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课后习题详解
1.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是什么?
答:(1)相同点
①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雅典非常重视教育,其教育是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雅典实施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斯巴达也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国的最主要的工具。
②教育都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斯巴达的国家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斯巴达人处于统治阶层,他们享有一切政治和经济特权,不事生产,专门负责战争,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样,雅典的教育也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③都重视音乐教育。雅典的音乐学校教授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体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内容,所有被认为利于增长知识、培养德行、陶冶心灵者均被列入音乐教育的范畴。斯巴达人热爱音乐,并一度成为希腊世界的音乐之都,他们通过音乐教育青少年,以此培养他们勇敢作战、服从长者、遵守纪律和自我控制的品格。
(2)不同点:
①教育目的不同。雅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的体魄以及理智、聪慧和公正的品质,塑造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而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战士,其教育任务就是使每一个斯巴达人通过长期的训练,成为一个荣誉、勇敢、坚毅、忠诚的战士。
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雅典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熏陶、体格训练、文化教育以及音乐、舞蹈等,同时反对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主张全面发展,鼓励张扬个人才能。而斯巴达的教育包括忍耐劳苦训练和军事体育训练,以“五项竞技”为主要内容。
③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同。雅典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忠诚、勇敢的道德观念,形成了追求自由、忠于城邦以及爱美、爱智、爱和谐的民族风尚。而斯巴达的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忠诚、英勇、机智、果敢的英雄品质,教育方式则多管齐下,在日常生活、军事训练、文艺活动中均有渗透。道德教育和军事训练一起构成了斯巴达教育中的两大杠杆。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1)智者的含义
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才之人,自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始,智者逐渐被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因此也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②智者游走于各城邦,传道授业,因此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③智者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从事修辞学、文法、哲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不仅拓展了教育内容,而且还延伸了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教育史上长期沿用的“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教学即是由智者最早确立下来的;
④作为职业教师,智者们已经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开始将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加以区别,同时也认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智者们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并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
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发展人的才能、使人道德高尚的重要活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官员的必要途径,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道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治国人才。
②教育任务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培养。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公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并提出“智慧(知识)即道德”。这种观点为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③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广博,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在其教育实践中,苏格拉底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
④苏格拉底教学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这一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a.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b.助产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c.归纳即从繁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规律。
d.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目的
柏拉图将培养和造就哲学家视作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才能建立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理想国度。此外,他还提出培养军人以保卫理想国度。
②教育阶段划分
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建设“理想国”的重要杠杆,儿童教育和养育应由国家负责。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对教育阶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a.学前教育阶段:3岁以前在育儿所由女仆照顾,或在家中由父母养育。3~7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中接受女公民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讲故事,做游戏,还要有音乐、歌唱等活动。
b.普通教育阶段:7岁以后,男女分别入国家举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为主,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训练项目。
c.军事训练阶段:18~20岁的青年,在高一级的学校——国立青年军事训练团中,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这一阶段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受这种教育。
d.深入研究阶段:20岁以后,少数经过筛选的优秀青年会继续进行教育,对高深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发展理智与美德。这一时期的主要学习科目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
e.哲学家教育阶段:30岁后再加选拔,极少数最优秀的人继续用五年时间专门学习哲学,然后担任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职务,50岁时可任国家的最高领导——哲学王。
③女子教育
柏拉图重视对女子进行教育,他认为女子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与男子是平等的,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理论。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理论基础——哲学与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由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知识都是经由感觉而进入人的意识的,这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理性发展和知识获得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为体育、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教育阶段理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按照人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首先是体格教育;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是智育和美育。他还提出影响人发展过程的三个要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主张充分发挥教育对三者的作用,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的人。
③教育实施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效法自然”理论,按照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将教育实施划分为三个时期:
a.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时期,这时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期,应及时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活动,同时注意不可在儿童5岁之前教授其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因此教育内容还包括游戏、讲故事等。
b.7~14岁为教育的第二时期,这时应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种,旨在促成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c.14~21岁为教育的第三时期,应发展人的理性灵魂,为此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学校中开设了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诗歌和伦理学等在内的广泛的课程,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分班授课。
4.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0年是希腊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尽管城邦教育日渐衰微,但仍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新进展:一方面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三级教育制度的雏形,制度和结构上更趋完善,这为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初等教育
希腊化时期,初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教育对象也扩大为所有自由民子女,女孩也可接受与男孩相同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算术以及经典文学作品。
(2)中等教育
亚历山大大力修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汇聚了各地学者研究整理古典文献,创立了科学的文法体系。在此背景下,语法学家开设学校,向学生教授文法、修辞和逻辑学,并收取一定学费。这种文法学校偏重进行知识教学,教育内容可分为文学和科学两个方面。
(3)高等教育
①亚历山大利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已经初步具备了高等学府的特征。
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伊壁鸠鲁等人在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的基础上,兴办了多所高水平的学校,如斯多葛学派哲学学校、伊壁鸠鲁学派哲学学校等。
③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合并成立,它大力吸收和改造希腊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对文法、修辞学和哲学的教学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