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力量:清华学子感悟《瓦尔登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瓦尔登湖》与独立精神

自动化系

柳天明

老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种对高洁的精神的探寻。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坚持。

我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关于独立与自我认知的书。

在文章的开头,让我们先从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穿越到巍峨庄严的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那里,哲人塔列斯留下了一句回响至今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人啊,认识你自己。”

可是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我们从小在父母的管教和规划下长大,在交往中受到同伴的压力,在社会中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同化。哪怕我们今天作为骄傲的清华学子坐在这里,我们也许也只是因为一句“清华是名校”而来到了清华。我们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可我们并不了解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方面,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关于独立的书,这种独立分成三个层次:物质之独立,社会之独立以及精神之独立。

在物质生活中,梭罗无疑是独立的。他写道:“我仅仅依靠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已不止有五年了。”他用双手建造自己森林中的小小家园,做工和务农获得收入。他认真地记下自己收入和支出的账目,实现了收支平衡。他实现了个人的经济独立,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简朴的生活。他讽刺时代中穿新衣,拥有华丽家具的风潮。“我们穿上衣服一件又一件,好像我们是外生植物一样,靠外加物质来生长的。”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但我们自身是独立于我们拥有的物质的。我们当然需要经济依靠和物质依托,但假若我们的人生价值只取决于我们拥有的物质的话,我们就变成了物质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我们自己。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汲汲于物,这是梭罗在物质上给我们的启示。

在社会生活中,梭罗也是独立的。他像其他人们一样热情好客,然而他绝不为了广结关系而交友。他愿意与客人开心地谈天,却又不愿“好客地”为他们提供丰盛的实物。比起廉价而无营养的社交,他更愿意在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寂寞地思考。他写道:“无论两条腿再怎样努力,都不会使心灵离得更近。”这无疑是真理。梭罗不是瓦尔登的隐士,不是在密林中修行的仙人,因为对于多数人社会之独立并不意味着人与外部社会的隔绝。但他遵守着自己与社会中人交往的原则,没有让生活被社会的压力、习惯和复杂的关系吞没。我想这就是社会独立的解释,我们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元素而已,我们要能决定我们的社交行为。

抛开表面的行为,以上的两个独立,本质上均可以归结为梭罗的精神独立。他的身上有对社会拜金主义风潮的反抗,也有超验主义的思想;有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有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也有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信条。更难得的是,哪怕他和他人有着再多的区别,哪怕他和社会再格格不入,他也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这些个人的价值观和判断,这才使他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的精神的个体,一个认识了自己的人。

我们难道不需要精神独立吗?陈寅恪先生曾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的碑铭上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座的我们每一位清华人,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和栋梁,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需要审辩地看这一切,需要自己建立基本判断的准绳来对这一切涌来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处理,而这个准绳正是我们的独立精神,是我们内心的,个人谨遵的价值观。而不了解自己,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何能在社会洪流里保持真我而不被吞没与同化?

我不想批判现实主义,生活中毕竟有现实的苟且。我也不羡慕梭罗,因为这个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立,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认识到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假若我们想到了,做到了,我们无论活出怎样的生活,都可以无悔矣,因为那里便是我们心灵栖居的瓦尔登。

梭罗在书末写道:“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户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也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请记住,我们能选择我们生活的方式,保留自己独立的精神。我不以为我们能成为现实社会里的梭罗,但我们永远可以给心里留一个瓦尔登。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瓦尔登的时候,我们大概就能部分地回应那句几千年前的箴言:

“人啊,认识你自己。”

作者简介:

柳天明,男,来自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曾获201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北大附中荣誉文凭。

母校寄语:

进步来自内省与自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