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619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9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论出版自由》
2.社会化媒体
3.中新社
4.费加罗报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确立的社会背景。
2.简述标志中国新闻学初步形成的三部代表性著作。
3.简述英国“高级”与“大众”的区别。
三、论述题
1.论述你对干露露事件的看法。
2.试述新媒体时代记者角色的转变。
3.论述政论报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以维新派为例。
4.评述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9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论出版自由》
答:《论出版自由》是1644年英国人弥尔顿提出的主张思想、出版自由的文章。弥尔顿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控制出版言论自由的有力论点,强烈谴责了当时整个封建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正是从弥尔顿的这些思想里面逐步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这就是“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2.社会化媒体
答: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是指“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3.中新社
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4.费加罗报
答:《费加罗报》是法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1866年改为日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柯蒂集团掌握。1949年售与普鲁沃斯特集团,1975年转手给埃尔桑报团。这是份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内容着重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及文学艺术,社会和体育新闻也很出色,是法国有名的“质报”。通常三十多版,图文并茂,逐日轮流出各种专版,周末出增刊《费加罗画报》。该报广告收入丰厚,读者对象主要是资本家、经理、政界和社会上层人士。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确立的社会背景。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世界上的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报时期。传媒原来是为党派服务的。现在商业化的传媒以营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业的经营哲学,就变成了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受众都接受提供的新闻。而能够让广大公众都接受的报道模式,自然是客观报道,因为这种报道方式,原则上不会损失原来的受众,还能争取原来不赞成传媒观点的人群,也接受这家传媒。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反对不可知论的观点,认为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持这种观点。19世纪的新闻工作者确立了一种理念——可以把外部事实比较全面地报道出来。原来的职业理念是以党派的利益为选择标准,现在变成了尽可能完全地反映外部世界。
(3)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也是在19世纪,照相术发明了。那时候,人们对照相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认为照相是完全客观地反映了这个世界,谁也不能改变。这种传播的技术给人一种理念——外部事物可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其中包含客观的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为正式的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理念。现在比较公认的是1900年美联社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这是第一次以传媒“社训”的形式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
2.简述标志中国新闻学初步形成的三部代表性著作。
答:(1)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中国人自撰的理论新闻学著作。
1918年10月14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文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端”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任该学会的副会长。徐宝璜的名著《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2)1923年出版的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文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术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专著。
《实际应用新文学》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的新闻理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邵飘萍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同时也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专人导师,他把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实际应用新文学》就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的。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文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3)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历史新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开创性学术专著。
《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全书分为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本书的编辑方法。第2章到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独占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的资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3.简述英国“高级”与“大众”的区别。
答:英国报业雅俗分野十分鲜明,明显地形成大众报纸和高级报纸的区分。直到现在仍然对世界报业格局产生影响。大约在20世纪初,经过报纸大众化的风潮的洗礼,各报刊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读者对象和风格,形成在便士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大众报纸”、沿袭传统的严肃风格的所谓“高级报纸”两大类型。在英国,《太阳报》、《每El邮报》、《每日快报》、《每日镜报》、《旗帜晚报》等则被视为“大众报纸”,在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和《金融时报》通常被视为“高级报纸”。
(1)内容上
“大众报纸”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社会热点新闻,其中犯罪新闻、名人轶闻,即性(两性关系)、星(各种明星)、腥(警匪案)新闻为大宗;“高级报纸”以报道国内外要闻和评论为主,极少有煽情新闻,报道体裁多为解释性报道。
