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套装7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1],甘以辞华轩[2]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3]

一宅无遗宇[4],舫舟荫门前[5]

迢迢新秋夕[6],亭亭月将圆[7]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8],一盼周九天[9]

总发抱孤念[10],奄出四十年[11]

形迹凭化往[12],灵府长独闲[13]

贞刚自有质[14],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15],余粮宿中田[16]

鼓腹无所思[17],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18],且遂灌

我园[19]

【注释】

[1] 草庐:茅屋。穷巷:僻远小巷。

[2] 华轩:华美的车子,指富贵者所乘的车。

[3] 林室:树木环绕中的屋子。顿:立刻。燔(fán):烧。

[4] 遗:剩下。宇:房屋。

[5] 舫舟:并在一起的两条船。荫:蔽,遮挡。

[6] 迢迢:漫长。

[7] 亭亭:高。

[8] 中宵:半夜。伫:站立。遥念:遐想。

[9] 周九天:看遍整个天地。

[10] 总发:束发,总角。指少年时。孤念:不合世俗的想法。

[11] 奄出:倏忽之间已超过。奄:形容时间流逝迅速。

[12] 凭:听凭,任随。化:大化,自然。

[13] 灵府:心灵。闲:悠闲自在。

[14] 贞刚:坚贞、刚直。

[15] 仰想:仰首遥想。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初学记》引子思子:“东户季子之时,道上雁行而不拾遗,余粮宿诸亩首。”

[16] 余粮:剩余的粮食。宿:停放,存储。中田:田间。

[17] 鼓腹:吃饱肚子的样子。

[18] 兹:此。指东户季子之时。

[19] 灌:灌溉。

【串讲】

茅屋坐落在僻远小巷间,甘心辞别了富贵豪华的生活。盛夏时节刮起了大风,树木房屋顿时烧成一片。整个宅子没有留下一间屋子,只好暂住在门前树下两条并在一起的船上。漫长的初秋夜,高高的月儿看看就要圆了。果木蔬菜才开始活过来,受惊的鸟儿却还没有回来。半夜独自伫立,想着一些悠远的事情,抬头一看便看遍了整个天地。从少年时就抱着一些不合时俗的想法,转眼之间已过了四十多年。身体随着自然的变化衰老了,心灵却始终淡远悠闲。自有坚贞、刚直的品质,和它相比玉石也显得不够坚硬。抬头遥想东户季子的时代,剩余的粮食就储放在田间。吃饱肚子无所思虑,只是早晨起床夜晚安眠。既然已经遇不到这样的时候,就还是去灌溉我的田园。

【点评】

一场大火,烧去了陶渊明的屋子,却没有烧去他对生活的信念。寄居在船上的日子,肯定是艰苦的,但我们却看不到他太多的诉苦语言。“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的情景,本该是凄惨的,但紧接着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却将我们领入一种颇透着些清新的境界,仿佛反而因此得着了一次与自然更为接近的机缘。就是“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也是从希望的生出,回看惊慌的时刻。虽然有“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这样的句子,但让他夜不能寐的,却并非眼下的困苦,而是那一种相当深远的人生沧桑感。所谓“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读懂了这两句话,我们也就读懂了陶渊明为什么在苦难面前那么镇定、淡然。诗篇快结束时提到东户季子时代的幸福生活,好像是表现出了一种对苦难的逃避意愿,但那“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的话,又很快将这种想象化成了一种幽默感。

文字记载的尽头,是口头传说,适合于后人构筑各种各样的理想世界。本诗所说的“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的邈远年代的传说,见于《初学记》引述的《子思子》,也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畮首,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也。故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东户季子之世,并没有被正统史学整合,而楔入正统史学缝隙的,有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所述:“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它歌颂的是一个不受帝王政治干预的田园诗式的淳朴年代民间社会。这属于道家的理想世界。《庄子·让王篇》:“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的理想世界甚至超越于儒家的尧舜盛世,而赋予更充分的自然人性和田园神韵,这就契合了陶渊明所说“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的精神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