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胃阴不足
症见胃脘灼痛或隐痛,口干纳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我常用自己配制的加减益胃汤治疗,以沙参、麦冬、石斛甘凉濡润,养阴生津;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酌配金铃子、香附、丹参以行气和血,舒肝止痛。
至于胃病之虚实兼夹,我多着重祛邪。主张先治其标,使胃复通降,脾得健运,从而食进胃强,水谷得以充养,则不补自补,脾胃自能恢复正常功能。而不早用补剂,防止祛邪不尽,窒塞脾胃升降气机。例如脾虚兼气滞,先用香附、苏梗、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大腹皮等行气通降,虚证明显才用党参、炙甘草顾本;脾虚中焦湿浊不化,常用藿香、佩兰、川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芳化淡渗,脾虚明显才加山药、扁豆、薏苡仁等运脾助中;脾虚夹有食积,则先用鸡内金、枳壳、陈皮、莱菔子、制大黄、谷麦芽、胡黄连、吴茱萸等消导化积,如脾虚明显才加太子参、白术等消中兼补。
可见胃病之治法,着重于“通”,补法亦需寓通。正如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朱丹溪说过“痛无补法”“诸痛不可补气”;但后来他又说:“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若不补气,气由何行?”他通过临床实践,认识上有了发展。我则主张治胃宜通降。即使有可补之征,一是要确属虚证,还要看其是否受补;二是要补之得当,补之得法;三是要补中兼通,反对漫补、呆补或壅补。这也是我长期临证所得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