(2)发行量上
“大众报纸”拥有巨大的发行量;“高级报纸” 这类报道发行量稳定,广告来源也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这类报纸对开版面的较多,故另有“大报”之称。
(3)服务对象及报纸格调上
“大众报纸”格调相对低下,服务于普通公众的需求,因多数报纸版面规格较小也被称为“小报”。“高级报纸”的核心读者群是政界、经济界以及中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独立性、权威性、高格调。
三、论述题
1.论述你对干露露事件的看法。
答:干露露事件是指“浴室征婚门”事件,即雷炳侠为了给女儿干露露征婚,闯进女儿浴室,给正在洗澡的女儿拍一份火爆的录像,最后这份录像“不知怎么”传到了网上,最后演绎成当下最火爆的网事。这是一起媒体策划事件。
(1)在网络多元化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且网络环境下受众品味不一,鱼龙混杂,导致有关干露露的低俗趣味话题得以快速传播。干露露凭借低俗的内容,引起受众的点击,从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2)媒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低俗恶俗庸俗之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把关,屏蔽相关三俗信息,防止干露露事件进入大众传播流程暴露在更多的受众面前。媒体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进行把关,预防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成为负责的媒体。
(3)媒体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要因为迎合了一部分趣味低下受众的需要就报道三俗内容,哗众取宠。现在很多媒体为了获取更好的收视率、点击率不惜牺牲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这样对媒体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
(4)政府相关部门及网络媒体内容运营商应该积极监督网络舆情,防止三俗信息的传播,做好把关人的工作。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媒体运行规范,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的媒体进行处罚,并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加大惩罚力度,维护正常的媒体运行环境。
(5)受众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人要以身作则,不要参与传播三俗信息,青少年要自觉抵制,远离三俗信息戕害。
成名的思想对现代人影响很深,有些似乎已到了中毒的地步,不管是成美名还是成恶名还是成臭名,只要成名似乎就意味着与众不同的成功,如果做不了第一,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就是要做唯一,哈林不是给吴莫愁“做不到第一就做唯一”的箴言吗?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郭美美到干露露等等,她们无非想表现出与众不同,却都成为了另类或异类,对于这些人广大受众是有客观评价的,并非媒体不播放,这些另类就发不出声音了,并非媒体播放了他们的丑行,就意味着媒体是在鼓励他们,恰恰是这次节目的播放,使干露露这母女三人名誉扫地,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粗言疯语标榜自己了。
2.试述新媒体时代记者角色的转变。
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做记者的时代,以微博为例,你只要拥有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通过微博发布信息,这大大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和新闻现场的记录人和关注者,这就打破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
(1)在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如何适应并融入其中、如何从容面对,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通过网络,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这些声音可以反映舆论,却很难引导舆论。传统媒体仍然是舆论引导的中流砥柱,承担着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重任,并影响着政府决策、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在新环境下,传统媒体肩负的舆论引导责任更大。
新闻记者是“多角色扮演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有着与这一角色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同时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因而有着与“社会大众”这一角色相适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2)内容的甄别者。新媒介环境下,原本本应该有记者进行的新闻调查、报道,已经大部分由民间的“公民记者”完成,而且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新闻和信息都大量的涌现,新技术使得内容的篡改也变得极其容易。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就受到了挑战,民众发布的信息专业记者就需要对大量的事实进行分类、甄别,帮助受众识别真实准确的信息。
(3)意义的解读者。两信息时代,受众并不满足于知道事实的真相,还将重视为什么某个信息是重要的,它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因此我们的专业记者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搜索归类和提炼,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深度报道作业新闻事件报道之外的第二落点,会成为各媒体竞争的新焦点。
今天的传统媒体记者,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他们扮演着公众利益“守护神”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人”的角色。新时期传统媒体记者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给公众提供真实、全面、深刻的记录。记者的影响力是伴随记者对事件的思考而产生的,记录、思考、影响三者之间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4)“快餐信息”制造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资讯带来的是阅读的疲惫,而且,由于互联网至今都缺少一个细分市场,没有哪个网站敢放弃海量的点击量,而单单满足那些真正需要品味的读者需求。因袭新媒体时代下,记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给信息瘦身,要重视编辑技巧,为网络制作短信问,为新闻编写提要,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对手中有用的东西,为他们节约时间。
(5)社会问题的思考者,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影响者的角色,影响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记者要像哲学家那样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社会人生的奥秘,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报道的肤浅甚至片面,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写出发人深省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从而真正提高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3.论述政论报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以维新派为例。
