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套装7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归路[1],计日望旧居[2]

一欣侍温颜[3],再喜见友于[4]

鼓棹路崎曲[5],指景限西隅[6]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7]

凯风负我心[8],戢枻守穷湖[9]

高莽眇无界[10],夏木独森疏[11]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12]

延目识南岭[13],空叹将焉如[14]

【注释】

[1] 行行:走啊走。循:沿着。

[2] 计日:数着日子。

[3] 欣:高兴。侍:侍奉。温颜:温暖的面容,这里指母亲。

[4] 友于:兄弟。

[5] 鼓棹:划船。棹:船桨。

[6] 指景:指着太阳。景:日影。限:限定。西隅:西山边。隅:边缘、角落。

[7] 归子:回家的人。

[8] 凯风:南风。

[9] 戢枻:收起船桨。守:停靠。穷湖:荒僻的湖泊。

[10] 高莽:高高的野草。眇:幽远辽阔。无界:没有边际。

[11] 森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12] 瞻:望。

[13] 延目:纵目观望。南岭:指庐山。

[14] 焉如:如何。

【串讲】

庚子岁是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这一年,作者大约正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中任职。这一次就是奉桓玄之命到京都建康办事,回来顺道到浔阳探亲,船行至规林时被大风所阻挡。诗中写道:

走啊走啊沿着归家的路,数着日子盼望见到旧日的居处。第一高兴的是又能侍奉母亲温暖的容颜,第二欢喜的是又能见到亲爱的兄弟。划着船一路历经崎岖,指着日影打算在日落的时分就回到家园。岂不知江山道路的艰险,只是回家的人总是想着前边的路途。南风辜负了我的心意,只好收起船桨停靠在这一片荒僻的湖泊。四周高高的野草幽远辽阔,无边无际,只看见夏天的树木枝叶茂密扶疏。谁说游子的船儿离家远,抬头近看不过百余里的路程。展眼望去认得出南边的庐山,但船行阻风空自感叹又能怎么办呢?

【点评】

诗人急急归家的行程被忽然刮起的南风所阻断,泊舟在一片荒僻的湖泊里,展眼就能望见家乡的南山,算起路程来也不过百余里,但就是无法动身,那一份思家的急切,短短几句言语如何能说得清?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归家路上那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后半部分写船因阻风暂泊于规林。“指景限西隅”一句,一般认为是说日已黄昏,但从前后的句子看,更可能是说原打算在天黑前赶回家。“计日”和“指景”,所说的都是一种急于归家的心情。旅途的荒凉和风波的难料,更反衬出了家的温暖和安宁,“穷湖”景象,看上去像是周围环境的客观描绘,其实也渗透着作者深切的思想感情,这种“有家难归”的境遇,对一个本来就对仕宦生活不怎么感兴趣的人,能激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本篇只是一个铺垫,要更清楚地了解,还得看它的后篇。

值得注意的还有此诗的开头:“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这种以“行行”打头的句式,亦见于陶渊明的《乞食诗》:“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但这种句式,其实还有更古老的起源,汉乐府古辞《古步出夏门行》云:“行行复行行,白日薄西山。”《古诗十九首》云:“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魏文帝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行行,指旅途行色匆匆,多受山川风浪阻隔,以此写怀乡、怀人,情感至为深切。

其二

自古叹行役[1],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2],巽坎难与期[3]

崩浪聒天响[4],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5],如何淹在兹[6]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7]

当年讵有几[8],纵心复何疑[9]

【注释】

[1] 行役:行旅差役。

[2] 一何:多么。旷:空阔。

[3] 巽坎(xùn kǎn):《易·说卦》云“巽为木,为风……坎为水”,巽坎指风波。难与期:难以预测。期:预料,预期。

[4] 崩浪:狂波巨浪。聒天:震天。聒:喧嚷。

[5] 所生:指父母。

[6] 淹:滞留。兹:此。

[7] 人间:指官场社会。良:真的。

[8] 当年:壮年。讵:岂。

[9] 纵心:放任自己的内心想法。

【串讲】

自古人们就感叹行役之苦,我到今天才明白了它的情味。山川多么空旷辽阔,风波不定难以预期。狂波巨浪震天喧响,大风吹起没有停息。久游在外恋念生身的母亲,如何就滞留在了这里。静静地思念家乡园林的美好,顿觉官场社会的生活真可以告辞。人生的壮盛之年能有多久呢?放任自己的内心想法吧,这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点评】

本篇紧承上篇,抒发作者厌倦行役,恋念故园的心绪。两篇应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有了上篇的铺垫,此篇所发议论才显得自然而踏实。因船行阻风而识得了行役之苦,“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是对上篇所写具体遭遇的一种抽象,同时也是人生认识上的一种提升,这里说到的“巽坎难与期”,所指显然已不限于自然的风波。这就使紧随着的“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在写实的描绘之外,染上了一层象征的色彩;而“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的“兹”,就既指规林这个船行滞留的具体地点,又指游宦生活这样一种人生境遇。“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是一种典型的陶渊明式的价值判断,作出这种判断的关键,就在他对自我生命的珍惜,而这珍惜又是和“纵心”这一对个人自由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陶渊明此诗的开篇一叹,堪称千古之叹:“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羁旅行役诗倾吐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无定、艰难困苦,抒发了内心孤独、凄凉之时的思乡之情。何人没有故乡?一旦远离,天涯海角,世事沧桑,乡土梦就成了感伤的审美酵素,从苦涩中提炼着温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端连着叹行役,另一端连着故园情,在这些诗篇中依稀都有陶渊明千古一叹的深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