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脏内外的联系
【原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髪)也,其主脾也。
【提要】一是提出了脏与脏的承制关系;二是提出了脏与表的生成关系。
【讲解】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基本是用“直觉”的方法,什么仪器都不用,就靠人的直觉,用手和五官观察病人,用直觉来获得信息。为此,了解五脏和体表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体表部位与内脏是有生成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是密切的或直接的,所以观其“外”就可以知其“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中含有“承之”关系,什么是“承之”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又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所谓“承之”,即相互之间依存并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理论为依据的。五行相生是规律,五行相制同样是规律,只有“生”没有“制”,或只有“制”没有“生”,都不能维持万物正常的运动,这就是“承乃制”的意思。“不承”就“亢则害”,如“水”不能承“火”,火就要亢;“火”不能承“金”,金就要亢。
回过头来理解“心之合脉也”,为什么会“其主肾”呢?就是因为“心”与“肾”是相互承制的关系。心属火,肾属水,所谓的“水火既济”就是一种承制的关系。心之阳在上,心阳要下交于肾,温养肾水,不使水过寒而四溢;肾水在下,水要上蒸于心,滋养心之阳,不使心阳过胜而心火上炎。若“水火不济”,心火就要上炎,种种病变就要产生了,临床上常见有眩晕、失眠、口舌生疮种种表现,这就是肾不能为心之主。
“肺之合皮……其主心也”,“心”为“肺”之主,心与肺的关系在临床上具体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宗气、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营气、卫气的运行都要靠肺的宗气的治节功能。血之所以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气行血行;气之功能要能正常发挥,也要靠血来滋养,血所以载气,气所以行血。所以说肺与心的关系,是气与血的关系,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谐。
“肝之合筋……其主肺也”,“肺”为“肝”之主,肝与肺的关系往往强调“刚”与“柔”。肺属金,金体为坚刚,肝属木,木体是柔和的,所以“肝”能输泄、能生发、能曲直。当然刚、柔是相对的,肺之坚刚,要靠肝血去调剂,肝之柔和,也要靠金之气去调节,才能具有生发的功能。
“脾之合肉……其主肝也”,“肝”为“脾”之主,肝与脾的关系比较强调“木畅土疏”的和谐。肝木是克脾土的,从临床角度很讲究肝木之气畅,这样脾土之气就疏,肝气生发得好,脾土就运转得畅。肝气亢了,过分克制脾土,就要发生种种病变。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典型的追求木畅土疏的方子,既要用升麻、柴胡去畅木,又用白术、生姜去疏土;这也符合“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即强调少阳生发之气,脾土也需要肝的生发之气来协助。
“肾之合骨……其主脾也”,“脾”为“肾”之主,这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源。肾所主之精气,“上古天真论”已有发挥,认为人生几十年的生长发育决定于肾气的盛衰。但是先天毕竟是有限的,要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几十年,是要靠后天脾土的不断补充和支持,靠脾土化生水谷的滋养,这先天、后天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以上便是文献讨论的脏与脏之间的承制关系,与此同时还叙述了每一脏在体表方面的反映,如心合脉、色,肺合皮、毛,肝合筋、爪,脾合肉、唇,肾合骨、发。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