答:政论报刊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定期出版物,大多为期刊。其创办多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主办者多为政治活动家。国率先重视报刊政论的是王韬。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洋务,鼓吹变法自强。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报刊,如《时务报》、《新民丛报》等,都以议论时政为主要内容。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影响有一下方面:
(1)政论性报刊的出现使得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自由的权利得以实现。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一贯控制和垄断新闻媒介,禁止言论、出版自由。1896年《时务报》创刊后,各地维新派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才在实际上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这些维新派报刊在宣传变法维新的同时,猛烈抨击“禁著私书,禁谈国事,禁上直言,禁倡清议”和“严巷议之诛,立腹诽之律”的政策,要求给予资产阶级以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2)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与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多是报刊的创办者,同时又是政论的撰写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维新派人士撰写的政论,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传统制义文章的束缚,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3)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19世纪末,中国的报纸与期刊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分野。新闻报道也还没有成为报纸上的主角。不少维薪派报刊的政论非常发达,而新闻报道却很薄弱,经常是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通常是在新闻的后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新闻或译文之后随时附加上去,有的是在新闻中间夹叙夹议,借题发挥,表明对于某问题的观点,实际成为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4)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在康、梁办报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迷恋于仕途,从事报刊活动的多半是一些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他们办报的目的,或者是为养家糊口,或者是借以抒发其失意和不遇之情。所以,当时的报刊“大抵‘沪滨冠盖’、‘瀛眷南来’、‘祝融肆虐’、‘图窃不成’、‘惊散鸳鸯’、‘甘为情死’等字样填满纸面,千篇一律”。因此,一般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视办报为不务正业,视报纸为文坛垃圾。然而,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人、报纸的看法为之一变。因为这些人是变法维新的领袖,是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笔锋犀利、声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维新派报刊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
(5)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甲午战前,外报在中国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外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报业。到了维新变法时期,虽然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还不足以促成大量商业报刊的产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维新派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从此,报刊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评述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
答:1964年,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警察局长沙利文状告《纽约时报》,认为该报在警方平息小石城骚乱时滥用武力的报道中损伤其名誉,并要求纽约时报赔偿50万美元。然而官司打到联邦法院后沙利文被裁定败诉。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
(1)作为传媒史上的里程碑判例,沙利文案确立了国际通行的新准则,推动了半个世纪来的新闻发展。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二是实际恶意。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消息源被严密控制,记者采访颇为不易,要求字字精确,等于禁止发声。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论坛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出现后,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民众出于恐慌心理和了解真相的需要,自行发布不实消息的情况增多,警方不问实际恶意和社会效果,动辄以“传播谣言”为名治罪,无疑妨碍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2)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尽管美国强调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但是它同样强调公众人物需要让渡个人的部分隐私。作为警察局长,沙利文必须以公众人物的身份接受舆论监督,因为国民的知情权高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媒体报道在时间安排及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特殊性。联邦法院认为,只要媒体报道不构成“实际恶意”,而且对事实有过查证,那么,不论事实真相如何,这一切都不构成故意的恶意中伤。
(3)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美国言论自由的外延,由此得到扩展,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的意见”。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多年提倡“人民对政府的任何评论,都享有免责权”,得知此案判决结果后说:“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
(4)诽谤诉讼,不再是挟制媒体的政治利器,这极大地增强了媒体信心。判决文甚至把批评官员确立为公民的职责。“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沙利文案后,美国媒体在揭露政治真相的战场上,更加骁勇善战,“持续报道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足称两大硕果,并为新闻记者赢得“无冕之王”的桂冠。
(5)沙利文案准则并没有在中国法律中得以确立,但是经过一些法律专家的介绍和呼吁,近年来进入了法院判例。比如几年前球星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称其报导他赌博和打假球没有证据,被判败诉,判决书中称“新闻报导由于其时效性的特点,不能苛求其内容完全反映客观事实”。此番“毒毛巾”案是又一个例子,而且判决书中的几点理由,更加清晰地围绕着上述两个要点展开论述。更重要的背景是,在更具有公权力和公共事件性质的诸多案例中,沙利文案准则没有得到丝毫体现。例如数日前发生的胶济铁路“4.28”惨案中,一位山东网友因为转贴不实消息(夸大死亡人数),就被当地警方拘留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