一隐喻表达中,争论被概念化为战争。上述隐喻表达的含义为:你的观点站不住脚,你没有辩护的余地。诸如此类的隐喻表达很多,如: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