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合辨证

现在临床上常把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三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行综合辨证,把热性病分为表证、表里证和里证三个阶段,作为温热病辨证的总纲。

一、表证

表证是指病邪尚浅,居于卫分,病在皮毛,以肺卫症状为主。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卫分)、鼻塞、咳嗽。以解表宣肺为治疗总则。但亦应根据所感病邪之不同,脉象、舌苔和症状的差异灵活处理。一般可分为:表寒、表热、秋燥和表湿四种。

1.表寒证:以恶寒无汗为主症,根据口不渴、舌润可与表热证加以区别。此证脉多浮紧,舌淡红,苔薄白,应予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解表汤等主之。

2.表热证:咳嗽突出,兼有轻微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脉浮稍数。按照《温病条辨》上讲的“咳重热轻者,桑菊饮主之”。若热势高,咳嗽不重,咽干疼,渴能饮,舌边尖赤苔微黄,脉数者,宜辛凉解表,银翘散主之。方中荆芥、淡豆豉两味虽然风寒、风热都可以用,但若没有恶风者,最好减去不用。

3.秋燥证:又分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则见口、唇、鼻、咽均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带血,痰液黏稠难咯,脉细数涩,舌少津等一派燥象,治以辛凉清润,桑杏汤加减主之。凉燥者温燥症状不重,且伴有恶寒,治宜辛散为主,佐以清润,杏苏散加减主之。

4.表湿证:除恶寒发热外,并见头重身困,胸脘饱闷,脉濡,苔腻等湿象,治宜透表逐湿,予羌活胜湿汤或藿香正气散主之。

二、表里证

表里证有两种含义,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属于卫气之间,就是“邪在膜原”;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属于少阳证。病邪在此阶段既不能汗也不能下,须用和解法通达表里以祛邪外出。当然,表里同病也可用表里双解法治疗。邪在半表半里可用小柴胡汤,表邪偏重者合桂枝汤,里热偏重者用大柴胡汤,湿热偏重者用蒿芩清胆汤,邪伏膜原者用达原饮,湿热而热偏重者可用柴胡清膈煎化裁。

表里同病之证,表寒里热,症见恶寒发热,咳喘痰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若膈热便秘,症见心烦舌疮,口渴,小便短赤,脉数,舌红苔黄者,用凉膈散清膈通便。

三、里证

里证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它包括了气、营、血等方面的病证,具体的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气分热结:症见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舌红苔黄,治以清气生津,方用白虎汤加石斛、芦根、天花粉之类;津伤严重者,加西洋参或沙参。

2.气热腑结:症见壮热、大汗出、口渴、唇干、便秘、腹痛,有时谵语,苔灰黑而干,舌红,脉沉细无力,应予增液承气汤增液通腑。若脉细而有力,说明津液未伤,可予三承气汤。

3.湿热困脾:湿重于热者,热象不高,口黏干呕,胸闷身倦,小便不利,舌红苔白腻,脉濡细。治宜芳香宣气,可予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热势较高,口渴胸闷,溲赤,脉濡数,苔黄腻,治宜清热燥湿,用连朴饮加减主之。湿热并重者,热势不高,口渴不能多饮,汗出,小便短黄,大便溏而不爽,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黄芩滑石汤加减。发img者发热朝轻暮重,缠绵不退,汗出酸臭,约周余后头颈胸腹可见白img,脉濡数,舌红苔黄厚腻。治宜清气透img,方用薏苡仁竹叶散加减。白img中有红点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白img枯黄瘪者加芦根、石斛、天花粉等生津之品。

4.气营两燔:症见壮热、口渴、汗出、心烦不眠、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治宜清气凉营,玉女煎加减主之。

5.热入营分:按其深浅不同,又分为气热入营和热入心包两种。气热入营,可见灼热、心烦不眠,有时谵语,舌红绛,脉沉细而数,治宜清热透气,清营汤加减。若上症不减且见神昏,舌红绛,脉沉细而数,则为热入心包,治宜清心开窍,可予清宫汤兑服安宫牛黄丸。若苔黄腻,脉虚滑数,为痰湿蒙蔽心包,治应豁痰开窍,可予菖蒲郁金汤兑服至宝丹。

6.热入血分:病情较重,病变部位在肝、肾、心。其中又可以分为实风、虚风、发斑、出血四种。“实风”即血热动风或痰热动风,症见高烧不退,抽搐,神志不清,脉弦,因热者,舌红绛,治宜平肝息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因痰热者,舌红苔黄腻,治宜豁痰开窍,用紫雪散主之。“虚风”即阴虚风动,症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志似清非清,舌质红绛无苔,脉沉细弦。治宜育阴潜阳,可予大小定风珠加减主之。“发斑”由于气热迫血外溢肌肤所致,症见身热,发斑色红,烦躁,神志模糊,口干渴,舌红绛,苔黄,脉疾数。治宜清热化斑,方用化斑汤加减。“出血”的表现是鼻、牙龈出血或小便、大便带血,烦躁不眠,舌红绛无苔或剥苔,脉沉细,治宜清热凉血,可予犀角地黄汤主之。

以上所述说明,中医对温热病的辨证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规律,值得我们去继承和进一步发扬。

为了便于临床鉴别,现将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以及表证、表里证和里证的分期症状绘图表如下:

img

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

附:表证、表里证、里证的主要症状、治法及常用方剂表

(一)表证期

img

(二)表里证期

img

(三)里证期

img

续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