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扶贫(“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国贫困人口主要致贫原因

中国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健康状况差、劳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等。这些因素与贫困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因果关系,受到区域发展程度的制约,是一个宏观与微观、内源与外生、时间与空间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讨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时,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自身因素,也要了解区域发展、时代特征对贫困的影响。

(一)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从内生动力看,贫困人口最重要的致贫原因是教育水平低、缺乏技术和资金。

根据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系统中关于致贫原因的统计,35.5%的贫困农户因缺资金致贫,224.%的贫困农户因缺技术致贫。从文化程度看,文盲或半文盲占148%,小学占39.9%,初中占37.3%,高中占5.7%,大专以上占2.3%。全国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上明显低于全国农村人口文化程度。

中国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成本高。2016年,中国各省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小学便利的农户比重分别是79.7%、84.9%。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重庆这一比例均低于75%。贫困地区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12%的学生上学花费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设施不足制约了贫困人口接受教育。

教育成本偏高,尤其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费问题严重制约了贫困人口接受正规教育。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由此,中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广泛开展。在中国农村人口,尤其是学龄儿童人数不断减少的前提下,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降低财政成本。但与此同时,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人口数量少的贫困村,撤点并校后,各个乡镇建设大量寄宿制学校,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住校成了唯一的选择。虽然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住校导致的高额交通费和生活费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带来了巨大障碍。根据2013年在武陵山区的调研,贫困农户户均教育支出为7475元,人均教育支出为1946.50元,占2012年人均纯收入的54.02%。在教育支出中,生活费占比仍处于首位,占全部支出的47.96%。2012年乌蒙山片区的调研也反映了教育支出过高的问题,乌蒙山区人均教育支出3222.17元,其中生活费占比34.23%,达到1103.14元。为了解决低龄儿童住校不便的问题,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陪读,一方面削弱了家庭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在乡镇租房、日常生活等开支,对于贫困家庭压力很大。

(二)健康状况

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中,身体状况为健康的人数占91.1%,基本健康占5.6%,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2.9%,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为0.4%。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中,身体存在残疾的占3.8%,其中,肢体残疾占1.0%,视力残疾占0.8%,听力残疾占0.3%。生病之后,能及时就医的比重为96.0%。在不能及时就医的主要原因中,经济困难和距离医院太远所占比重分别为19.9%和75.3%。

根据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在贫困农户中,疾病是主要的致贫原因,42.1%的贫困农户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比例达到5.8%。

(三)劳动力情况

贫困地区家庭劳动力不足,导致生计困难。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劳动力占全部常住成员的比重为66.1%,较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劳动力比重下降是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外出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建档立卡农户中,16.8%的农户因为缺少劳动力致贫。

劳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老龄化严重、家庭成员患病残疾比例较高。中国农村有结婚分家的传统,一旦子女成婚,往往与老年人分户生活。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家庭自然出现劳动力不足、生计难以维持的状况。部分地区老年人与家中长子共同生活,家庭规模缩小,劳动力有限,一旦家庭成员中一人生病,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劳动力不足、发展能力受限的贫困陷阱当中。农村体力劳动繁重、保健意识不足、医疗条件有限使得大量家庭成员患病,甚至致残,限制了贫困户的发展。

除了劳动力数量不足,贫困地区还面临着劳动力质量较低的困境。2016年贫困地区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所占比重为8.0%,小学文化程度占34.4%,初中文化程度占46.2%,高中文化程度占8.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8%。

不同产业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分布也不同。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所占比重为10.3%,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高7.5个百分点、7.8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为25.5%,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高18.3个百分点和13.9个百分点。2016年,受过非农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13.6%。

(四)基础设施状况

中国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基础设施条件差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家庭住房质量差、自然村通达率低、乡镇基础设施有限等方面。基础设施条件决定了农户的信息可及性、产品销售成本、生产成本等经济指标,同时还与农户家庭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息息相关,因此,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状况与贫困人口的福利紧密相关。

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为137.3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57.1%,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为4.5%。2016年,贫困地区农户中,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比重为56.9%,为沙石或石板等硬质路面的比重为20.2%,为其他路面的占22.9%。2016年贫困地区住宅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为77.1%.

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比,居住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住宅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低8.3个百分点。

从自然村通达状况看,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所在自然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的农户比重分别达到99.9%、94.2%和79.8%。2016年,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农户比重为96.0%,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为63.9%。

从整体看,中国贫困地区自然村道路状况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道路状况不佳的情况,交通运力有限。这一状况使得贫困地区信息通达程度下降,加大了农产品销售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农资运入的运输费用。同时,在生活方面,由于道路状况不佳,农户就医、上学的成本增加,使得需要常年往返医院的家庭或住校的学生生活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状况。

(五)自然条件

贫困地区因灾致贫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近七成贫困行政村经历过自然灾害。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6》公布的数据,2015年贫困地区62.1%的村经历了自然灾害,主要以旱灾、水灾、植物病虫害为主,分别占27.6%、15.5%和37.9%;37.9%的村没有经历灾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灾致贫的比例达到5.8%。

地形地貌不利于生产发展。中国大量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大沟深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极高,且后期不易维护。在实地调研中,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存在大量的山区贫困村。这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落后,往往是今年修好路,明年就会被洪水冲毁,建设和维护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